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洺河鐵礦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09-20

北洺河鐵礦newes8072020-01-17

位於武安縣崇義鄉高村西北的北洺河河床中,航磁異常編號為冀c-59-181。

(一)發現經過

1959年原地質部航測大隊907隊進行太行地區1∶10萬航空磁測時發現異常,編號為59-181。此後也多年未被重視,到60年代中期邯邢地區突破低緩異常找礦關後,於1965年冶金519隊進行了1∶1萬地面磁測15。16km2,冶金518隊鑽探驗證見礦,並轉入勘探,到1970年冶金518隊勘探完畢,提交礦床工業儲量9502。3×104t,為大型磁性富鐵礦床。

1972年冶金航測隊進行了1∶2。5萬航空磁測。

1978~1979年河北物探隊又進行了1∶1萬大面積地面磁測。

(二)異常區地質概況

異常區處在北洺河河床之中,全部為第四系覆蓋區,鬆散沉積物厚度15~150m。

地層主要為中奧陶統馬家溝組灰巖。

區內構造以褶皺為主,斷裂次之。燕山期閃長巖沿構造脆弱帶———背斜軸部呈舌狀由東向西分層侵入,構成多個重疊式接觸帶,巖體分相明顯,中心到邊部依次為二長巖、正長閃長巖、閃長巖、閃長玢岩、蝕變閃長巖、蝕變閃長玢岩、矽卡巖化閃長巖和鉀長石化閃長巖等。

在閃長巖與灰巖接觸帶有時有厚0。3~10m的矽卡巖,主要為透輝石矽卡巖、綠泥石矽卡巖和含鐵矽卡巖,附近圍巖常經變質為矽卡巖化大理岩、綠泥石化大理岩、大理岩和結晶灰巖。

成礦有利圍巖為O2-12—O2-32/段灰巖,礦體受背斜構造控制,主要賦存於背斜軸部的接觸帶及近接觸帶處。

(三)異常特徵及解釋推斷

1。航磁異常

1∶10萬航磁異常呈疊加在正磁場背景上的孤立小尖峰異常,背景平穩、梯度大、無負值,極大值390nT,認為由河谷下的隱伏鐵礦引起。深度200m左右,建議打鑽驗證。

1972年1∶2。5萬航磁異常(圖3-14)300nT等值線封閉的異常疊加在平穩的正磁場背景上,呈不大規則的等軸狀,直徑1700m,極大值1100nT,異常梯度南緩北陡,北部伴生負異常,範圍較小,極小值負數十nT。

圖3-14 59-181航磁ΔT平面等值線圖(單位:nT)

2。地磁異常

地磁ΔZ異常(圖3-15)呈一西端尖窄向東擴大的葫蘆狀異常,正值範圍長2000m,最寬800m,300~500nT圈向北西方向拉長,西北尖向東變圓,600~1400nT圈則相反,為東尖西圓,1800~2000nT圈又變為西尖東圓,極大值2000nT。異常外形的多變應為多層礦體疊加結果的反映。

圖3-15 北洺河異常ΔT等值線平面圖(單位:nT)(據冶金519隊,1972,略有刪改,下同)

宏觀上看,異常梯度南北近於對稱,異常中段北側出現負值,但強度較小(對正極大而言),推斷礦體應向北傾斜。

根據7號線(圖3-16)ΔZ異常計算了ΔH,並計算了ΔT曲線,結果顯示正常場偏低約150nT。對7號線的ΔZ還作了解析延拓,-50m、-100m、-150m、-200m四個深度的解析延拓,從ΔZ-150m結果看具有明顯的兩級異常,反映深部兩層礦體存在,並且上層體積小,下層體積大,根據南北兩次級正異常的間距,估計礦體在地表投影300m。

圖3-16 北洺河異常7號線綜合剖面圖

利用公式 求得等效板狀體中心埋深330m。

根據以上分析,礦體主要賦存在h中心=330m,R=150m之水平圓柱體內,7號線鑽探控制之礦體80%以上分佈在此範圍內。

(四)礦床地質

經勘探探明礦體受背斜構造控制呈多層之透鏡體,向北傾斜,傾角35°~40°,埋深146~697m。共有8層礦,以Fe7號礦體規模最大,Fe6次之,Fe8號最小。

最大的Fe7號礦體形態穩定,平面投影呈一略向南西突出的“彎月”形,9線以東走向近東西,9線以西逐漸轉為北西向;在剖面上為向下彎曲的“月牙”形。沿走向長1637m,寬362m,最大厚度120~130m。特點是厚度大、寬度窄,埋深標高30~402m,最小埋深250m。

礦石型別多為原生磁鐵礦石。礦石主要工業型別有高爐低硫富礦、高爐高硫富礦及貧礦3種。金屬礦物主要有磁鐵礦、黃鐵礦。

礦石中的有益元素主要有:鐵、鈷、銅、硫、鎵,次為鍺、鎳、硒、碲、釩、鈦、銦。

含鐵品位:TFe最低22。11%、最高64。98%,一般45%~50%,平均50。82%。

含鈷品位全區平均0。0159%。

儲量:富鐵礦石9502。34×104t,鈷14438。31t,銅38325。43t,黃鐵礦439。23×104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