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器械有哪些種類以及有哪些特徵?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
  • 2021-07-18

短器械有哪些種類以及有哪些特徵?北京創典文化 2020-01-02

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準,一般將不及身長,多以單手操持格鬥的武術器械列為短兵器。短兵器以錘、鐧、鞭、劍、金鉤為代表。短兵器在戰爭中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兵器的強度和殺傷力。

錘是古代短器械中的代表,大體有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也有分為硬錘、軟錘的。長柄錘多單用,短柄錘多雙使。由於錘的特點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樣。

短柄錘多沉重,使用時硬砸實架,其用法有涮、拽、掛、砸、架、雲、蓋等。軟錘多走悠勢,講究巧勁。

錘有多種制式,如少林銅錘,全長2。5尺,頭長8寸。立瓜錘,柄長7尺,一端為錘,錘為橢圓形,如豎立之瓜,故名。還有兩頭錘,柄長6尺,兩端各有一錘,錘呈圓瓜形。

錘在古代戰場多立大功,岳飛帳下有“八大錘四大將”,梅花錘為嚴成方的掌中寶錘,錘身呈瓣狀,錘頂為一朵鐵鑄梅花。流銀錘為何元慶的掌中寶錘,外漆銀粉,揮舞之時,銀光流彩,頗為雄美。

青龍錘是狄雷的掌中神兵,傳言二錘舞圓之時,錘中會飛出青龍兩條,直如天神下凡。爛銀錘為岳飛之子岳雲的掌中寶錘,單錘就重達86斤,岳雲的絕招是“落馬分鬃錘”。

鐧是武術短器械之一,也稱“簡”。鐧因其外形為方形有四稜,形狀相同,因得其名。出於晉唐時期,以銅或鐵製成,形似硬鞭,但鐧身無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之稱。

鐧為銅或鐵製,長為4尺。鐧由鐧把和鐧身組成。銅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兩種。鐧身為正方四稜形,鐧粗約兩寸,其後粗,越向其端越細,逐步呈方錐形。鐧把與鐧身連線處有鋼護手。

鐧身有稜而無刃,稜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鐧身頂端尖利可作為刺擊之用。鐧把末端有吞口,如鑽形。吞口上系一環環扣上絲絃或牛筋可懸於手腕。

鐧有單、雙之分,通常以練雙鐧者居多。擊法有上磨、下掃、中截、直劈、側撩、絞壓等二十四法。招數有“橫三豎四”,有蹦、砸、滾、挑、戳、架、掛等。用鐧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鐧打亂劈柴”之說。對練套路有“雙鐧進槍”等。

雙鐧技法從身形、步法、兵器、技擊、藝術技巧多方面綜合為一體系,整個套路演變豐富多彩。其身形變化:俯、仰、開、合,上下起伏。步法靈活迅疾,技法多變,應用有:劈、挑、滾、壓、摟、旋、撩、刺、崩、掃、滑、粘、脫等,技法勢勢相通串變。

古代用鐧高手為唐代的大將秦瓊、宋代岳飛帳下大將牛皋等。後世《陳氏太極雙鐧套路》是陳氏太極套路中的雙器械之一,雙鐧多以打、壓、砸、擋、戳等鐧法為主,同時結合陳氏太極拳功法。此套路對練習太極拳的功架,周身協調一致有很好的幫助,同時可以加強攻防意識。

鞭是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謂之軟鞭。

硬鞭適用於馬戰與步戰,一般用於馬戰,持鞭之將多持雙鞭。鋼鞭沉重而無刃,以力傷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鞭與鐧使法相似,主要以擋、摔、點、截、掃、盤、板、戳、攔、撩、撥,以及絞壓等主。它要求在身法上轉折圓活,剛柔合度;步伐輕捷奮迅,與手法緊密配合。

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大概就其形式而定其名。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也因之而門戶雜出,多少不同,古代唯有尉遲恭鞭法為世所崇尚,後世著名的如少林無常鞭法等。

拐,俗稱“柺子”,由民間老人之柺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鐵製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4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短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3尺。短拐可雙柺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

拐種類繁多,如二字拐、十字拐、上字拐、下字拐、卜子拐、勾鐮拐、鴛鴦拐等。

其中十字拐柄為木製,長約2。5尺,橫柄長8。3寸,柄上端裝一矛頭,下為握把。橫把左面為尖刺,右為月牙鏟。可三面擊人。拐呈十字形,故名。其橫豎把相交處有4個直角,具有架、格、撥、攬等功能。

而鉤鐮拐是拐柄的兩端各有一鉤鐮槍頭。距拐柄兩端各1/3處,均有一突出之橫柄。橫柄方向相同。其用法兼有槍、拐之特點。

判官筆屬於武術雜兵械之一,又稱“狀元筆”。器形似筆,筆頭尖細,筆把粗圓,也有兩端均為筆頭的,筆身中間有一圓環,筆長約20釐米,前端稍重於後端,多以硬木或金屬製成。

判官筆主要用於取穴打位,對於判官點穴筆,武學說道:“一寸短,一寸險!”普通的判官筆2。8尺,主要用法有穿、點、挑、刺、戳等。動作招式有穿喉、仙女引針、白猿獻果、葉底偷桃、雙蝶舞花等。

唐代三大高手之一的宇文通所用的判官筆只有7寸長,實是短得不可再短,因此每一招都是欺身進搏,兇險萬分。而更絕的是他這對判官筆在對敵時能陡然暴長7寸,原來他的判官筆共有4節,每一節長度7寸,一按機關,便可以一節一節的伸出來,全長仍是與普通的判官筆一樣。但他這判官筆能瞬間暴長,威脅極大,不是武藝驚人之士難以躲避。

後嵩山拳叟李傑,曾從名武師真傳,轉輾傳授,故北方健兒中多有能精通判官筆法的。

刺是武術短器械之一。據記載,峨眉刺作為武術專案出現是清代末年。峨眉刺短小,鐵製,長約30釐米,其形狀如棗核,呈中間粗、兩頭細的錐形體,頭端略扁,呈菱形帶尖,正中有一圓孔,串聯一圓環。

刺在使用時,將圓環套在練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一個,運用抖腕和手指撥動使其轉動。用法主要有刺、穿、撥、挑等,結合各種步形、步法、平衡、跳躍、翻轉等動作構成套路練習,舞動起來,動作瀟灑自然,特點突出,別有風格,適合於青少年及女子練習。

峨眉刺共八八六十四式,按井字八角練,每角8個動作。歌訣寫道:

戴家短兵峨眉刺,井字八角步法奇;

挑點貫帶劈甩挎,擺裹託推絞撥扎。

刀之用法貼敵身,棍之用法挪閃精。

劍之用法勁快妙,三器合一顯奇能。

鞭杆也是武術短器械之一,又稱“鞭杆子”。鞭杆為木製短棍,長度約為使用者的一臂加一肘長,粗約一寸,一頭略粗,另一頭略細,粗的一頭稱為“把”,細長的一頭稱為“梢”。

鞭杆既可以單練,也可對練,鞭杆的基本套路有十三鞭、三十六鞭、陀螺鞭等。演練時,單手或雙手持鞭杆,梢把並用,常常調手換把,要求手不離鞭,鞭不離身,走鞭換手乾淨利落,動作有左有右,身法伸屈吞吐,方法剛柔相濟,力貫鞭梢。

鞭杆在技法上以搬、攔、裹、劈、勾、掛、霍、剁、滾、格、墩、戳、砸、掠、挑、窩、飛、點、絞、壓等二十字訣動作為主要內容,同時也糅合移置刀劍槍棍的一些招式,組成了許多鞭杆套路。如流傳在隴南一帶的赤龍鞭杆、五虎群羊鞭杆、雲摩鞭杆、扭絲鞭杆等不下數十種之多。

鞭杆短而無刃,梢把並用。單雙手互換,它吸收和綜合了武術長短器械的多種運動方法,衍變出獨特的運動風格。用法要訣是乘人之勢,借人之力,出勢要伸展自如,勁力要剛柔相濟,動作要聲東擊西,進退要虛實隨機,表現“出似蛟龍纏身,身似猿猴攀縱,眼如狸貓攫鼠,步像雄雞鬥勇”的特點。

凳俗稱“橫頭凳”,是城鄉民間常用的木板傢俱,在鄉村的街頭、茶樓食肆到處可見,隨手可取。橫頭凳在武術中主要有雙把式和單把式,即雙手持凳腿或一手握凳腿另一手握凳板中部。

對付長重兵器,一般採用雙把式,一攔一架、一壓一扣、一撞一擊,奪敵長兵器得心應手;單把式撩、挑、衝、掃,橫掃千軍,勢不可擋,專打短兵器。

凳的步法以馬步、弓步、虛步為主,重腰馬配合,連攻帶守,穩且狠辣。技法有攔、壓、衝、挑、架、撩、絞、掃、扣等打法。不受場地限制,多練能腰馬矯健,手法靈捷,強身健體,防身抗敵方便之極。

鉤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做月牙狀,有尖有刃。武術中常見的是雙鉤,比較難練。相傳清代中期河北獻縣人竇爾墩曾以雙鉤聞名。

古代還有一種短兵器叫“鐵尺”,長約半米,細長而扁,無尖無刃,以劈砸點戳為主,至清代之前時還比較流行,後世已極為罕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