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文(蘭溪籍女作家群作品系列之四)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2-13

陳蔚文(蘭溪籍女作家群作品系列之四)八卦達人17 2022-06-06

陳蔚文作品1――

1984年的冬天,外公葬回老家撫州宜黃。若干年後,再是外婆,歸入那片山清水秀的故土。這些年,我回去過若干趟掃墓,確切說,經宜黃去芙蓉山下的南源鄉,當天來回,步履匆匆,幾乎未在宜黃認真停留過。

也因此,與曹山寺的相見晚至今春。

頭天一直下雨,次日去曹山寺,雨住雲輕。從宜黃城朝西南方向行出十餘公里,一路只見重巒疊嶂,煙霧輕籠,很快便到了陳坊村曹山風景區內。

曹山原名荷玉山,四周山巒如蓮花綻放,落於其中的曹山寺猶如蓮心。正對著寺廟的山名供養山,其形如碗,意味供奉。

“環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勢阻、地廊而形藏”,曹山寺正應和佛寺最理想的佈局模式。它佔地52畝,周邊山林400餘畝,山寺融合,整飭宏偉。

進到寺內,只見大雄寶殿飛簷舒展,斗拱雄健,建築風格延續唐代寺院的佈局:以殿堂、門廊等構成以庭院為單元的群體,有明顯的縱中軸線。沿中軸線分佈山門、蓮池、佛閣、大殿等,中間連以橫廊,劃分幾進院落,構成全寺主體部分,殿堂成為全寺中心。

進到殿內,抬頭,竟無通常寶殿內金光之氣!三尊由緬甸玉石精雕的玉佛跌伽而坐,泰然溫潤。一盞明燈垂下,光氳映照,案上供奉幾大束優美枝條,夾以紫花,毫無俗俚氣,別有清雅。

再看寺內其他景觀,亦貫穿這清雅。疏落的草坪,沙地,假山,襯著如黛遠山,折射出“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的禪境。

寺的後院有株千年銀杏,是曹山寺創始人本寂禪師親手栽種,這棵銀杏曾被雷劈燒焦過,據說1982年,曹山寺迎來複蘇契機,開始祖庭的中興新時期後,銀杏樹也神奇地發出新枝。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眼前這株銀杏雖經百千劫,兀自屹立,果真如“信”的化身。

遠遠,走過幾位緇衣僧鞋的比丘尼——從資料中得知,曹山寺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女眾駐錫辦道的祖庭道場,亦是全國女眾道場唯一掛起曹洞宗鍾板的寺院。寺裡的女眾弟子,每日依舊按照曹洞的鐘板行止,早晚四支香,冬季參禪夏安居,如法如律行持,至今已舉行八個禪七法會。

曹山寺現任住持養立法師參加2016年“第三屆世界佛教傑出領袖頒獎盛會”,以英文演講,獲“第三屆世界佛教傑出領袖獎”,這也是中國比丘尼首次登上世界性的佛教論壇發表演講。曾是醫者的她很重視曹洞佛學院的治學,主張學修並重,上課和禪修同時進行。養立法師還提出了曹洞佛學院的三點辦學特色,其一是讓學僧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不脫離僧團的生活;其二是實現從“農禪並重”到“文禪並重”的轉變;其三則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院每年組織兩次行腳活動,到全國各地參訪。

她們的行腳,是怎樣一場行走?“不是風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絕追尋”,不管個人的身世經歷,如今都追尋了明月清風。

銀杏樹再往前行,是本寂禪師墓塔。本寂,據說19歲在福建靈山出家,25歲受戒,“文辭遒麗,富有法才”,得宜豐洞山高僧良价禪師真傳,唐鹹通年間來到宜黃弘揚宗法31年,形成了一套詮釋禪的系統理論,被稱為“曹洞宗”,為中國佛教禪宗南宗五大派系之一。

我對禪宗知之甚少,根器也淺,倒是讀過一些公案,內中充滿機鋒,尤其五祖傳衣缽給慧能,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則印象深刻,卻究竟不解菩提真義,離“事理圓融”更是太遠。就像喜歡聽歌者鄺美雲的專輯《禪美雲聲》,但多從旋律歌聲出發,並不解“禪”意。

前陣子讀《梁啟超談佛》一書也是讀得雲山霧罩,不過記住一句,佛解釋因緣最愛用的幾句話是“有此則有彼,此生則彼生;無此則無彼,此滅則彼滅”,一切事物皆是五蘊的因緣和合。也即說,我們的生命,不是無因而生,不是由天所命,是人自己行為的總和。梁啟超先生用了一宜興茶壺作喻,茶壺越舊,泡的茶越好。因每多泡一次茶,壺的內容便生一次變化。雖每一次喝完,倒掉茶,壺洗淨,表面看來什麼也沒有,但每一次茶的精漬都浸入壺內,最後即使不放茶葉,衝入開水也能有色有味。人亦同,每次行跡、心念,都會在世間留下不能磨滅的魂影。

這點與洞山良价法師與本寂認為的不謀而合——佛在性、心中,心即是佛,只要心中默究,即可顯現佛性。反之,無明風起,自設障隔,便會陷入各種迷失與纏縛。

換句通俗的話說,人便是那把壺,無論十方叢林或百丈紅塵,向善若水,不管順逆都懷持淨願,把德“養”好,茶味便能更好。

本寂禪師的墓塔前,石碑上的字跡早風化斑駁,內質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那是多少年也不會滅的。1937年,弘一法師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有一番談話,說起有一天,在泉州開元寺,已是黃昏時候,他在學僧宿舍前面的大樹下立著,各房燈火發出很亮的光,誦經之聲朗朗入耳,一時心中覺得有無限歡慰!可這種景象恍如曇花一現,不久就消失了。但當時的景象,卻很深地印在他腦中,每每回想,便如在大樹底下目睹一般。

“這是永遠不會消滅,永遠不會忘記的啊!”弘一法師嘆道。

這個清新的雨後,在葬著我外祖父母的宜黃,在有1200年曆史的曹山寺中,此時此景亦是難忘的,包括那株被雷電劈焦過,復又萌出新綠的銀杏。

(文/陳蔚文)

――發表於2017年4月21日《江西日報》

陳水河整理於2018。9。11晚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