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4-08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愛2bc6X 2016-05-12

臥龍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脈東南坡,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岷江上游汶川縣映秀鎮西側,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過度的高山深谷地帶,東經102°52‘─103°25’,北緯30°45‘─31°25’,東西寬60公里,南北長63公里。東與汶川縣映秀鎮連線,西與寶興、小金縣接壤,南與大邑、蘆山兩縣毗鄰,北與理縣及汶川縣草坡鄉為鄰。

臥龍地區位於龍門山中南段,邛崍山的東南坡,為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的過渡地帶,其地貌形態以高山深谷為主。區內最高峰四姑娘山是邛崍山的主峰,海拔高度6250米。以四姑娘山-巴朗山為界,以東為四川盆地邊緣山地,以西進入川西高原。

1、構造格局

臥龍地區大地構造上屬於龍門山褶斷帶的中南段,由一系列北東向平行的褶曲和斷裂組成。構造帶總體方向為北40-50度東。褶曲均為緊密的倒轉腹背斜、腹向斜,自西北向東南有:總棚子倒轉復背斜、三道卡子倒轉復向斜、牛頭山倒轉復背斜、銅槽倒轉復向斜,這些褶曲軸面走向為北30-60度東,軸面傾向在不同地段變化很大,忽而傾向西北,忽而傾向東南,呈一彎曲的扭曲面,傾角40-60度不等。腹背斜和腹向斜的兩翼均被次一級同向傾向的小背斜和小向斜複雜化。

斷裂帶為北東向擠壓性逆衝大斷裂,自西北向東南有皮條河斷裂帶、耿達斷裂帶、映秀斷裂帶。主斷裂的傾向為北300-330度西,傾角50-60度,因為是擠壓性的逆沖斷裂,所以斷裂破碎帶非常發育。同時發育了一組與主斷裂帶垂直相交的張性斷裂及與主斷裂斜交的扭性斷裂。

這些斷裂和褶曲基本上控制了臥龍地區的地貌格局

2、地層

臥龍地區前古生代至中生代三疊紀地層發育齊全,缺失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和新生代第三紀的地層。地層的分佈大致以皮條河為界,東南部為古生代地層,西北部以中生代三疊紀地層為主。

東南部大面積出露志留紀茂縣群的變質碎屑岩,其巖性為灰綠色絹雲母千枚巖,銀灰色砂質千枚巖夾有薄層石英岩及薄層狀、透鏡狀結晶灰巖。靠近皮條河條帶狀分佈有泥盆系及石炭─二疊系地層。前者為未變質的灰色、深灰色薄層狀灰巖,含泥質灰巖夾炭質面巖及砂岩;後者為中厚層狀灰巖夾千枚巖、炭質千枚巖、結晶灰巖夾砂礫岩。三江口一帶零星出露奧陶系灰色中厚層長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砂質板岩。

西北部大面積分佈三疊系地層,其巖性為長石石英砂岩、板岩、炭質千枚巖、薄層灰巖及細粉砂岩等,背斜軸部出露泥盆系地層,其巖性為炭質千枚巖、砂質千枚巖夾石英岩、碎屑灰巖等,鄧生一帶有少量石炭──二疊系地層分佈,其巖性以炭質千枚巖、結晶灰巖夾砂岩為主。

第四系的鬆散堆積主要有河流相堆積物、泥石流堆積物及冰磧物。河流相堆積物主要分佈於皮條河河谷及各支流河谷。花紅樹溝、龍巖溝、大魏家溝等泥石流溝溝口分佈有大量泥石流堆積物。皮條河上游向陽坪一帶的古冰川穀、正河上游古冰川穀內分佈有古冰磧物,而現代冰川穀中發育有現代冰磧物。

另外,臥龍地區東北部大面積分佈有澄江──晉寧期的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西部四姑娘山一帶有燕山期花崗岩出露。 地勢: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的地貌單原屬於四川盆地西緣山地,處於邛崍北部的東南麓,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皮條河從保護區的西南向東北將保護區分為兩大塊,河的西北部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大部分山峰的海拔高度超過4000米。在西北部邊緣沿巴朗山至四姑娘山、以及北部與理縣接壤的山地,海拔高度均在5000米左右,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超過5000米的山峰近百座,境內最高峰-四姑娘山高達6250米,為四川省第二高峰,皮條河的東南部,地勢相對平緩,除個別山峰外,海拔一般不超過4000米,東南部中河及西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0米以下,東部的木江坪海拔最低,僅1150米。

河谷形態:受地勢的影響,保護區內的河流大體由西北向東南流,河谷形態多樣,主要河流:皮條河、耿達河的河谷沿擠壓性斷裂帶發育,兩岸基岩鬆散,易被侵蝕,河谷不斷加寬,形成闊谷,並常發育有五段階地。其部分支流如英雄溝、銀廠溝等由於河流沿張性斷裂垂直下切,兩岸基岩陡峭、形成峽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上游谷地,沿冰川穀發育,上部形成U形谷,而下部受河流溶蝕切割,形成V形谷,組合成︸形得合谷。區內各主要河谷以上的山坡和山腰上,分佈有四級剝蝕夷平面,其海拔高度分別為2000-2200米、2400-2500米、2800-2850米、3000-3100米,這些削蝕面雖面積不大,但地勢平緩,有較厚的風化殘坡積層,表層發育有黃棕色粉砂質厚土層,竹林生長茂密,形成多數大熊貓活動的核心區域。

山地形態:保護區內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屬流水作用的中低山,由於受巖性的影響,山地形態多變,由結晶灰巖組成的,多形成峰林狀山地;由砂質子板岩組成的,則形成典型的梳狀山地;以脊呈鋸齒狀,遠看似龍背,臥龍即因此得名。海拔4000-5000米的山地為寒凍風化作用的高山,岩基裸露,多懸崖峭壁,其下部形成碎屑坡或倒石堆,並有古冰川遺蹟分佈,古冰斗亦分為四級,按海拔分別為4000-4200米、4350-4450米、4500-4540米、4620-4660米。部分地區冰川退卻後,冰斗積水成湖,形成海子。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的山地為終年被冰雪覆蓋、現代冰川作用強烈的極高山,主峰四姑娘山及大姑娘山、二姑娘山、三姑娘山均為金字塔形角峰,巍然屹立於保護區的西北邊緣。 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土壤發育條件多變,受氣候與植被的垂直變化影響,從河谷到山頂,形成了從亞熱帶到冰緣環境的各種土壤型別。

1、山地黃壤:發育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分佈海拔1150-1600米,成土母質為砂岩、石英砂岩,有機質含量15-20%,PH為5。8-6。5,陽離子交換以Ca、Mg為主,交換量為40-50毫克當量/100克土,土壤表層枯枝落葉厚3-6釐米。

2、山地黃棕壤:發育在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下,分佈海拔1600-2000米,成土母質為沙岩、千枚巖、石英沙岩,有機質含量10%,PH為5。8-6。5,陽離子交換以Ca、Mg為主,交換量為20-50毫克當量/100克土,土壤表層枯枝落葉厚10釐米。

3、山地棕壤:發育在次生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下,分佈海拔1900-2300米,成土母質為砂板岩、千枚巖、石英砂碉,有機質含量2-8%,PH為6-6。5,陽離子交換以Ca、Mg、Na為主,交換量為20-40毫克當量/100克土,枯枝落葉層厚10-15釐米。

4、山地暗棕壤:發育在針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下,分佈海拔2100-2600米,成土母質為千枚巖、砂岩、板岩,土壤有機質含量5-15%,PH為 5。2-5。7,陽離子交換以Ca、Mg、Na、Pb為主,交換量為15-20毫克當量/100克土,表面枯枝落葉層厚達20釐米。

5、山地棕色暗針葉林土:發育在針葉林下,分佈海拔2600-3600米,成土母質為砂岩、板岩、千枚巖,有機質含量為8-24%,PH為4-6。0,陽離子交換以Ca、Mg、Na、Pb為主,交換量為10-40毫克當量/100克土,表面枯枝落葉層厚達25釐米左右。

6、五高山草甸土:發育在耐寒灌叢及高山草甸植被帶下,分佈海拔3600-3900米,成土母質為砂岩、千枚巖、石英砂岩,有機質含量18%左右,PH為5。7-6。1,陽離子交換以Ca、Mg、Na為主,交換量為32毫克當量/100克土,土壤中石礫含量70%左右。

7、高山草甸土:發育在高山草甸植被帶下,分佈海拔3900-4400米,成土母質為砂岩、千枚巖、石英砂岩,土壤有機質含量19%左右,PH為5。8-6。3,陽離子交換以Ca、Mg、Na為主,交換量為10-39毫克當量/100克土,土壤中石礫含量達70%以上。

8、高山寒漠土:發育在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帶下,分佈海拔4400-5000米,成土母質為砂岩、千枚巖、石英砂岩,土壤有機質含量1-3%,PH為6。8-7。0,陽離子交換以K、Ca為主,土壤中石礫含量達80%以上。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