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遊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1-07-18

原文

樂遊原

李商隱

向 晚 意 不 適,

驅 車 登 古 原。

夕 陽 無 限 好,

只 是 近 黃 昏。

註釋

1。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也就是說,樂遊原本名“樂遊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裡,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據葛洪《西京雜記》載,“樂遊原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又“風在其間,長肅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時人也謂之“光風”或稱“連枝草”。可見,玫瑰和苜蓿都是樂遊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鬱悶的真實寫照。

2。 不適:不悅, 不快。

這首詩是作者讚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思想感情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古詩賞析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鬱,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鬱,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遊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樂遊原簡介

樂遊原,是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最高處海拔467米。

樂遊原實際上是由於河流侵蝕而殘留在渭河三級階地上的梁狀高地。樂遊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龍寺遺址,遺址內還建有空海紀念碑、紀念堂,種植著多株名貴櫻花,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去處。

樂遊原得名於漢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漢時代,曲江池一帶就以風景秀麗而負有盛名。漢宣帝時,這裡被稱為樂遊苑。一次,漢宣帝偕許皇后出遊至此,迷戀於絢麗的風光,以至於“樂不思歸”。後來在此處建有樂遊廟,樂遊原就以廟得名。

===============================================================================================================

樂遊原是唐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平軒敞,為登高覽勝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莊

園。韓愈《遊太平公主莊》詩云:公主當年欲佔春,故將臺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僅在樂遊原上的一處園林,因太

平公主謀反被沒收後,就分賜給了寧、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見當時

樂遊原規模之大。後來四王又大加興造,遂成為以岡原為特點的自然風

景遊覽勝地。樂遊原地勢高聳,登原遠眺,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

如掌。同時,它與南面的曲江芙蓉園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遠,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分宜人。因此,都人來此遊賞者紹驛不絕。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陽,仕女遊戲,就此拔楔登高·幄幕雲布,車馬填塞。”

杜甫形容樂遊原是:“樂遊古園翠森森,煙綿碧草萋萋長”;唐彥

謙稱讚樂遊原:“杏豔桃嬌奪晚霞,樂遊無廟有年華”;李頻描述了春

天樂遊原的景色:“無那楊花起愁思,漫天飄落雪紛紛”。而“爽氣朝

來萬里清,憑高一望九秋輕”、“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

則描述的是樂遊原秋天迷人的景色。

樂遊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是作者讚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玉溪詩人,另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是:“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淵〕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那也是登上古原,觸景縈懷,抒寫情志之作。看來,樂遊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時來賞之地。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於何故,玉溪意緒不佳,難以排遣,他就又決意遊觀消散,命駕驅車,前往樂遊原而去。

樂遊原之名,我們並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玉溪恰恰也說是“樂遊原上有西風”。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遊原,創建於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遊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臺,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說“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於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遊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著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歎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或者,東坡的“閒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

可惜,玉溪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溪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於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大約此二語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於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遊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地理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溪之詩心句意乎。毫釐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願共探討,以期近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