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訣文言文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2-12-27

讀書要訣文言文翻譯正香教育 2022-10-11

1。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5篇,翻譯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裡。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譯文 讀書把看一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是最於事無補的。

眼裡看的清楚,心裡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好像看著歌舞場裡的美女,看上一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鑽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盡頭。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的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兩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時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能因為看一遍就能記誦。

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一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還會產生什麼都記誦的壞處,就像《史記》130篇中,數《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個片段寫得最好。

反覆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這幾個片段罷了。如果一篇《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還有小說、各種戲曲及打油詩。

也都過目不忘的話,那就像破爛的廚房櫃子,發臭的油、腐壞的醬全都貯藏其中,這品味的低俗實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云爾。” “餘幼好書,家貧難致。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去讀啊。你沒有聽說過藏書的人不讀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書多得搬運時使牛馬累得出汗,堆滿屋子,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餘像祖父和父親積藏,而兒子和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來的,必定會擔心人家催著要,就憂懼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撫摸不止,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裡,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被我所擁有,一定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擱起來藏著,說‘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裡窮。

2。 文言文《讀書三到》全文翻譯

一、譯文

我曾經說過: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二、原文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三、出處

南宋·朱熹《訓學齋規》

擴充套件資料

一、讀書三到

1、讀音:

dú shū sān dào

2、釋義:

漢語成語,形容讀書十分認真。

二、其他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

1、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2、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3、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4、我撲在書籍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讀書三到

3。 翻譯文言文

①誦:記誦。②暗疏:默寫。③失:差錯。④負:依仗。⑤放:放任自流。⑥滑稽:巧言善辯。⑦旬朔:十天為一旬,每月初一為朔,此指一個月。⑧強記:記憶力很強。⑨比:近。⑩懲艾:懲戒。11殆:大概,幾平。12曩時:以往,從前。13尋繹:反覆推求。

我少年的時候讀書,看一遍便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出現差錯,於是便依仗著自己有這種本事就放縱自己。一個月之中,看書的日子沒有幾天,這樣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經常不去學習也就荒廢了。

近幾年來,多罰分來懲戒自己,後悔以前的行為;但聰明智慧已經衰竭,幾乎不如十一二歲以前,每看見一件事,一定反覆推求得到最終結果,蓋上書也不迷茫混亂,不斷地複習,這樣即使發狠,經常忘記而被荒廢了。

4。 古文 讀書要訣 快 速度~~~~~``~

(1)泛讀

泛讀即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馬克思寫《資本論》曾鑽研過1500種書,透過閱讀來蒐集大量的準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236393064備資料。

(2)精讀

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大抵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省得爾。”這裡“熟讀而精思”,即是精讀的含義。也就是說,要細讀多思,反覆琢磨,反覆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瞭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誌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瞭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誌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覆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採勸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瞭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瞭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瞭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誌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複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複是學習之母。重複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瞭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眉毛鬍子一把抓似地讀書,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建議最好還是接受一下 “快速閱讀法” 的訓練,上面的訓練很科學、很系統的。

5。 文言文翻譯

張溥,字天如,太倉人。他的伯父是張輔之,身為南京的工部尚書。張溥小時候很愛學習,讀書的話必定用手抄上一遍,抄完以後朗誦,然後燒掉,接著又抄,就這樣反覆六七次才完成,以至於他右手握筆管手指和掌心都磨出了老繭,冬天手都凍得皸裂了,他就用水洗幾次。所以後世稱他讀書的房間為“七錄”,原因正是為此。他與同鄉裡的張採齊名,號稱“婁東二張”。

崇禎元年他被選做貢生因此進京,張採這時剛成為了進士,兩人的名聲遍播於京城。然後張採去臨川當官。張溥就回到了家鄉,與郡裡的名士一起復興古文學,命名他們的文學社為復社。崇禎四年他考中了進士,改授庶吉士。後來因為要埋葬父親告假回鄉,不分寒暑的讀遍詩書。四方慕名而來的人競相拜訪他,於是這些人都稱為復社文人。張溥也全力結交這些人,交遊日益廣闊,他的名聲也開始在朝野之間傳播。凡是經過他所品評的人物,都能為此變得聲名顯赫。這些人都以此為榮,並自誇:“我得到了張溥的品評”。當朝執政的高官為此都忌恨他。他的鄉里人有一個叫陸文聲的,掏錢捐了一個監生,請求加入復社而沒有得到批准,張採又經常用他捐錢買官的事情羞辱他。於是陸文聲向朝廷告發他們說:“現在這些風俗的弊端都起源於讀書人,而張溥和張採正是他們的領導者,舉辦復社,擾亂天下。”當時正好趕上溫體仁執政,將這件事發下給有關部門審理。時間長了,提學御史倪元珙、兵備參議馮元揚、太倉知州周仲連都說復社沒有什麼罪過,於是三人都被貶官,並下令追究到底。福建有一個叫周之夔的人,曾經當過蘇州推官,因為犯事被罷免,他懷疑這是張溥所為,所以對他非常痛恨。聽說陸文聲誣陷張溥,於是上奏說張溥等人把持朝政輿論,自己罷官的事其實是張溥所為,然後聯絡到復社驕恣橫行的行為。巡撫張國維等人說周之夔的罷免與張溥無關,卻也被貶官罷免。到崇禎十四年,張溥去世以後,這件事還沒完結。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對客揮毫的豪: 毛筆

俄頃立就的俄頃: 很快,馬上

就: 完成,寫完

①所讀書必手鈔 手鈔: 親手抄寫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如是: 像這樣 已:停止

③日沃湯數次 沃:洗 湯:熱水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 名:題名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C)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像這樣反覆六七次才停止。

②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6。 翻譯文言文

劉廷式本田家,甚貧。鄰舍翁有一女,約與廷式為婚。後契闊數年,廷式讀書登科,歸鄉閭訪鄰翁。而翁已死,女因病雙瞽,家極困餓。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辭以疾,仍以傭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堅不可,曰:“與翁有約,豈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與成婚。閨門極雍睦,其妻相攜而後能行,凡生數子。廷式嘗坐小譴,監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為之闊略。其後廷式管幹江州太平宮而妻死,哭之極哀。蘇子瞻愛其義,為文以美之。

譯文:劉廷式本出身農家。鄰居老翁家裡很窮,有一個女兒,和劉廷式訂了婚約。後來兩家分別好幾年,劉廷式讀書考中了進士,回到鄉里,尋訪鄰居老翁。而老翁已經去世,他的女兒因為得病雙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頓。劉廷式讓人前去說明從前的關係,而女方家裡借有病推辭,答應可以做劉廷式的佃戶,不敢和官員結親。劉廷式堅持認為那樣不可以,說:“我與老翁有約定,怎麼能因為他死了女兒殘疾了而背棄婚約呢?”最終和老翁的女兒成了婚。結婚後兩人非常和睦,他的妻子要人攙扶才能走動,共生了好幾個子女。劉廷式曾因為小過失,監察部門打算罷免他,鑑於他的行為品德很好,就原諒了他。後來劉廷式擔任江州太平宮的地方官,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哭得非常哀痛。蘇軾欽佩他的義舉,寫文章來讚頌他。

7。 文言文翻譯的要訣有哪些

文言文翻譯應該字字落實,以直譯為 主,意譯為輔。

其具體操作方法可概括為 “六字訣“ (1) “留”字訣 “留”字訣為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詞,如國名、地名、人名、官 名、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 皆良實,志慮忠純。

《出師表》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跌麗。《鄒忌諷齊王納諫》 句中“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 之、費禕、董允、鄒忌”是人名,“尺”是古 代度量單位,“等”古今意義相同,因此 都可保留不需翻譯。

(2) “換”字訣 “換,,字訣為用現代漢語詞彙替換古 代漢語詞彙,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我們可 以把“吾、餘、予、爾”替換成“我、你”, 把“美”替換成“美麗”,把“形容”替換 成“形體、容貌”等。

如: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

《蘇武傳》 句中“以、功、拜、大、喜、如、語”宜 分別替換成“因為、功勞、授予、十分、鼓 歡、按照、責備”。 (3) “補”字訣 “補”字訣為增補出省略句中對語義 表達有影響的省略成分或語句。

文言文 中省略現象很普遍,如省略主語、賓語和 介詞“於”等。為使譯文明白通順,不產 生歧義,我們必須補充譯文中被省略的成 分,譯文補充部分宜用括號標示。

如: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 皆白衣冠以送之。

《荊軻刺秦王》 句中“告、皆”後省略了賓語“之”(指張良)和謂語“穿”,翻譯時要補充 出來。 (4) “調”字訣 “調”字訣為調整詞序或句序,即 把文言文中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詞結構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句子, 翻譯時調整為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的句式。

如: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張衡傳》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氓》 “安在”應調為“在安(在哪裡)”,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應調為“利之爪 牙,強之筋骨”,“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 形”應調為“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 二三其德”應調為“其德二三(他的品行 不專一 )”。

(5) “刪”字訣 “刪”字訣為刪除無須譯出的文言 詞語或多餘的詞語。這類詞常見的有發 語詞、襯音助詞、一些連詞、表敬稱和謙 稱的詞語、重複出現的詞等,它們在句中 只起語法作用,無實際意義,故可刪去不 譯。

如: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逍遙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 函之固,自若也。

《過秦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說》 “之”位於主語“鵬”和謂語“徙”之 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且夫”,句首發 語詞,無實際意義;“也”在句中表停頓。

它們都可不譯。 (6) “貫”字訣 “貫”字訣為貫通文意,即遇到活用 詞,固定格式及句子運用了比喻、借代、引申、委婉等修辭手法的情況,就宜靈活 變通,輔以意譯。

如: 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 矣!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五經,貫六藝。 《張衡傳》 句中“以頸血濺大王”是“要和大王 你拼命”的委婉說法;“通、貫”是互文同 義,“通五經,貫六藝”可整合為“精通 五經六藝”。

總之,我們翻譯時要注意領悟原文, 把握重點詞語,瞭解特殊句式等,靈活運 用多種方法,把文言翻譯真正做到“信、達、雅”。 。

8。 文言文《讀書之法》朱熹 求翻譯

朱熹讀書法 由後人總結的朱熹讀書的總原則:“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他認為,只有這樣讀書,才會“意定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才會使書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為一體;才會讀有所得,“記了無去處”。朱熹談其讀書經驗時曾指出:“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東,亦奚益於學哉”(《文集·答陳師德》)。

這是教誨人們,讀書既要循序漸進,又要從不間斷,專心於一;經過潛心玩味,體察其理,方為善學。朱熹還強調,讀書“務廣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觀泛從,貪多而不化,不是讀書的好方法。

他比喻說:“所讀書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眾醫雜進,百藥交下,決無見效之理。”有效的方法應是:“只且立下一個簡易或常的課程,日日依此積累工夫”(《文集·答呂子約》),知序而進,熟讀精思,勤奮刻苦,方是為學之真功夫。

由朱熹的學生歸納的“朱子讀書法”六條:(1)循序漸進。要求讀書要安排一個“簡易可常”的程序,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書的難易程度,先讀什麼,後讀什麼,要有次第可常;讀懂讀通一書,再讀另一書。

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

量力所至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同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在講到讀書要按難易次第而進時他說:“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讀書之法也。”

(《詩書之要》)這些都是為學的基本功夫,而有些人卻做不到,為什麼?“原來道學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無根腳。”也就是說,不能循序漸進,不曾打好基礎。

(2)熟讀精思。讀書必須記得背得,必須精熟。

他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同上)這是對如何進行讀與思提出的要求,其具體作法應該是:“學者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已作出來的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

可見,讀書要達到“熟讀精思”要求,是很不一般的,它需要有意志、情感、興趣的協同作用,有刻苦攻讀、勤奮勉進的毅力。(3)虛心涵泳。

讀書要虛心靜慮,要忠於作者原意,不可先入為主,穿鑿附會。要有耐性,切戒慌忙,要細心玩索,深刻領會書中旨趣。

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朱子全書》卷6)。“看入文字,不可隨聲遷就,我見處方可信。

須沉潛玩繹,方有見處。不然,人說沙可做飯,我也說沙可做飯,如何可吃?”(《朱子語類》卷11)。

(4)切己體察。這是要求讀書時不能只在紙面上做工夫,還必須將書中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能將書上的“聖賢言語,體之於身”,考察體驗自己能否如此力行。

朱熹曾說:“讀書須是身心都入在這一段裡面,更不問外面有何事,可見得一般道理出。”(同上)朱熹是主張“讀書窮理”的,他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

(《性理精義》)而“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語類》)。(5)著緊用力。

讀書時必須抓緊時間、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鬆鬆跨跨。

他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

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麼精神,甚麼筋骨!今之學者,全不曾發憤。直要抖擻精神。

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朱子讀書法》)又說:“聖人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拔出心肝與他去做。

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到工夫。”(朱子語類》卷8)總之,讀書時雖不可求速成,但必須抓緊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精神。

(6)居敬持志。朱熹認為,做學問的訣竅“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而“讀書則實究其理,行已則實踐其跡”(《性理精義》)。

因此,他要求“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字逐句,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

如此,方是有本領。”(《讀書》卷11)這是教人讀書必須將心收斂起來,有謹慎感,有進取心,不放縱自身,不輕率從事,做到“專靜純一”,志於為學。

人若具有這種精神,用於應事時,就能敬於讀書。只要心能用於“專靜純一”,不“馳走散亂”,自然能做到“日用動靜間”,使為學之道發自內心,學起來當然要“日成日新”。

朱子讀書法是朱熹關於讀書方法論述的概括和總結,集中體現了他的讀書論和讀書經驗,很有見地。也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是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朱熹有關讀書的語錄: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