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中的 出師表相關記載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0-14

三國志中的 出師表相關記載清都山水郎001 2008-02-18

前出師表》出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後出師表》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文中。裴注言:“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後人頗有穎此表為偽作者,但《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諸葛恪(諸葛亮兄諸葛瑾之子)所說“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似指《後出師表》而言,又兩《出師表》言辭、情感非常一致,後表當不會為偽作。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表文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後漢的“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鑑,並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後主親信賢臣,並以“漢室之隆,可以日而待”為鼓勵,借古鑑今,顯得衢路交通,經緯成文。諸葛亮因為後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以“情感”使對方感動;並且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以“事業”勵之,告誡後主要有遠大的抱負,振作精神,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使天下歸一,漢室興隆。表文從各個方面規箴後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談到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委以軍政大事,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敘述,好象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絡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這是因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第三,以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聽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望後主託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是為了進一步打動後主,使之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這一臨別時的表白,確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後,續敘白帝託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託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要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能力,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

歸繆前意,總綰全篇。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一起。一方面提出“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一方面還提出“陛下亦宜自謀 ,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主動領受任務,並表示如失職,甘願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至此乃不放心,還諄諄告誡,要後主“深追先帝遺詔”。(先帝臨終時訓誡後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最後又回覆到“開張聖聽”的問題上來,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容,溝通了內在聯絡,闡述了修明內政與北伐勝利的關係。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耿耿忠心盡袒。杜甫曾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文天祥身陷囹圄,還高唱“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正氣歌》)陸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師表》:“《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一表千載無”(《遊諸葛武侯臺》)。“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總之,這道《出師表》,一直為人所樂道。《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決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為而發。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為例行公事,而是從北伐的全域性上考慮,只有後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征順利。表文又極為注意物件的特點,因而決不是一般的上條陳,列敘方策,而是熔議論、敘事、抒情於一爐,啟愚矯頑。諸葛亮是後主的丞相,又是“託孤”的重臣。他給後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很為得體。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葛一生惟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體現了“謹慎”精神,這也是此表被稱為“至文”的重要原因。

三國志中的 出師表相關記載shaominfan 2008-02-18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

《前出師表》出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後出師表》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文中。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一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二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德)〔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三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