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最高的佛高多少米?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1-21

雲岡石窟最高的佛高多少米?芝士回答來自: 芝士回答 2021-08-15

在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坐臥著一座不太知名的山——武周山,但是在武周山南麓,有一段東西綿延1公里的山崖,山崖上矗立著252個窟龕,51000餘尊精美的佛像,這些佛像高的能達到17米,小的僅有幾釐米。它們姿態各異,或立、或臥,或微笑、或沉思。這裡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的石窟群,是石窟藝術在中國走向全石化的起點,也是佛教藝術在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裡,就是聞名中外的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合成中國四大石窟。在這座流光溢彩的藝術殿堂前,無數的人被它恢宏的氣勢所震懾。那麼是誰在那段山崖上建造起了如此巨大的石窟呢?又是為什麼要建造這樣一座石窟呢?在公元398年,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越過長城,入主中原。而漢民族對於當時這個異族政權非常牴觸,這十分不利於的北魏政權的統治。所以統治者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贏得漢民族的信任,同時,漢族也需要一個理由來寬容這個用武力征服他們的外來民族。這時候的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選擇了佛教,他將佛教奉為國教,在全國統治範圍內興建佛寺,以此緩解民族矛盾。在政權的支援下,佛教開始發展壯大,這個時候越來越的人為了逃避賦稅而選擇出家。很快,統治者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此下去,國家必將缺兵少糧,那麼又如何能實現王朝的野心呢?如何能夠統一全國呢?於是拓跋珪孫子、孝武帝拓跋燾,在公元438年下令和尚還俗,後來又在446年下詔滅佛,凡是和尚,全部殺死,凡是佛像,全部毀壞,後面再有提起佛教的人,一律滿門抄斬。僅僅幾個月,孝武帝便讓數千座佛寺、數萬名和尚消失了。這也是我國曆史上佛教的第一次滅頂之災。然後拓跋燾此舉卻傷了老百姓的心,也讓剛剛在長城裡面站穩腳跟的北魏政權再次面臨分裂的危險。到了拓跋燾孫子的拓跋俊繼位的時候,為了重試民心,便開始重振佛教。而就在此時,拓跋俊遇到了一個叫曇曜的僧人,曇曜對孝武帝滅佛感到很是痛心,立志要重振佛教,所以他和拓跋俊的想法一拍即合。公元460年,在拓跋俊的支援下,曇曜帶領數千人在武周山南麓開山鑿石。這數千人將武周山南麓削去了一半,在留下的一半上開鑿石窟。當時拓跋俊提出了一個要求,雕刻出來的佛像上面必須要有北魏歷代皇帝的影子。這無疑給本就困難的工程又增加了不少的難度,然而這並沒有難道曇曜和他帶領的工匠們。他們以印度佛為基礎,在佛像的嘴角、眉宇間做了細心的修改、雕刻,使印度佛展現出了中國帝王的氣派。這種改變意義重大,因為這種風格非常符合中國人,尤其是漢族含蓄的審美取向,以及追求神似的特點,也使得佛的造像生活化了,這對佛像文化的形成以及流傳有著積極的影響。所以透過那種改變,我們現在看到的雲岡石窟的大的佛像,比如曇曜五窟的佛像,都是在北魏前面幾個皇帝樣貌的基礎上雕刻的,每個皇帝都有一個象徵自己的大佛雕像。雲岡石窟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早期石窟以曇曜五窟(第16~20窟)為代表,這幾個石窟的佛像都是帝王象徵,這個時期的佛像在印度佛像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本土文化,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轉折。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時期,當時北魏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前(471-494年),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進行雕刻。在強大國力的保證下,雕刻出了精美的佛像,並形成了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晚期石窟主要是一些中小石窟,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494年),皇家支援的大規模的開鑿結束,但是此時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鑿窟造像之風,尤其是中下層。所以皇家主導的雕刻結束後,後來人繼續開鑿,而這一時期恰逢孝文帝推動鮮卑族漢化,受此影響,石窟風格明顯漢化,而其特徵和洛陽龍門石窟有相似之處。這一時期的石窟開鑿一直持續到了孝明帝正光五年,即公元524年。雲岡石窟形成了中國早期的石化佛像藝術風格,對後來的石窟藝術、佛像文化、佛教文化的形成以及漢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是中華藝術寶庫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