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習俗?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8-08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習俗?湛藍的sea 推薦於2016-11-16

應繼承和發揚其文明精髓,拋棄其愚昧糟粕。

下面文章供參考:

在春風和煦、春意盎然的介休綿山水濤溝旁,承載三賢故里的文化底蘊,感受秀美綿嶽的山水靈韻, “我們的節日·中國傳統節日論壇暨山西介休綿山首屆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節”隆重開幕了!

介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割股奉君、功不言祿的介子推,博通典籍、名震京師的郭林宗,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等名人賢士的風采。有山西最具人氣的旅遊景點綿山。有2006年入選全國十大魅力名鎮的張壁古堡,號稱“三晉琉璃藝術建築博物館”的后土廟,山西三大樓之一的祆神樓等獨特景觀。近年來我們堅持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以迴圈經濟為主導,以開放引進、戰略合作為核心的重大舉措取得突出成就,大家可以目睹介休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將以投資10億元的15項城市建設重點工程為載體,城市發展框架逐步拉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展現出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雛形。介休新農村建設取得喜人成就。植樹造林、沼氣推廣、環境衛生整治三大破題工程,遷村移民、農村低保、合作醫療和農民素質提升等民心工程不斷落實,描繪出和諧發展、共建共享的美好憧憬。透過本次清明(寒食)文化節,不僅可以全景式地展現了介休發展的方方面面,而且也為社會各界進一步瞭解介休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

當前,介休正處於負重趕超、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市上下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飽滿的工作熱情,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資源整合、園區推進、城鎮帶動、環境保障”四大戰略,突出煤焦延伸轉化、城鎮功能集聚、新農村建設三大重點,大力打造文化介休,全面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希望以本次清明(寒食)文化節為新的契機,進一步加強宣傳交流,進一步擴大對外合作,進一步調動全市上下務實創業的積極性,在新的發展歷程中再創新的業績,再鑄介休發展的新輝煌。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介休綿山作為清明寒食文化的發源地,孕育著清明寒食文化的根與魂。我們將肩負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充分展示改革開放30年來介休全市上下爭先爭上、謀事創業的精神風貌,努力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將介休打造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推進的歷史文化名城。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寒食清明時。我們相信,乘著介休綿山首屆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節的東風,清明寒食文化必將更加繁榮昌盛,介休這塊承載著清明寒食文化的熱土也必將迎來新的、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傳承清明寒食文脈 打造和諧精神家園

春秋時期的三晉大地上出現了一位彪炳史冊、傳唱千古的歷史人物。一座山、一個城市因他而得名,這就是綿山和介休;一個屬於非物質文化的節日因他而設立,這就是清明寒食節;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美德,在綿延了2600多年來的時光隧道後一直傳承至今,這就是功不言祿、無私奉獻、忠誠孝悌。為了感受、體驗、弘揚這一民族文化精髓,我們相聚在風景秀麗的介休綿山,應該說別有一番深意。在這裡,我們將探討研究清明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厚文化,以及對後人的昭示和啟迪,使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共同為現代文明服務;在這裡,我們還將集中展示作為這種文化所衍生的現象,以及這種現象所揭示的深刻內涵:比如,介休二字背後的文化以及在這種文化下孕育成長的一代一代介休人。古有“割股奉君、功不言祿”的介子推、東漢大學士郭泰、北宋出將入相50年的一代名相文彥博;近代有執當時全國金融之牛耳、被稱為“晉商八大家”之一的范家,商號遍佈全國、財富顯赫的北辛武冀家,票號經營中的佼佼者、“匯通天下”的第一大戶北賈村侯家,以及當代的古文字大家張頷,每個人背後都是一個故事,都有一種執著的追求,都是誠信忠孝的化身。直到今天,我們介休首啟山西民營經濟先河,經濟實力位居山西省前十名,四戶企業進入山西省政府重點扶持的方陣,一大批企業家在豐厚文化的滋養下,堅持“誠信為本,義利相兼”的價值理念,敢為人先,艱苦創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這種開拓進取、矢志不渝,我想,是對介子推精神、對介休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揚。比如,寒食文化所延伸的清明文化在介休影響之深,已經貫穿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百姓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狀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許寄託了百姓對社會清明、政治清明的寓意和嚮往。比如,綿山腳下的旌介村,是為紀念介子推而立,世代生活在這裡的村人會不會知道這個村名和他們的聯絡?有村、有市、有節氣,都以一個人為中軸,有名、有德、有人氣,這種現象在中國、在世界都不多見,卻集中在了介休,集中在了綿山,是介休之大幸,綿山之大幸。

我希望中國傳統節日暨清明文化論壇成為傳承並光大清明寒食文化新的起點,成為弘揚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新的號角,讓我們圍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一個家園、同一個清明”,傳承清明寒食文脈,打造和諧精神家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