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陶行知的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6-05

有那些陶行知的故事???落葉白瑭 2013-05-28

展開1全部

一說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現在的話說,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這是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並且善於用他們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後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裡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陶行知先生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

陶先生非常善於演講,他的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形象,誰聽了都會被他深深吸引,為他演講中強大的邏輯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無數次的演講中,有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漢大學做的一次演講。那一天,大禮堂裡擠得滿滿的,不僅全校師生都來聽,連附近學校的師生和各界人士都聞訊趕來。他們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來一睹他的風采,並聽他說些什麼。

會議開始後,有幾位先生先後上臺作了演講。輪到陶行知時,會場上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夾著一個皮包走上了講臺。他戴著眼鏡,穿著西服,未曾開口,先向全場掃視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著他,等他開口說話。有的人還開啟速記本,準備把陶行知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並沒有講話。他從包裡抓出一隻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公雞喔喔地亂叫。臺下聽眾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接著,陶行知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雞的頭,逼它吃米。雞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扎著仍不肯吃。接著,陶行知輕輕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只見大公雞抖了抖翅膀,伸頭四處張望了一下,便從容地低下頭吃起米來。

這時,陶行知說話了:“各位,你們都看到了吧。你逼雞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裡,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讓它自由自在,它就會主動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會場掃視了一圈,加重語氣說:“我認為,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因硬灌給他們,他們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去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麼,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陶行知講完,把公雞裝進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說:“我的話講完了。”便退下場去了。

聽眾們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但只是過了一會兒,會場上便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很多人邊鼓掌邊喊:“好!陶先生講得好!講得好!”

“四塊糖”——陶行知學校管理藝術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的時候,有一個叫王友的學生,是學校中頗有名氣的“孩子王”,經常惹是生非,屢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見王友用土塊砸一個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叫他放學後到校長室來。放學之後,陶行知從外面辦事回來,遠遠地看見王友在校長室門前徘徊等候,於是,他趕緊把王友請進校長室。

進入校長室後,陶行知從口袋裡掏出一塊糖給他,帶著歉意的語氣說:“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長,遲疑地接過糖。這時,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塊糖來遞給他,說道:“這塊糖也是獎勵給你的,是因為我不讓你砸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聽我的話,很尊重我。”這時,王友神態緊張,愈發不安起來。接著,陶行知就像變戲法似的又掏出一塊糖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位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應該獎勵你啊!”沒想到,陶行知話音剛落,王友竟“哇”地一聲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道:“陶校長,我錯了,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應該對他採取這種方式。”陶行知聽到這裡,不禁大笑,隨即掏出第四塊糖來遞給他,高興地說:“為你能正確認識錯誤,再獎你一塊。現在我的糖已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希望你以後改正錯誤,好好地學習,把精力用在課業上”。自此以後,王友同學果然認真學習,團結同學,遵守學校紀律,再也沒有犯過錯誤。

這小小的“四塊糖”,折射出了陶行知高超的批評藝術。當陶行知看到王友站在校長室門前等他的時候,心裡不免為他遵守時間而高興,第一塊糖在表揚他能夠準時來到校長室,也創造出了一種寬鬆和諧的氣氛,讓王友感覺到校長的慈祥與寬容,拉近了兩者的心理距離。在此基礎上,陶行知沒有正面批評王友,而是抓住他聽話的優點,從“側翼”進一步表揚他,第二塊糖不僅讓王友折服於校長的寬容態度,而且開始自覺地反思他所犯的錯誤,從而真正地認識到錯誤。接著,陶行知依然沒有直接批評他砸人的結果,而是從事情的反面入手,表揚王友砸人的原因,透過表揚王友犯錯誤的良好動機,使王友自然而然地認識到砸人的不良後果,所以第三塊糖不僅使王友完全被校長的人格所征服,並主動承認了錯誤。事情本可以到此結束,但是為了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塊糖進一步激勵他,既表揚他承認錯誤,又教育他以後不要再犯錯誤,從而將批評延伸到王友將來的行為之中。

在整個過程中,陶行知自始至終沒有直接提及王友的錯誤,而是將對他的關心、熱愛與期望融入寬鬆和諧、幽默詼諧的情景之中,透過循序漸進、啟發誘導、激勵表揚,讓王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整個批評過程自然流暢,“水到渠成”。陶行知的“四塊糖”的確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批評效果。

“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陶行知的兒子曉光,沒有正規學歷。1940年夏,經朋友介紹,他到成都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進廠後,廠方要看他的學歷資格,他拿不出。出於無奈,他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一張曉莊學校的畢業證書來應急。

證明寄來了,沒等曉光交給廠裡,父親的急電到了。陶行知在信中嚴厲阻止曉光用此證明,並要他立即將證明寄回。接著又發來了一封快信,信上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萬一工作、學習被取消,你還是回重慶來……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你若記住這七個字,終生受用無窮。望你必須努力朝這方面修養,方是真學問。”信中還附來一張如實反映曉光學歷資格的證明信。

“追求真理做真人”這七個字,體現了陶行知一生求真的精神,也成了曉光的座右銘。

誠實無欺做真人

陶行知向師生提出:教師的任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此,他主張在青少年時期必須經常給以“誠實無欺”的教育。聽吧!陶校長在講“斧頭和櫻桃樹”的故事了:“年幼的華盛頓為了要試試手中的斧頭是否鋒利,把父親最心愛的櫻桃樹砍壞了。這件事使得家中的傭工亂成一團,都說今天老爺回家定要大發雷霆。眾傭工正在發愁研究對策時,忽聽到從未有過的皮鞋敲擊地板咚咚作響的腳步聲,果然是老爺回來了。當華盛頓的父親氣呼呼地追查時,華盛頓誠實地低下了頭承認了錯誤。父親頓時怒氣平息,親暱地拍拍華盛頓的小腦袋,讚揚他勇敢承認錯誤是一種英雄行為,說:‘這要比一千棵櫻桃樹更有價值。‘”

陶校長又朗誦了自己創作的長詩《平老靜還金鐲》:“平老靜,家住在保定。人格最高尚,一品老百姓。夫妻開設肉包鋪,保定人人都相信。但覺本錢不夠大,有個朋友表同情,借了一雙鐲子去押當,包金鐲子裡面卻是銀。除夕拿錢贖出來,銀鐲變成純赤金,這鐲不是原來物,不義之財不可領。可喜大年三十晚,夫妻出門把老闆尋,找著典當老闆把鐲換,不要赤金要包金。……保定包子鋪幾十個,唯獨老靜肉包最出名,老靜並不登廣告,人人心裡自相信。”“誠實無欺”的美德就這樣在陶行知經常不斷的教育下,在學生心裡深深地紮了根。

有那些陶行知的故事???寧川靜流 2013-05-26

陶行知提倡的六個解放,很有眼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