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的仕途經歷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8-22

任昉的仕途經歷若兒悛攡檀 2016-05-28

任昉幼年時刻苦好學,才華橫溢,知名鄉里。他16歲那年,就被劉宋丹陽尹劉秉聘請為府中主簿,後被朝廷徵召,任太常博士、徵北行參軍。齊武帝永明初年,官拜尚書殿中郎、太子步兵校尉等,主管東宮書記。

齊武帝死,王融“戎服災身”謀擁立蕭子良為帝,而蕭鸞則矯詔擁蕭昭業奪取了帝位。蕭子良因遭禁錮,王融賜死。任昉作為蕭子良的文友對於這次宮廷政變,借父喪寫《上蕭太傅固辭奪禮啟》,明確表示不與蕭鸞取合作的態度。可是蕭鸞待任疇服喪期滿,又強行徵辟任昉為東宮書記,欲借任昉為他的篡弒活動服務。然而任昉在《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中,卻議蕭鸞直接承擔蕭昭業“獲罪宣法”的責任,並且著重申述齊武帝臨終的重託,實是表述了任昉對蕭鸞有失佐臣之職的譴責。至於任昉於表中追述蕭道成、蕭頤對於蕭鸞的慈愛、友誼,更旨在讓蕭鸞恪守為臣之道,以德報恩。尤其表中所說的“且陵土未乾,訓誓在耳,家國 之事,一至於此”,鮮明的見出任昉對於蕭鸞的諷諫之意。該表的寫作,寓有深意而又堂堂正正,使蕭鸞為之無可奈何。即使在蕭鸞稱帝之後,也不能更改任昉於表中所現出的憨直面目,可見任昉的機智。

任職義興

任昉在義興(今無錫宜興)郡當太守時,為民辦了許多好事;他對義興也很有感情,卸任後長期寓居今天的丁蜀鎮。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任昉以吏部郎中出任義興太守,有一年遇到大災荒,許多鄉民外出逃荒,任昉便把自己的俸米燒成粥,施捨給貧困災民,救活了2000多人。由於災年,老百姓生了小孩往往將其溺死,任昉嚴禁,保護和救活了一大批嬰兒。任昉還資助貧困學生讀書。當時,任昉在義興得到一片公田,作為他的俸秩,每年達800餘石,而任昉只取其五分之一,其餘的用來救濟貧苦鄉民。而他的妻子兒女則食粗糧。任昉任滿離開時,“舟中惟有絹七匹,米五石而已”。義興百姓贊其賢,都非常愛戴任昉,在臨津建生祠太守廟祭祀。

任昉在義興任職,公餘之暇,喜歡到西氿之濱散步、垂釣,觀賞山光水色,吟詩遣興,任昉作《落日泛舟東溪》詩云:“黝黝桑柘繁,芃芃麻麥盛。交柯溪易陰,反景澄餘映。吾生雖有待,樂天庶知命。不學梁父吟,惟識滄浪泳。田荒我有役,秩滿餘謝病”。為了紀念任昉在義興的德政,後人便在他經常垂釣的西氿之濱築臺,稱之為“任公釣臺”,為三、四丈高的土丘,丘上建有小亭。登臺極目四眺,水光山色,氣象萬千。明代邑人沈學文《任公釣臺》詩云:“煙水蒼茫繞釣磯,西風臺上景依稀。空留遺蹟人何在? 白鳥雙飛帶落暉”。“任公釣臺”列為全國十大釣臺之一,是宜興悠久歷史文化的勝蹟。

任昉酷愛義興山水,在卸任以後,於畫溪北岸建別墅,長期寓居,這便是今天丁蜀鎮“任墅”村得名的由來。任昉和隱居查林的到溉、到洽兄弟兩人,極相友好,吟詩唱和,往來甚密。他還在任墅和查林兩村之間建了一座小橋,名“彥升橋”,大大方便了行人。

當時的寫作有文、筆之分。文即文章、詩賦,必須有情辭聲韻;筆即公文,不需有韻,也不求文采,只需直敘,著眼於述事達意,便於實用。凡表、奏、書、檄皆稱筆,它也有一定的格式,多以四字一句,類似於近代的文牘。擅長擬寫公文者,時稱手筆,任昉就是其中佼佼者,沈約以詩出名,故時稱“沈詩任筆”。他才思無窮,凡起草文書不加點竄,揮筆即成,當時王公大臣的表、奏多請他擬寫,朝廷的制、詔也多出其手。

任昉的仕途經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