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薩爾滸"之戰,明朝的敗因何在?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11-03

明清"薩爾滸"之戰,明朝的敗因何在? 明鏡止水 8級 2008-08-24 回答

廣大的將士也很蔑視明朝統治者的命令。被徵調的將領們遲遲不赴任,或原地不動,或逗留關山,急得皇帝一再下詔緊催。士兵大多數不願為他們打仗送死。劉出發前,等待徵發的川兵,久等不來。有些將領就靠少數家丁打仗。劉與朝鮮都元帥姜弘立曾在一處宿營,姜弘立問他各路兵數,他回答說:“西南路大兵齊進,東路兵只有俺自己親丁數千人,且有各將所領,要不出滿萬耳。”朝鮮《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136。可知劉也帶了幾千家丁。明兵作戰時,總是處於被圍殲或被追擊的被動局面,說明他們缺乏主動進攻精神。明朝還把很大希望寄託在北關葉赫和朝鮮援軍身上。結果一直靠明朝支援的葉赫根本就沒有走到戰場上去,一仗未打就撤了兵。朝鮮的援軍的確和後金兵有所交鋒,但他們早就對明朝三心二意,到了關鍵時刻終於投降了後金。

再則,打仗總是作戰雙方的衝突。勝負不能只從一方面找原因。薩爾滸之戰明軍打了敗仗,明朝自身方面可從社會、國家軍隊和將士等方面尋找原因。另一方面,後金的種種有利因素也是促成明軍戰敗的原因。而這一方面也早已有人談論過。清朝(後金)人談他們之所以在這次決戰中獲勝,就是靠了“天命”。有人說後金把他們的年號稱作“天命”就由此得名孟森曾提出天命、天聰均是尊號,而非年號,其清朝有年號自崇德始。見《明清史講義》下冊,373頁。。當時講天命最多的和最系統的是為後金編纂法典的大學者,也是親身經歷薩爾滸之戰的額爾德尼。

按照額爾德尼的解釋,明朝發動這場戰爭是違背天意的,所以他們四路的二十七萬(後金當時的說法)大軍三天之內被全殲。他說:“大明的萬曆帝,自戊午年(1618年)二月開始聚集軍兵,整備器械。己未年(1619年)二月以二十七萬兵,號稱四十七萬,四路出師,要想攻破諸申國(後金)英明汗所居住的大城(赫圖阿拉),滅亡我國。不顧天意,自恃國大兵眾,逆天而行。陷害誠正,恃強作惡,正是違背天意。如不是大明萬曆帝做的壞事太多,此二十七萬大軍,何以三日之內被全殲!這就是天譴之故。因諸申國的英明汗多是公正善良,故能三天之間連續馳逐,馬不疲憊,諸貝勒大臣無一損傷。此即謂之天助。與明兵及朝鮮兵二十七萬相攻戰,殺彼二十餘萬,而諸申英明汗之兵死亡不足二百。”

額爾德尼把薩爾滸之戰每個戰役中後金的勝利都說由一種超現實的天命所決定。他說:“迎擊撫順一路的來兵,至一百六十里之外,敗之於界藩、薩爾滸,並追殺三十餘里。當夜駐守,又殺了逃兵。第二天,又將立營於瓦呼木、尚間崖、斐芬山的敵兵一一逐殺,然後返回大城。繼而又南出瓦爾喀什,於嘉哈窩集歇息,與先行相距一百二十里的兵相會合,合兵馳騁逐殺,疲憊的馬也恢復了元氣,盡殺明兵,所餘朝鮮兵投降。此皆天之所助!”

能言善辯的這位後金學者講了許多戰場上發生的有利於後金的事件,通通歸之天命的主宰。他說:“初二從尚間崖發的一千兵,初三從尚間崖發的二千兵,和兩天後落伍了又去的大貝勒的兵,就像約好一樣相會,有此巧合的事例嗎?即使從一個地方約定,而後分散行動的兵,恐怕也不會如此巧合!此皆天使之會合。何以知道得天之助呢?首戰界藩、薩爾滸之夜,如非乘夜前去截擊,便不會發現瓦哈木、尚間崖、斐芬山三營的敵兵。如第一天報告南方棟鄂路、呼蘭路有敵兵來,豈不是不去攻界藩敵兵了嗎?如調回來去迎戰那兩路的敵兵,而後聽說扎喀路再有敵兵來,又將往何處攻呢?那是很困難的。把由一路進來的兩道五營敵兵,兩日間皆斬殺,再去迎擊南方棟鄂路來的敵兵,將其全殲,如非天助,豈有此事?每次作戰,使時間互相配合,將諸事處理完畢,身體得到休息,收了兵再發生別的事,如非天助,豈有可能?誰知道他們有那麼多的人,誰看見他們有那麼多的兵,又誰有那麼眾多的人呢?大明皇帝雖然依仗他的兵殺不盡,死不完,發兵來攻。他們那麼多的兵,在一瞬間,絕非人力所能殺完。在一瞬間將其全部殺完,如非天助,豈能辦到?正因為大明萬曆帝罪惡太多,明兵施放的千千萬萬槍炮,都是彈彈虛發。明兵射箭、砍刀、刺槍,都是個個落空。然而英明汗的兵,射箭、刺槍都得天神之助,刺則中,砍則斷,豈非天助?”參見《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譯註,第2冊,110~114頁。

後金的這位精通滿漢語言文字的額爾德尼洋洋灑灑敘述了薩爾滸之戰的全過程。對後金取得的勝利有些誇張,如說殺死明兵二十萬顯然失真,但基本上是符合事實的。而他一再強調的獲勝原因,一個個歸之於天命都是不對的。後金在這次戰爭中取得的勝利,其原因除了一些偶然的巧合以外,完全是人為造成的。沒有一個超乎明清(後金)之上的天神做這些安排。不過額爾德尼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後金的統治者對他們自己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感到非常意外。如努爾哈赤有和額爾德尼類似的言論。他曾說過:“大明皇帝以二十萬兵,聲言四十七萬,分四路來戰,各國聞之,若為我分兵破敵,必謂吾兵眾;若為我往來剿殺,必為我兵強。究言之,聞於四方,無有不稱善者也。”《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3。

明清"薩爾滸"之戰,明朝的敗因何在? SOSO使用者 5級 2008-08-24 回答

一句話。不能協同作戰。

明清"薩爾滸"之戰,明朝的敗因何在? 浩然明庭 4級 2008-08-24 回答

明朝內部貪汙腐敗,將領無能,貪生怕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