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之園耦園的景色是怎樣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9-10

愛情之園耦園的景色是怎樣的?北京創典文化 2020-01-02

清初,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故里後始構園林,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園日涉以成趣”之意,取名“涉園”,又名“小鬱林”。

此園林為後來的耦園東花園,園不甚廣,以黃石假山著名。

黃石假山為東花園主要景觀,石塊大小相間,手法逼真自然。假山東半部較大,陡峭險峻,名“留雲岫”。

假山由西向東山勢逐漸增高,轉為絕壁,直削而下,臨於水池,池水澄澈,名為:“受月池”,絕壁東南設磴道,依勢下至池邊。

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而西逐級降低,山勢平緩,坡度漸緩,名“桃嶼”。兩山之間有一穀道,兩側削壁如懸崖,名“邃谷”,而絕壁東臨水池,假山體量與池面寬度配合適當,空間相稱。

主山北側,豎大石數排,結構似巨石自然風化剝裂,給人險峻和蒼勁之感。懸葛垂蘿,堪與真山媲美,百齡以上喬木有山茶、黃楊、柏樹。

山上不建亭閣,而於山頂山後鋪土之處,散置十餘種花木,隨風搖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隨假山向南伸展,曲橋架於水上,池南端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閣”。

據記載,當時陸錦致所建的涉園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了。園中有觀魚檻、吾愛亭、藤花舫、浮紅漾碧、宛虹槓諸勝,但後來都被毀廢了,存留下來的有吾愛亭和藤花舫等建築。

吾愛亭位於受月池旁假山石上,亭基石構,捲棚歇山頂,面積約13平方米。亭內地面鋪方磚,亭東為銀杏木雕花紗槅進出,亭西、南、北三面均為和合窗。

藤花舫位於黃石假山的西北側,是一仿旱船建築,坐西朝東,捲棚歇山頂,面積約35平方米。藤花舫戧角上飾有云龍,舫內以紗槅分為前後兩部,前部上為四方亭式頂,東、南、北三面置和合窗採光觀景,下為磚砌半牆,墊石基座。

南、北兩側牆上各闢木格漏窗一框,中置一藤面紅木雕花湘妃榻。此舫為休閒小憩和觀景的建築。因舫南側植有紫藤,故名為藤花舫。

後來涉園成為清人祝氏的別墅,但不久後又因戰亂被毀了。

1874年,按察使沈秉成因病來到蘇州,購得涉園廢址,聘清末畫家顧沄在舊園基礎上設計圖紙,將涉園重修擴建為一宅兩園式格局的園林,1876年落成。

建成後,沈秉成將其易名為“耦園”,“耦”通“偶”,寓夫婦偕隱雙棲、嘯吟終老之意,也道出了園宅的特徵。

耦園在佈局上為明顯的仕宦宅第,東西花園相互對應。在個體建築上也有或東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兩兩呼應。

沈秉成重建的耦園東西長108米,南北寬78米,近乎長方形,佔地約8000平方米。住宅居中,東西花園分列兩邊,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樓房,借“走馬樓”貫穿,取唐人“東園載酒西園醉”詩意。

耦園中部為住宅區,沿南北中軸線依次設有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

門廳為耦園正門,坐北朝南,面對河道,面闊三間,面積約80平方米。樑架明露,硬山式屋頂,屋脊作紋頭脊,兩頭飾以磚雕“松鼠啜果圖”,西面與鄰屋連線處上置風火牆。

門廳北面即位轎廳。為舊時客人落轎,或等候主人會見之場所。面闊三間,面積約90平方米。硬山頂,紋頭脊。

明間南為6扇長窗,北置6扇屏門槅斷,兩次間南、北均為半窗,北窗後有小型蟹眼天井,供採光。內中還有“城市山林”匾額。

在轎廳南院落有“平泉小隱”門樓。“平泉”出自唐代名相李德裕遊息的別莊“平泉莊”,南唐清輝殿學士張洎在《賈氏談錄》中道:

平泉莊臺榭百餘所,天下奇花異草、珍松怪石,靡不畢具。

所以後人常以“平泉”作為園林的代表。而“平泉小隱”這個名字,也點出了園主在此建造宅園以過隱居生活的主題。

載酒堂為園中主廳,位於轎廳北第三進,這裡原為主人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場所。

載酒堂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面積約150平方米。屋頂為哺雞脊,一脊橫貫,前後縱深尺度較深,超過廳寬,在平面上可劃分為前廊、中堂、後堂及通道四部分。載酒堂名取自“東園載酒西園醉”的詩意。

堂前有石制臺階三級,臺階上即為前廊,上部樑架上雕有祥雲和花卉圖案,四根簷柱間飾回紋掛落,兩邊各有木製欄杆,花結上雕飾著山石和牡丹花圖案,迴廊東西兩側各有一小門,東側門楣上有磚額“載酒”,西側門楣上有磚額“問字”。

前廊長窗後即為中堂,面積約70平方米。中堂步柱前樑架為船篷軒形制,後面作複式構架,樑架上雕刻祥雲和花卉等圖案。廳內陳設為清式紅木傢俱,擺放莊重嚴整,東西兩壁牆上,各掛有紅木鑲嵌天然大理石掛屏兩幅。

中堂後部正中為6扇屏門,兩側各有6扇長窗,以此為界,通入後堂。後堂面積約為30平方米,進深約3米,北面兩側均各有6扇半窗,窗外小型蟹眼天井,後堂東西兩側可通往東花園和西花園,往北通道可進入第四進樓廳。

“厚德載福”門樓位於載酒堂南院落和轎廳北面出口處。“厚德”出自西周時期周文王《易·坤》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載福”出自春秋史學家左丘明《國語》中的“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這是指有德者能多受福。

此門樓高約6米,寬約3米,厚約0。6米,東西兩側是黛瓦蓋頂的風火牆,屬於牌科門樓,硬山頂,頂部為哺雞脊,屋簷下面為磚雕方形簷椽兩層,至瓦楞前之滴水處。其下部為6朵斗拱托住上面的桁條,斗拱下面之上枋處除中間和兩端有精細紋頭式浮雕外,餘均素面無飾。

門樓上枋下面有雕刻精細之磚雕回紋掛落,上枋東西兩端飾倒掛磚柱花籃頭。上枋之下磚額書有篆書大字“厚德載福”,磚額東西兩側兜肚處只雕一抹角矩形方框。下枋除東西兩端處刻有回紋裝飾外也是素面無飾。下枋下即為水磨方磚砌築的兩側磚墩和中央兩扇黑漆板門。

樓廳位於載酒堂北面,為耦園中部四進的最後一進,坐北朝南,面闊5間,上下二層,東西兩端有廂房,呈凹字形的三合院格局,是園主生活起居之所。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樓簷高約7米,頂脊為哺龍脊,裝飾等級高於載酒堂。

主樓前有階石兩層,步上臺階為樓前回廊,廊頂部起一枝香軒,簷柱處月梁下飾斗拱,月樑上雕祥雲花卉等圖案。

主樓前走廊西側有門通往一處獨立封閉院落,上有磚額“瑣春”。樓廳東部另有一組兩層建築,自成院落,上部即“走馬樓”,溝通耦園東西部。

在樓廳南院落,載酒堂北面出口處有“詩酒聯歡”門樓一座,門樓上枋東西兩端飾倒掛磚柱花籃頭,雕獅子滾繡球。

中枋整體以回紋浮雕環繞,磚額處以祥雲紋圍護,中書楷體大字“詩酒聯歡”,東西兩側兜肚處各有一幅深雕作品。

內容是以花樹圍繞的樓閣中兩人對飲的場景,其中的樓閣,一為敞開,一有半窗掩映,樓下為一人騎馬而來且有童僕恭迎的場面,似為以詩酒酬客,聯合歡悅之場景。

門樓下枋處為深雕人物畫5幅,以花樹山石為主要背景,人物或行或坐,似在對飲作詩,栩栩如生。此門樓磚雕畫亦說明園主追求嚮往之詩酒生活。下枋下即為水磨方磚砌築的兩側磚墩和中央兩扇黑漆板門,為載酒堂通向第四進之門戶。

我國古代文人聚會宴飲,往往是進行所謂的“文字飲”,他們有詩酒唱和的習慣,所謂“詩情酒分合相親”、“醉裡輕吟勝管絃”,取名“詩酒聯歡”,顯示了園主夫婦歸隱後以詩酒為主題恩愛生活之寫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