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5-05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花鳥風月5 2019-08-04

自1990年8月周鑾書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來,已經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在村中穿梭盤桓,流連忘返,此時雖烈日當空,而興味正濃。唯見種種文化遺存,雜然紛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俯仰皆是,美不勝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確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個代表,也是中國農業社會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個典型。”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此文和有關圖片在1991年第三期的《江西畫報》上發表後,這個被遺忘的古典村落才公之於眾。1991年冬,在周先生的協調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開遜為組長的五人專家小組到流坑村作了二十多天的詳細考察。1993年春和1994年冬,周先生又要自己的學生,南昌大學歷史系主任邵鴻教授和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地方史研究室主任梁洪生副教授三次進至流坑村,累計考察六十餘天,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於1996年底,出版了《千古一村—流坑歷史文化的考察》一書,這是第一部系統性地研究流坑古村的專著。從此,“千古一村”就成了流坑村的標誌性品牌。1997年7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專程考察了流坑,對流坑高度評價之餘,還特意題書“千古第一村。”自此,“千古第一村”又成了流坑村的另一張新的、更高的標誌性品牌。流坑村建村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942年),延續至今1000多年,故稱“千古,”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流坑村有什麼地方在全國古村中號稱第一?十多年來,並無學者給予解釋。許多遊客到流坑旅遊後,只感覺流坑大、流坑古、流坑好,無愧於“千古第一村”的稱號。但哪些方面在全國古村中是第一,他們也說不清楚,導遊也未曾解釋。這就令人十分遺憾。為此,本人在閒暇之餘,看了一些資料,將“第一”規納以後,請各位專家指正。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第一:建村時即注重“風水寶地”的選擇。在隋唐以前,流坑村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蕪之地,南唐董合一家來到這裡時,先在烏江往西轉角處的白玉堂(又稱白泥塘)卜基為宅,流坑董氏基業由此肇始。白玉堂三面環水,面水朝陽,符合通常居住之地的基本要求。但烏江在此處南來西轉,在風水上屬於“反弓位,”犯了陽宅擇基的大忌。據傳唐僖宗時當過國師、堪輿“形勢派”(亦稱巒頭派)的創始人楊筠松和他同為堪輿“形勢派”宗師的第子曾文·(讀CHAN音:山字下面加走之旁)兩人在踏勘山水路過流坑一帶時,受到董家熱情相邀和盛情款待,留居流坑達兩年之久。為報答董家人的熱情相待,他們特為董合夫婦及董楨(董合之長子)夫婦相得吉穴四口,又為流坑村指點地形。董合即按楊、曾二人所卜,將家宅從白玉搬至烏江南岸的中洲,即現在流坑村的主體區域。因為此處背依山脈西北麓的金鼓峰,四面青山環抱,所謂“天馬南馳,雪峰北聳,玉屏東列,金絳西峙。”烏江之水自村落東南方的崇山峻嶺中迤邐而來,如一縷青帶,至村緣轉繞而西,使流坑三面繞水,形成了獨特的風水格局,當地人形象地將其稱為“活水排形。”楊筠松並預言:“只要水朝庚,依舊好流坑。”“陽星日月峽相隨,文武狀元歸。端正飛鵝頭上生,金殿玉階行。代代富貴家有官,子息不窮寒。亥上一峰,明月樓臺,董氏子孫,功名百世。”這些在流坑族譜中均有記載。

流坑村在建村伊始即注重風水,且請全國一流的勘輿大師來選址,這相對全國古村來說可稱第一。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第二:建村後注重規劃,並按規劃建設。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孫董燧辭官回村,在以後的20年中,倡集族人對流坑村進行整治規劃。在村莊的西面用人工擴大修整龍湖,將湖水與江水相連,使流坑村成為山環水抱的勝地。以七橫(東西向)一豎(南北向)的八條巷道總攬全村佈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條橫巷的巷口都向著烏江,各條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門望樓,門樓之間以牆垣相連,使全村成為一座城堡。靠烏江的七座門樓出去後正對著七個碼頭,給村民生活、出行帶來方便。沿八條巷子的一側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無論天下多大的雨,村裡卻從不積水。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看一個城市現代化程度高不高,並不是看它建築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時積水不積水。因為不積水的城市才是規劃設施完整的現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經下水道排入龍湖,汙水經龍湖沉澱後再排入烏江。既環保,河風也可順著巷子進入村中直達龍湖,起到清新空氣,調節氣溫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馬頭牆,既體現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間防火的作用。我們現在的縣城是上個世紀末才開始規劃的,對村莊的規劃是最近幾年搞“新農村建設”才開始的。而流坑村的規劃在450年前的明代就開始實施,使流坑村外有烏江、龍湖環繞,內有村牆門樓守望。巷道規整,道路通達。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會。這在全國古村來說應該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築儲存基本完好的不僅數量多,種類多,建築精美,且有準確的年代可考。流坑村從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時建造的18棟聯為一體的住宅開始,經後人多年的努力和經營,達到現在佔地約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餘人的規模。這些建築群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霜雪雨之後,至令儲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多達260多棟,這在氣候多雨溼潤的江南是罕見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際的民居30餘棟,祠堂60餘座,宮觀廟宇8處,文館、戲臺各1座。此外,還有狀元樓、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節孝坊等紀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門、中流砥柱門、里仁門、拱辰門等碉堡式門樓。這些古建築的形狀和結構,是中國近古時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樸實素雅;高峻的馬頭牆仰天昂起,既可防風,又可防火;間或有幾座建有水平高牆的宅第,又儼然如微型城堡;牆體內一般為木架結構,多為兩層,上層藏物,下層住人;廳堂居於中央,臥房分置左右,廳大房小,廳明房暗,這是因為前後廳堂可靠天井採光,而廂房耳房僅有墨窗或門窗通氣;廳大便於家人活動,房小適宜寒冬保暖之故。門楣、屋簷上多有雕刻、彩繪,有的還有儺像;屋內牆壁、門柱、窗欞、柱礎、枋頭、雀替、甚至檔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飾,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神魔鬼怪、傳奇故事,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雕工繪製都很精緻細膩,堪稱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築成為當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標本。最為難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築堂上有匾,門旁有聯。而這些匾聯與主人的身世、家族的榮顯息息相關,內涵豐富,意境深遠,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準確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稱流坑為:“萬家之市。”這對全國古村來說也應該算是第一。

第四:書院之眾多,科舉之興盛,歷時之久遠,在全國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淵據其族譜記載可以上溯到西漢著名的儒家學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舉而勃興的真正原因,卻是得益於流坑開基祖董合之長孫董文廣。北宋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偃武修文,大開科舉,董文廣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試取明法科。由於其年歲已高,朝廷三次調他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財,創辦“桂林書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風。董文廣的努力很快有了結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廣長弟文肇的四個兒子滋、湘、淵、淳全部中舉;次年董淳及進士第,成為流坑董氏的第一個進士。從此,董氏科甲之盛一發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續。”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儀、師德、師道叔侄五人同科中進士,時稱“五桂齊芳,”士林傳為佳話。南宋文天祥《謝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門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話中所說的“五子登科,”在全國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雲蓋鄉也因此由太守奏請朝廷改名為“五桂鄉。”流坑董氏為彰顯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的遊記中均有記載。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學師承深厚,大小書院林立。明萬曆年間,建書院、書屋19所,清道光年間建書院、書屋23所,可謂“序塾相望,弦誦相聞。”學風之盛,可見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設一科以謀略取士”中,“名選第一,時稱武狀元。”南宋紹興十八年,董德元廷試第一,稱“恩榜狀元。”(現在流坑村文館的大門門額上題字為:“儒林發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為董藻是憑謀略在儒林中選拔的武狀元。據此,我猜測文館有可能是流坑後人為紀念武狀元董藻所建的建築。否則:第一,“儒林發藻”四字很難解釋得通;第二:流坑有紀念文狀元董德元的“狀元樓,”而沒有紀念武狀元董藻的建築是說不過去的。)流坑村在科舉制中的近千年間,共考取進士34名,舉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諭,超過100人。至今,在住宅門口、祠堂門前樹旗以示榮耀的旗杆石仍遍佈全村。廢科舉已達105年,而中舉喜報仍張貼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進士共5000餘名,其中曾鞏、王安石、劉恕等家族或一門三進士,或一門四進士,而董氏一門五進士同科高中,這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罕有的殊榮。古人云:“江以右稱文獻世家,必以樂安董氏為最。”流坑村的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爵位之崇,在全國古村之中可以說是全國第一。其實流坑村還有許多方面可在全國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進流坑就象走進了書法的海洋,流坑村現存木質匾188方、題額362方、楹聯71聯。如宋代朱熹為董德元題寫的“狀元樓”匾和“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對聯;明代大學士、三朝宰輔楊士奇為曾任翰林院編修、與修《永樂大典》、拜國子司業董琰題寫的“少司成第”匾額及“數封天子詔,當代帝王師”楹聯;明代狀元、理學家、地理學家羅洪先為刑部郎中董燧題寫的“高明廣大”坊額和“文章輝列宿,冠冕重南州”對聯;明代吏部尚書曾同亨送給董燧的“理學名家”題匾等,至今儲存完好。他們書藝高超,諸體皆長,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仍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書董裕等主編的董氏明代萬曆族譜,在傳世的明刻中,屬罕見的寫刻本,無論書寫、雕板、紙張、印刷都屬上乘,為國內稀有。其模刻的聶豹、譚綸、羅洪先、鄒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跡,遒勁有力,流暢飄逸,使人愛不釋手。專家們一致譽為“稀世珍品。”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所說:流坑“延續時間之長,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之高,建築藝術之美,儲存之完好,文化內涵之豐富,恐怕是國內其它地區的古村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張文彬局長讚譽流坑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秀兒xxxYfNH2 2019-08-14

流坑大、流坑古、流坑好,無愧於“千古第一村”的稱號。但為什麼在全國古村中是第一,他們也說不清楚,導遊也解釋不清楚。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處處處處春 2019-08-14

流坑村在建村伊始即注重風水,且請全國一流的勘輿大師來選址,這相對全國古村來說可稱第一。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網友3dcad81 2019-08-14

歷史悠久,文化長遠,流坑村確時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個代表,也是中國農業社會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個典型。”

為什麼說“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大哥都知道 2019-08-14

這個村子是穿越千年的存在,可以載你無處安放的靈魂,它走過十幾個朝代輝煌的歷史,走過一千多年時間的滄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