舒伯特的菩提樹簡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1-09-30

舒伯特的菩提樹簡介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1-03-06 回答

《菩提樹》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作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由於這首作品的旋律優美動聽,情感表達細膩,因此它成為舒伯特創作的大量藝術歌曲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菩提樹》的篇幅不長,但是舒伯特在創作中注入了嚴密的邏輯思維。無論是歌曲的旋律、調性、結構、和聲以及鋼琴伴奏都嚴密地融合為一體。分析和學習《菩提樹》創作的邏輯思維,能對舒伯特高超的創作手法有所瞭解,對學習作曲以及演唱和欣賞這首作品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舒伯特在這首作品中的創作邏輯思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旋律、調性、結構融為一體

聲樂套曲《冬之旅》的歌詞全部選自詩人繆勒所寫的詩歌,《菩提樹》是其中的一段。這首詩歌有四段。第一段:—個流浪漢來到一口古井旁,望著一棵生長在井邊的菩提樹,回憶起童年在樹下度過的歡樂時光。第二段:望著菩提樹,流浪漢對今日貧困潦倒的流浪生活發出感嘆。第三段:凜冽的北風颳落了流浪漢的帽子,也打斷了流浪漢的回憶。第四段:雖然外出流浪多年,流浪漢常常聽見菩提樹的召喚,並且期盼菩提樹能帶給他平安。

舒伯特根據歌詞中的第一人稱“流浪漢”的形象創作了一個樂段“A”,這段音樂旋律簡單而動聽,帶有傷感的情緒。它是由兩個平行樂句構成,前兩句用的是“完全重複”的作曲手法,後兩句用的是“不完全重複”的作曲手法。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間還形成了“倒影”關係,可見舒伯特的旋律線條設計是非常細膩的。由於創作手法的簡練,所以“A”段的旋律極其容易記憶。

在完成了“流浪漢形象”的“A”以後,舒伯特根據歌詞的內容把漢流浪的狀態又作了具體的區分。流浪漢在回憶美好時光時,用色彩明亮的大調性。流浪漢回到痛苦的現實時,用色彩暗淡的小調性。因此又產生了另外一個樂段“A1”,這個樂段是把“A”的旋律完全不動地移到同名小調,這使得旋律色彩突然變得暗淡。由此可見舒伯特在寫作“A”的旋律時已經根據歌詞描寫的內容,對音樂的發展趨向有著嚴密的構思。

樂段“B”是一個調性不穩定的樂段,歌詞描寫的內容是:凜冽的北風颳落了流浪漢的帽子。這個樂段也是全曲的“黃金分割點”,因此舒伯特用了調性遊離的手法來寫作,使得這個樂段的調性極不穩定。從e小調的V級和絃開始,隨後作阻礙進行到達Ⅵ級C大和絃。最後透過“強制”手段使這個樂段落在“C大調”上。再透過“C大調”的“導音”到達“E大調”。

可以說在構思旋律的同時舒伯特完成了對全曲結構的構思。《菩提樹》的結構為:引子鋼琴演奏→A→A1→B→間奏→A→尾聲(鋼琴演奏)。

二、和聲、復調、伴奏融為一體

《菩提樹》的鋼琴伴奏是整首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和聲的語言、復調思維以及鋼琴織體都顯示出與整首之間的融合性。

舒伯特寫作這首作品的和聲思維是把複雜的和絃交給前奏和間奏,聲樂部分的和聲單純而簡單。因此形成了簡單與複雜相互交替,聲樂與和聲關係緊密的和聲風格。“引子”是從E大調出發的,到了第四小節開始轉為升c小調。第五小節的和聲為升c小調的Ⅰ→Ⅶ→Ⅰ→Ⅶ→Ⅰ→離調到Ⅳ級的Ⅶ43。第六小節的和聲為升c小調的Ⅳ→離調到Ⅳ級的Ⅴ46→Ⅳ→Ⅳ2→Ⅱ→Ⅳ43。第七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V7→I64→V。這三小節的和聲中含有離調到升c小調Ⅳ級的變和絃,而且鋼琴伴奏每半拍就換一個和絃,和聲的節奏很密,舒伯特此時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進入到第七小節E大調的動力。在這首作品中的“B”與再現的“A”之間有一個間奏,這個間奏上低音聲部是“B持續音”,在這個音的上方和聲流動地進行著。第三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b3Ⅳ6→Ⅰ64一Ⅱ6→離調到Ⅱ級的V43一Ⅱ6→Ⅰ6。第四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Ⅱ6→DD6→V→b5Ⅱ64→V→Ⅰ64。第五小節的和聲為E大調的V級和絃。在這個間奏中舒伯特同樣也用了離調和絃,但是這和“引子”中使用離調和絃的目的是有區別的。這裡是在E大調的“屬持續音”背景上所作的聲部流動,強調了E大調的屬音,淡化了和聲的功能性。

《菩提樹》的鋼琴伴奏中還“隱伏”著一些復調的因素。舒伯特的復調思維與和聲思維是交織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A”的歌唱聲部和鋼琴伴奏的低音聲部中可以發現兩個聲部之間就有著對比復調的因素。另外“A1”的鋼琴伴奏部分是“和絃外音”式的分解和絃琶音,這些琶音已經被“裝飾”成一根獨立的旋律線條了,和歌唱聲部之間也有著復調的因素。

《菩提樹》的鋼琴伴奏織體線條流暢,構思精細而且與歌唱聲部結合緊密,層層推進。在“引子”部分舒伯特用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刻畫了北風凜冽、雪花紛飛的景象。“A”的伴奏用的是“柱式和絃”的織體,描寫了流浪漢在深情地回憶。“A1”的伴奏是“和絃外音”式的分解和絃琶音,刻畫了思緒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流浪漢漂泊不定的生活。“B”的伴奏音型和“引子”部分是相同的,這裡描寫的是呼嘯的北風吹著流浪漢的臉,吹落了他的帽子。再現的“A”伴奏織體與“A1”相同,但是鋼琴的低音加強了“主音”到“屬音”的功能進行,和聲的力度有所加強。

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創作時對作品的構思是極其嚴謹的,有著高度嚴密的邏輯性。從《菩提樹》這首作品的旋律、結構、調性、和聲、復調以及鋼琴伴奏的緊密關係中都得以體現。這首作品的篇幅不長,但是留給我們的學習空間是很大的。認真仔細地分析這首作品對今天我們的藝術歌曲創作是很有啟發和幫助的。

舒伯特的菩提樹簡介 心痛的滋味 1級 2015-09-11 回答

長篇小說《菩提樹》20萬字,其內容以學校、寺院、村莊為背景,描述一位帥氣的男人和三位漂亮女人、一位風流女人和四位男人的情緣糾葛,謳歌現實生活中的真純、善良、正義,鞭撻虛假、邪惡、卑鄙。

《野玫瑰》 小說行文流暢,故事性強,富有鮮明的生活氣息,是跨世紀以來陝西實力派作家周海峰創作的長篇力作。

生於音樂古典與浪漫時期的舒伯特,一生中創造了近千件作品。不但有膾炙人口的浪漫小夜曲,還有為詩人歌德的詩篇譜曲,那更是他創作的特點:把美好的詩譜成歌曲,使之更傳神、傳情、傳境(界)。歌曲《野玫瑰》,雖然沒有其他名曲那麼著名,可是它的誕生卻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那是在維也納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天夜晚,十八歲的舒伯特從小學校裡練完琴正走在寂靜的回家路上。

夜色籠罩的街上顯得有些冷清。當舒伯特路過一家舊貨店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個相識的小男孩。這小男孩跟他學過音樂,和舒伯特一樣,是個窮孩子,甚至比他還要一貧如洗。夜這麼深了,小男孩還沒有回家,仍站在寒冷的街頭幹什麼?這時舒伯特看見了小男孩手裡拿著一本書和一件舊衣服。他立刻明白了,小男孩要賣這兩樣東西,可是站到現在還沒有賣出去。童年的舒伯特也有這樣的經歷和心境,那是一種什麼滋味啊。

舒伯特望著這個小男孩,心裡充滿同情和憐惜。他看見孩子那雙充滿憂鬱、無奈的眼晴裡噙滿淚水。枯寂的街頭、濃重的夜色和淒涼的寒風,似乎要把他們倆人吞沒了。

舒伯特將自己的衣兜掏了個遍,把所有的錢都掏了出來。可惜並沒有多少古爾盾。他自己的生活已經夠清寒的了,作的曲子賣不了多少錢,靠教授音樂謀生。甚至有時連買紙的錢都沒有,他不止一次地說:“如果我有錢買紙,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舒伯特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將那些古爾盾全給了小男孩,他對孩子說:“那本書賣給老師吧!”說罷,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了看手中的錢,又望了望舒伯特,一時說不出話來。他知道那本書值不了那麼多古爾盾。

舒伯特安慰孩子說:“快回家吧,夜已經很深了。”

孩子點點頭轉身就跑了,寒風撩起他的衣襟,像小鳥撲扇著快樂的翅膀。可是剛跑出幾步,很快又回過頭衝舒伯特喊道:“謝謝你,老師!”邊跑邊不住地回頭衝著“老師”揮手。

舒伯特一直望著,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霧漸起的小街深處。他也要回家了,一邊走一邊隨手翻看著那本舊書。忽然,他被書中的一首詩吸住了,情不自禁站在路燈下讀了起來――

少年看見紅玫瑰,

原野上的紅玫瑰,

多麼嬌嫩多麼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讚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紅玫瑰。

少年說我摘你回去,

原野上的紅玫瑰。

玫瑰說我刺痛你,

使你永遠不忘記,

我決不能答應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紅玫瑰。

……

啊!這是歌德的詩《野玫瑰》。讀著讀著……這寒風、黑夜、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展現在舒伯特眼前是那盛開的野玫瑰。他似乎聞到了那濃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頑皮孩子的身影……

一段清新而動人的旋律,從那寒冷的夜空中飄來,繚繞著舒伯特的心菲,激勵著他飛快地跑回家,把這段美妙的旋律寫了下來。

也許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愛心,激發了他心靈深處的靈感,使他捕捉到那美麗的七彩音符,為後人創作了這首一直傳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