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怎麼來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3-01-07

士大夫怎麼來的吳田田 2006-03-19

“士大夫”是戰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 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後。戰國典籍中表示等級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禮論》載:“大夫士有常宗。”《呂氏春秋·上農》載:“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大夫士與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後顛倒了一下,實際上反映了一個重大變化:大夫士強調的是等級;士大夫指的是階層,它的特點是知識分子和官僚的混合體。分而言之,無論在春秋以前或戰國,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職和爵位的人,社會地位比士高。為什麼從戰國開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這是隨著官僚制度的興起,士大顯身手的結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著自己的才能,平步青雲,出現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戰國時期的大夫與春秋時期也不大一樣。春秋時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親分封而來的,並且是世襲的。戰國時期的大夫正演變為官僚體系中的一個職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數不再是靠宗親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襲,它們中的多數是由士升上來的。“士大夫”是上述情況在觀念上的反映。從時代看,這一概念在戰國中葉以後才流行開來。從內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兩方面內容:

其一,指居官與有職位的人。《周禮·考工記》雲:“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用現代話說,士大夫是職能官。《墨�子·�三辯》批評“士大夫倦於聽治”。這裡泛指一切官吏。《戰國策·秦策二》載:“諸士大夫皆賀。”這裡計程車大夫指楚朝廷之臣與王之左右。《荀子·王霸》雲:“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這裡計程車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職之人。《君道》又講:“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士大夫指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稱士大夫,武官也稱士大夫,《荀子·議兵》載:“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吳子·勵士》:“於是(魏)武侯設座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

哪一層官吏稱士大夫,無明確規定,從一些材料看,大抵為中上層官僚。《荀子·君子》講:“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奸怪之俗。”這裡把士大夫置於百吏官人之上。《君道》把士大夫列於“官師”之前。官師,百吏之長。《強國》篇講:“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正論》講:“爵列尊,貢祿厚,形勢勝,上為天子諸侯,下為卿相士大夫。”以上材料都說明士大夫在官僚層次中是比較高的。因士大夫是比較高階的官吏,所以享有不同的田邑。《荀�子·�榮辱》說:“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禮論》中記載士大夫佔有的田邑多寡不同,“有五乘之地者”,“有三乘之地者”。有些士大夫似乎還有私兵。《戰國策·齊策五》:“甲兵之具,官之所私也,士大夫之所匿……”

其二,指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人。

齊孟嘗君失勢之後,門客紛紛離去,這些門客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稱為“士”,在《戰國策·齊策四》記述同一事件時則稱之為“士大夫”。《韓非子·詭使》載:“今士大夫不羞汙泥醜辱而宦。”意思是士大夫無德行而任官。在這裡,士大夫與官宦是兩個含義,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見,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知識分子,也可兼指。士大夫從此時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膠著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