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扎賚諾爾人”(上)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11-14

萬年“扎賚諾爾人”(上)白露飲塵霜17 2022-05-19

俯瞰深深地礦坑,掘開層層冰凍的地層,露出湮沒在地心中遠古人類的頭骨和遺物。1933年在扎賚諾爾露天煤礦的礦坑中出土了第一顆古人類頭骨化石,考古學家最初定名為“扎賚諾爾原人” ,後更定為“扎賚諾爾人” 。一時間轟動了世界考古界。他帶來了遠古不為人知的往事,揭示著古人類生憩、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資訊。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地質學家裴文中先生曾三次到扎賚諾爾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並獲得了古人類頭骨化石及其遺物。經多年研究於1948年撰著了《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一書。書中第一次提到“扎賚諾爾人” 及“扎賚諾爾文化” 的學說。裴文中先生所處的時代 科技 並沒有現在這樣發達,準確年代無法測定。只能從出土層位進行認定。“扎賚諾爾人” 的年齡大約在一萬年以前。這一論斷得到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認同!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至今已出土16顆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從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扎賚諾爾人” 及其“扎賚諾爾文化” 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有俄羅斯、日本、法國、荷蘭、斯洛維尼亞等國學者不斷到扎賚諾爾進行考察、研究。

首先,從頭骨形態開始:“扎賚諾爾人” 具有眶骨粗壯、顴骨突出、門齒呈鏟形、內側是弧形等特點,一致認為同屬古蒙古人種。其中一男姓的頭骨高額相當扁塌,有一條寬線的凹槽。1980年5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建軍先生對帶有凹槽的“扎賚諾爾人” 進行了復原,並雕塑了半身塑像。張建軍先生在紀念裴文中先生誕辰100週年的文章《舊石器晚期的扎賚誥爾人復原》一節中寫道:“我接受了裴老的建議在著手製作復原像的時候有空就鑽圖書館查詢有關纏頭風俗,得到大量人工變型的資料。與我同一辦公室的林一璞先生,曾研究過扎賚諾爾人的頭骨,也認為這顆頭骨是人工變型無疑……纏頭風俗看來是明視訊記憶體在的。”

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張建軍先生終於雕塑出一尊“有扁平的顏面、粗壯的眉弓、眼裂開度較小,不大隆起的鼻子、寬下頜的典型蒙古人種特有的人物形象。透過飽滿和強勁的肌肉以及身穿露肩的皮襖和少許鬍鬚,反映出一箇中年漢子彪悍的體魄。”

當請裴老審視復原像的時候,裴老風趣地說:“像是條草原漢子,比我強壯的多,可沒我活得長。”

這尊塑像為中外考古界所認可,曾在扎賚諾爾展出多年(非現在扎賚諾爾博物館展出的扎賚諾爾人塑像)。

考古界把這類頭型稱為“寶塔頭”,是人工變型的結果。荷蘭古人類學家孔尼華認為:這種頭型是原始人類美麗的象徵。認為這是古人類向現代人轉變過程中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初期轉變的古人類。

其次,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考古界用C14對“扎賚諾爾人頭骨” 出土層位的遺物進行了兩次測定,所得年齡資料為:11460±230BP(PV—15) 、11660±130BP(PV—171) ,從而認定扎賚諾爾人年齡在11500年。二十一世紀初,北京大學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用加速器質譜測定其中一件“扎賚諾爾人頭骨” 化石C14年齡為9290±80年。專家認為:扎賚諾爾存在兩期史前人類在活動。

考古界也有專家認為“扎賚諾爾人”頭骨的年齡達不到10000年。論據為:出土層中的文化遺物與人頭骨出土層位有一定的偏差。

為使考古界在研究“扎賚諾爾人” 及“扎賚諾爾文化” 各自所設定的新觀點、新思路、新學說有一個科學依據,“扎賚諾爾人” 的年齡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扎賚諾爾區委、區政府攜館藏四顆“扎賚諾爾人” 頭骨化石赴京進行測定。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AMS)試驗室經樹輪校正後,年齡分別為:10148BP;7440BP;1600BP;1010BP。其準確程度達95。4%。

2019年1月12日扎賚諾爾區委、區政府,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京共同主辦了“扎賚諾爾人類頭骨年代測定結果” 釋出會。有十餘位領導及專家學者和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20多家新聞媒體、北京市的5家博物館和10餘家文化 旅遊 企業出席了釋出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吳小紅說:“這表明近萬年以來,扎賚諾爾地區始終有人類繁衍生息。” 專家學者都對萬年扎賚諾爾人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清晰可見扎賚諾爾人類與史前文化對探討歐亞草原帶與東北亞陸區古人類遷徙及文化互動研究的重要性。”

扎賚諾爾區委書記高聞何在致辭中說:“萬年‘扎賚諾爾人’的確認,清晰地畫出東胡、柔然、鮮卑、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形成、演變、發展的路線圖。”(在“扎賚諾爾人” 頭骨提取的古DNA與上述民族人頭骨的DNA十分相似。)

“萬年‘扎賚諾爾人’的確認,為草原文化的追根溯源和深入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萬年‘扎賚諾爾人’的確認,再次宣告扎賚諾爾文化的悠久 歷史 和現實光芒。”

遠古的“扎賚諾爾人” 創造了萬年古老文化,升起了中華文明的曙光;群雄爭霸,豪傑並起的歲月中,開創了千年草原文明,綿延中華千古留芳;追逐先人的足跡,走過百年礦山歷程,印證著風雲變幻的 歷史 。

內蒙古語言 歷史 學家芒·牧林則認為:從大興安嶺走下來的原始人,經過數千萬年的進化,大約在15000年左右形成了“犬鹿氏”。距今15000年前的“扎賚諾爾人” 是亞細亞地區80%以上蒙古人種(黃種人)的原始遠祖。

這就是“扎賚諾爾人” 所走過的萬年曆程。部族更替,帶走了千萬年滄桑往事,卻留下了那些承載千萬年 歷史 的遺址遺物,在不老荒天中述說著昔日的輝煌。

(本篇由滿洲里 歷史 文化研究會推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