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描寫振風塔的文章,六年級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5-14

有關描寫振風塔的文章,六年級的☆藍雪蝶舞☆ 推薦於2016-12-02

振風塔座落在安慶迎江寺內,是一座有著四百多年曆史的古塔。

話說歷史上的安慶城外形像一艘船,有一年,有一位叫方舟的人要到此上任,他聽說安慶城外形像一艘船,安慶城就座落在長江的邊上,安慶就如江上的一隻小船,而他本人名叫方舟,舟即船,諧音則為翻船,因此他遲遲不去赴任,整天在家愁眉苦臉,他的母親看出了他的心事,就問兒子為什麼不去上任,方舟於是把他的憂患告訴了母親,誰知方舟的母親哈哈大笑起來,兒子不解,便問母親笑從何來,他的母親說:“我跟你一道去上任,保你一路平安,而且我兒必定飛黃騰達!”

方舟納悶,母親的話是何意呀。於是就問母親。

“我姓毛,你是船,我是錨,有我這錨還怕會翻船嘛!”

方舟頓時茅塞頓開,疑惑全無,也哈哈大笑起來。

於是準備好一切,不日同母親乘坐大船浩浩蕩蕩沿江而下,船靠迎江寺岸口,隨船帶的兩隻大錨被置放在迎江寺大門的兩側,方舟在任時,勤政愛民,做了許多令百姓拍好稱好的大事,後來扶搖直上,飛黃騰達,正應了當初他母親的話,從此迎江寺的名氣愈來愈大,這個傳說也就從那時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不過那時還沒有建振風塔。

振風塔建於明隆慶四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原名“萬佛塔”,高72。74 米,在全國108座磚石結構的寶塔中名列第二,“塔影橫江”乃安慶八景之一,俗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之稱,佛家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此刻眼前的這座七級浮屠,曾點悟過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了斷塵緣的人在這裡悟世成佛呢?

寺門上的三個鎦金大字“迎江寺”,還有那兩隻碩大黝黑的鐵錨,和“方舟的傳說”不期而遇。拾級而上,踱進寺門,沐浴在一股清新的檀香味中。迎江寺依江而建,地勢越來越高,石級銜接前後四重佛殿,在這壯嚴古典面前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雄偉壯觀的佛殿,壯嚴肅穆的佛像讓人心生靜意。從前的憂患和失落全都釋然,此刻,在這佛門靜地,置身其中有一種去觸控歷史的衝動。目光從一處移到另一處,飽含深情的頂禮膜拜,宛如閱讀一頁頁史書。乾隆皇帝親賜的“善獅子吼”和慈禧太后親題“妙明圓境”匾額在寺院的角落裡凝望著人來人往,千年只在思緒的毫分之間,眼前的所有一切,猶如跨越生命的層蘊,在尋找自己的歸宿。

振風塔黑魁魁的身體容在這水城之間,平在歷史的隙縫中,站在這城市的末梢神經上,似懂非懂,覬覦它會帶給我一份靈氣,悟盡前塵後事。

塔身很破舊,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臨水眺望,塔內很窄,扶牆而上,石階很陡,光線很暗,慌亂處有人還打亮了火機。隱約可見塔壁破碎不堪,在第二層,看見兩個掃塔的人,並不是和尚,樣子很年輕,但掃的很賣力,有些極難掃的角落,他們都一絲不苟地打掃乾淨。每上一層,視野愈加開闊,地面上的人越來越小。遠處,平靜的江面上停靠著一些渡船和小舟,前不見江首,後不見江尾,長江的浩蕩和博大,一覽無遺。橙黃的江水在視線裡綿延而去,整座安慶城盡收眼底。

振風塔下,一面牆上描述著它的模樣:一大、二高、三妙。

一大:抗戰初期,日寇侵犯安慶時,安徽省圖書館文員潘石尚等在安慶淪陷前將省志及文史館資料、書籍盡藏於振風塔第三層封閉。遊客照樣上塔參觀遊覽,日寇也未發覺。至抗戰勝利而完整無缺。由此可見,振風塔之大。

二高:振風塔高60。86米,居高遠眺,方圓十里之美景盡收眼底。面江而立,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美譽。振風

塔不但高在藝術結構上,層與層之間比例相差有甚強的藝術風格,自底層向頂呈圓錐形,每層按比例逐漸縮小,改變了以往佛塔建築的方正直硬規律。仰望曲線柔美,嵌空玲瓏,如金鐧剌空,直衝霄漢。

三妙:振風塔設計突出表現在塔門的按排上,振風塔層層有門,168級臺階盤旋而上,石階也盤旋相通,且變化多端,位置各異,時而由東而入內,時而由西而登臨。曲折迥環,給人以“山重水盡疑無路”,找到上下門的石階,又感到“枊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傍晚斜陽,餘輝灑在塔身上,恍惚間,覺得它活了。

有關描寫振風塔的文章,六年級的櫻下落淚 2013-02-21

振風塔座落在安慶迎江寺內,是一座有著四百多年曆史的古塔。

話說歷史上的安慶城外形像一艘船,有一年,有一位叫方舟的人要到此上任,他聽說安慶城外形像一艘船,安慶城就座落在長江的邊上,安慶就如江上的一隻小船,而他本人名叫方舟,舟即船,諧音則為翻船,因此他遲遲不去赴任,整天在家愁眉苦臉,他的母親看出了他的心事,就問兒子為什麼不去上任,方舟於是把他的憂患告訴了母親,誰知方舟的母親哈哈大笑起來,兒子不解,便問母親笑從何來,他的母親說:“我跟你一道去上任,保你一路平安,而且我兒必定飛黃騰達!”

方舟納悶,母親的話是何意呀。於是就問母親。

“我姓毛,你是船,我是錨,有我這錨還怕會翻船嘛!”

方舟頓時茅塞頓開,疑惑全無,也哈哈大笑起來。

於是準備好一切,不日同母親乘坐大船浩浩蕩蕩沿江而下,船靠迎江寺岸口,隨船帶的兩隻大錨被置放在迎江寺大門的兩側,方舟在任時,勤政愛民,做了許多令百姓拍好稱好的大事,後來扶搖直上,飛黃騰達,正應了當初他母親的話,從此迎江寺的名氣愈來愈大,這個傳說也就從那時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不過那時還沒有建振風塔。

振風塔建於明隆慶四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原名“萬佛塔”,高72。74 米,在全國108座磚石結構的寶塔中名列第二,“塔影橫江”乃安慶八景之一,俗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之稱,佛家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此刻眼前的這座七級浮屠,曾點悟過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了斷塵緣的人在這裡悟世成佛呢?

寺門上的三個鎦金大字“迎江寺”,還有那兩隻碩大黝黑的鐵錨,和“方舟的傳說”不期而遇。拾級而上,踱進寺門,沐浴在一股清新的檀香味中。迎江寺依江而建,地勢越來越高,石級銜接前後四重佛殿,在這壯嚴古典面前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雄偉壯觀的佛殿,壯嚴肅穆的佛像讓人心生靜意。從前的憂患和失落全都釋然,此刻,在這佛門靜地,置身其中有一種去觸控歷史的衝動。目光從一處移到另一處,飽含深情的頂禮膜拜,宛如閱讀一頁頁史書。乾隆皇帝親賜的“善獅子吼”和慈禧太后親題“妙明圓境”匾額在寺院的角落裡凝望著人來人往,千年只在思緒的毫分之間,眼前的所有一切,猶如跨越生命的層蘊,在尋找自己的歸宿。

振風塔黑魁魁的身體容在這水城之間,平在歷史的隙縫中,站在這城市的末梢神經上,似懂非懂,覬覦它會帶給我一份靈氣,悟盡前塵後事。

塔身很破舊,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臨水眺望,塔內很窄,扶牆而上,石階很陡,光線很暗,慌亂處有人還打亮了火機。隱約可見塔壁破碎不堪,在第二層,看見兩個掃塔的人,並不是和尚,樣子很年輕,但掃的很賣力,有些極難掃的角落,他們都一絲不苟地打掃乾淨。每上一層,視野愈加開闊,地面上的人越來越小。遠處,平靜的江面上停靠著一些渡船和小舟,前不見江首,後不見江尾,長江的浩蕩和博大,一覽無遺。橙黃的江水在視線裡綿延而去,整座安慶城盡收眼底。

振風塔下,一面牆上描述著它的模樣:一大、二高、三妙。

一大:抗戰初期,日寇侵犯安慶時,安徽省圖書館文員潘石尚等在安慶淪陷前將省志及文史館資料、書籍盡藏於振風塔第三層封閉。遊客照樣上塔參觀遊覽,日寇也未發覺。至抗戰勝利而完整無缺。由此可見,振風塔之大。

二高:振風塔高60。86米,居高遠眺,方圓十里之美景盡收眼底。面江而立,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美譽。振風

塔不但高在藝術結構上,層與層之間比例相差有甚強的藝術風格,自底層向頂呈圓錐形,每層按比例逐漸縮小,改變了以往佛塔建築的方正直硬規律。仰望曲線柔美,嵌空玲瓏,如金鐧剌空,直衝霄漢。

三妙:振風塔設計突出表現在塔門的按排上,振風塔層層有門,168級臺階盤旋而上,石階也盤旋相通,且變化多端,位置各異,時而由東而入內,時而由西而登臨。曲折迥環,給人以“山重水盡疑無路”,找到上下門的石階,又感到“枊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傍晚斜陽,餘輝灑在塔身上,恍惚間,覺得它活了。

有關描寫振風塔的文章,六年級的小妮子ellen 2011-04-01

安慶的振風塔是座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塔。園內的振風塔是採用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了一半,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安慶的振風塔是座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塔。園內的振風塔是採用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了一半,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築文化。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物件,一座塔往往成為一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後來隨著佛殿建築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築形式,一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恢宏,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佔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御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亦是別具特色的勝蹟。

有關描寫振風塔的文章,六年級的心動飛翔2000 2013-03-17

安慶的振風塔是座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塔。園內的振風塔是採用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了一半,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安慶的振風塔是座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塔。園內的振風塔是採用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了一半,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築文化。塔本來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頂膜拜的物件,一座塔往往成為一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後來隨著佛殿建築的興起,逐漸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導致塔的消失,相反,內容豐富的中國園林吸引了塔這種建築形式,一個園林中,塔往往作為主景。

迎江寺雄峙於城東大江之濱。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恢宏,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佔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分置大鐵錨,重約3噸,為眾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門即為天王大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展。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後為毗盧殿,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神色莊嚴,雄踞殿中,殿後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御賜的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園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遊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亦是別具特色的勝蹟。

有關描寫振風塔的文章,六年級的匿名使用者 2011-04-07

13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