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上絲綢之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9-09

明海上絲綢之路24WASF 2019-04-04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1][2][3]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2][3]。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闢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4][5][6]

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6]。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明海上絲綢之路帳號已登出 2019-04-04

1)向西航行的鄭和七下西洋:這是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曾到達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這對後來達。伽馬開闢歐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具有先導作用。明永樂年間,鄭和前後共7次下西洋,率軍2。8萬名、船62艘,由江蘇劉家港(現瀏河鎮)出發,經海路到達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半島、印尼、菲律賓、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曼、葉門、沙特和東非的索馬利亞、肯亞,用攜帶的金、銀、手工業品,交換回珠寶和香料、蘇木(藥材、貴重紅色染料)等奢侈品。

(2)向東航行的“廣州—拉丁美洲航線”(1575年):由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穿聖貝納迪諾海峽基進入太平洋,東行到達墨西哥西海岸。這樣,開始於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經唐、宋、元日趨發達,迄於明代,達到高峰。鄭和遠航的成功,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明海上絲綢之路來自虹關古村舉目眺望的繡線菊 2019-04-04

元明時期的中國,經濟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使得南北方之間的海運成為保證南方糧食、絲綢、瓷器等北上的重要運輸方式。在對外貿易上,明朝中期的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國遠洋航海的新時代。[1]

(1)向西航行的鄭和七下西洋:這是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曾到達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這對後來達。伽馬開闢歐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具有先導作用。明永樂年間,鄭和前後共7次下西洋,率軍2。8萬名、船62艘,由江蘇劉家港(現瀏河鎮)出發,經海路到達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半島、印尼、菲律賓、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曼、葉門、沙特和東非的索馬利亞、肯亞,用攜帶的金、銀、手工業品,交換回珠寶和香料、蘇木(藥材、貴重紅色染料)等奢侈品。[22]

(2)向東航行的“廣州—拉丁美洲航線”(1575年):由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穿聖貝納迪諾海峽基進入太平洋,東行到達墨西哥西海岸。這樣,開始於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經唐、宋、元日趨發達,迄於明代,達到高峰。鄭和遠航的成功,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13]

明海上絲綢之路網友011a6ad 2019-04-04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1][2][3]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2][3]。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