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作者韓愈簡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農業
  • 2021-08-01

馬說作者韓愈簡介 一念初見 18級 2012-04-23 回答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字退之,常自稱昌黎人,因而世稱韓昌黎。生於河陽(今河南孟縣),十九歲前便已博覽群書,通六經百家之學。十九歲進京應試,連考三次都未中,直到二十五歲才中進士。旋又應吏部考試,三試皆無結果。旅居長安十年,未得一官半職。二十九歲時便決意離開長安,先後到汴州(今河南開封)宣武節度使董晉和徐州武寧節度使張建封處作幕僚。三十五歲返回京城,被任命為四門博士,三十六歲拜監察御史,因關中受災,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令。三十九歲被召回任國子博士。五十歲時因隨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諫迎佛骨,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穆宗即位,奉臺回京,拜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官終吏部侍郎。世稱韓吏部。韓愈在政治上既不贊同王叔文改革集團的主張,也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崇儒術,攘斥佛老,比較關心民眾疾若。文學上主張繼承秦、漢的散文傳統,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提倡學古文要“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強調文章語言要有獨創性,要為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服務;文辭“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陽樊紹述墓誌銘》),“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文章要精練妥貼,語句自然流暢,要“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誌銘》)。韓愈用豐富的創作,實踐瞭解自己的文學主張,他留存下來的三百四十多篇優美散文,不少是內容充實、風格新穎的,無論敘事、議論、抒情,都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後人評他的散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尤其是他的議論文,在宣傳他的儒家主張時,往往能切中時弊,富有戰鬥性。如《原道》《原毀》《師說》《雜說》等篇,其中《師說》一篇,感情強烈,理直氣壯,無可辯駁,精闢地論述了“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是一篇抗世犯顏、針砭時弊的著名文章。記敘文中,無論是寫人、記事,狀物、抒情,常採用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的手法,寫得十分生動感人。如《張中丞傳後敘》《祭十二郎文》《送李願歸盤谷序》等篇。其中《祭十二郎文》寓深情於家常瑣事之中,呼號欲絕,悽楚動人,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送李願歸盤谷序》一文,寫得龍騰虎躍,生動活潑,借隱士李願之口,對唐代官場的卑鄙齷齪,窮奢極欲,追名逐利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被宋代的蘇東坡贊為唐代第一篇名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並提,有“杜詩韓文”之稱。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