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他真活到147歲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2-31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他真活到147歲嗎?jasonyexiao 2006-10-06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丰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丰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丰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丰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徵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丰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丰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餘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丰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丰。李亦餘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丰。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例項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勳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勳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勳,夏桂勳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丰。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勳與李亦餘為同時代人,李亦餘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餘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裡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丰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鬥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丰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裡,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裡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丰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丰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丰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丰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丰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丰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丰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丰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丰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丰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嶽《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顎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顎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係,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丰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裡,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丰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透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透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透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鬥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丰,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研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當時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內家拳或太極拳成分,也僅限於一兩個拳勢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圖勢絕不可以視作為太極拳,戚繼光、陳王廷也絕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中間傳遞者。儘管戚氏在《拳經》篇內也曾經提“常山之蛇說”,但是《孫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作為熟讀兵書的傑出軍事將領,戚繼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孫子》一書,而與太極拳無關。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如長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長江的源頭,儘管那些支流同樣豐富了長江的流量。那麼,太極拳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事實證明:內家拳及太極拳系統的產生與道家及道教的內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內丹功既有動功,又有靜功,行、立、坐、臥各式功法一應俱全。其動功與民間武術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內家拳的雛形。這一結合,不僅使內丹功的動功具備了新的功能——技擊,而且還使外功拳術得到了昇華,形成了一種在技擊實戰中威力巨大的內家拳術,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述說法絕非臆測,依據很多,比如太極十三丹動功這種太極拳的早期樸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徵及其拳術的屬性就是活的證據。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記載了從道家丹功、民間武術的結合到內家拳乃至太極拳形成這一歷史過度。

李派傳譜中有一段太極十三丹的說明文字:“以上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陰煉形之術也,分陰陽、文武火候,動靜神功,故有行立坐臥功夫矣。八勢、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錯綜運用變化之道與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勢”,這段文字不僅說明太極十三丹就是道家內丹功,而且也說明它同時也是丹道動功向太極拳術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內容發現,原來“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與“進”、“退”、“顧”、“盼”、“定”的太極拳十三勢,就融會在十三丹的各式動作中!它之所以稱之為“十三總勢”意即各種太極拳套路,均以此為母體,由此衍化而來!!!王宗嶽《十三勢歌》中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過去,王宗嶽究竟傳授拳架沒有,曾受到唐豪的懷疑,現在看來,李派所繼承的“太極十三丹”(十三總勢),就是王宗嶽傳蔣發,蔣發傳河南溫州縣的太極拳拳架之一!它與陳氏長拳、戚繼光《拳經》圖勢完全不同,卻與各派所傳的太極拳有著本質的相同。它雖經歷代多人傳遞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樸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內丹功動功的特徵,為太極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極拳的起源,絕不是簡單地對照一下拳勢名稱,而要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輔助功法,尤其是可以從太極拳的各種內功修煉方法中進行研究。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功拳法,在它的整個傳遞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內功修煉方法的傳遞,往往拳架發生了極大的演變,而內功修煉方法並無多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內功的修煉很容易導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歷代傳人必須慎重。

李派傳人將多種太極拳的內功修煉方法沿襲至今天,其中還有“太極釣蟾功”、“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等。這些功法大都有坐臥功法,也大都講究在修煉過程中要“安爐立鼎”、“採藥”、“燒文火”、“燒武火”、“陰陽交媾”、“產嬰結丹”,其功理、功法與《武當修真圖》相一致,而且,李派歷代傳人均以《武當修真圖》為練功指南,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與道家的內丹功起碼是屬於同一個系統的近親功法。就是當今各派的內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說法。目標就是所謂的煉成“純陽之體”拳法和技擊不過是“技藝之末”,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太極拳及內家拳起源於道家內丹功與原始拳法的最初結合形式,而宋元時代的張三丰創造內家拳及太極拳是完全可能的。

從張三丰所在的時代到如今,由於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已無連續、嚴密、完整的傳遞程式可供我們參考了,而太極拳的連續傳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間的王宗嶽。據李派殘存的拳譜資料記載,與王宗嶽同時代擅太極拳者,尚有甘鳳池、張鳳儀、李鳳元、喬三秀、陸鳳治、陳鳳山、黃鳳歧等人。

張三丰的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王徵南墓誌名》),至王徵南斷代,後為王宗嶽、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自王徵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徵南以後則從內家拳裡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嶽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眾所周知,河南派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楊祿禪到北京廣為傳播,從而衍化出楊、武、李、吳、孫各派。

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遊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兄弟擅長“金陵太極功”,谷氏兄弟傳河南李六如,李傳北京夏桂勳,夏傳恆壽山(大力恆),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流傳。

此外還有許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書銘傳承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由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傳遞程式,而大部分都與河南陳家溝毫無瓜葛。因此,“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說法,是根本無視客觀事實的存在的。

張三丰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是中興者?這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的。然而,張三丰曾經擴充、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曾經傳播了太極拳術,這卻是不能隨意否定的。因為太極拳這種源於道家內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他真活到147歲嗎?reddish_503 2006-10-07

有的吧``` 金庸先生的小說人物都有歷史性,至於有沒有活到147歲麻 或許是金庸先生說大了點吧 但百歲是過的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他真活到147歲嗎?匿名使用者 2006-10-07

張三丰確實有,但不是明朝人,是現代人,我家鄰居就叫張三丰,他是賣豬肉的,今年42歲!總是缺斤短兩的,大家都不喜歡他.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他真活到147歲嗎?Ekstasis 2006-10-07

年齡的問題不用討論,你看彭祖,八百歲你信麼?聖經上活的久的就更多了。我認為將古人所指代的數字,有些看作虛數,表示多,更加科學。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他真活到147歲嗎?寧靜秋葉 2006-10-07

確有其人,你可以到圖書館借本書由專門的研究

歷史上真有張三丰這個人嗎,他真活到147歲嗎?gaoyaonan 2006-10-07

有!!!

但147歲是按那時的年齡時間計算的,也就是活到了80歲左右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