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20 年代的萬泉園是怎樣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2-10-30

20 世紀20 年代的萬泉園是怎樣的?瀋陽出版社 2019-06-18

20世紀20年代初,在萬泉河南岸闢出公園,由東三省官銀號總辦彭賢(相庭) 經營管理,在園內廣栽樹木,種花植草,還建有花窖。

又建了八個造型新穎美觀的涼亭。還開辦大型花船、遊船租賃業務,並修建水上樓榭、戲臺等遊藝娛樂場所。當時,小河沿每年開放是季節性的。是從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開放,到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結束。這段時間,小河沿可以說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紛至沓來,格外熱鬧。說書唱戲和變戲法的藝人,紛紛撂地,耍把式賣藝。

萬泉園正門

20年代中期,一些商號開始租用小河沿的地皮, 搭戲樓、蓆棚,邀角兒演出書曲、雜耍和小戲,或是租用地皮搭蓆棚開飯店、設攤亭賣貨。當年城裡的一些大飯館,如“德馨樓”“ 明湖春”“ 大海樓”等,都在園內設立了分號。大西門外的“半分利餃子館”(做的豬牛肉鴛鴦餡餃子很有名氣) 也搬到這裡。至於一些賣布頭的、賣估衣的,還有小商小販挪到小河沿的有多少,那就不用說了。小河沿便成了一處季節性的商業化遊藝場所。

小河沿遊藝園剛開始形成時,在原湖面南側修了一條東西走向的便道,直通正門。不久,為擴大水上營業,又在園內南側地面開挖一條東西走向的人工河,使其與原來湖水的東端貫通,形成了兩條水流對稱的環形湖面,使水面更加開闊。

當時,河分南北兩河。北河有落霞、臥波兩架長橋橫貫河上。落霞橋在魁星樓(原市動物園西門) 附近,是因為落日餘暉映及橋身而命名為落霞橋。臥波橋,在正南,是在原遼寧省第二工科高階中學(現四六三醫院處,今已建成鋼筋混凝土橋) 門前,該橋可直抵南岸當年小河沿體育場(今已無存) 處。此橋因橋身距水面頗近,故名臥波橋。湖面構成環形交通,湖裡夏季荷花盛開,香氣撲鼻,畫舫如織,把小河沿點綴得如同仙境一般。

當年的萬泉園,由園藝技師周蔭倉在體育場迤東一帶,闢建植物園,栽植各種樹木。幾年後,蔚然成林,有城市山林之美譽。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小河沿已成為一處初具規模的水上游藝園,佔地約十餘平方里,其西北角對著魁星樓,東北角伸向水柵欄。遊藝園北面以水為界,園外傍水有一條東北馬路,路北邊從魁星樓到水柵欄之間,依次是吳俊升公館(現中共大東區委所在地)、達爾罕王府(此處已改建為居民樓)、盛京施醫院(今省腫瘤醫院)、盛京醫科大學、坤光女子中學、第二工科高階中學。遊藝園的東面和南面,與東南走向的老城牆舊址傍連。從城內去小河沿,當年有兩條主要路徑,一是由大南門向東,一是由大東門向南,兩條路在魁星樓旁的路口處匯合。當時的交通工具有馬拉轎車、馬車、大車和人力車,遊人大多步行前往。遊人從西邊正門步入園內,路邊半里之內均是賣水果的攤子,接下來便是賣食品、飲料、兒童玩具等攤子。各種叫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

萬泉園的水上舞臺集中在西側,在北河吳俊升公館門前假山南邊河中,有兩棟木樓水榭,是清茶樓,有時也在此演唱灤縣皮影戲。在南河便道以北,主要有凝香榭、藕香榭書館(也是茶社);便道以南,有凝香榭戲法棚、福照春戲法棚和暢觀樓雜耍棚。

這些在南河闢地搭設大蓆棚的場館,當年都是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前搭建完,到農曆七月十五前拆除,是季節性的舞臺。這些大蓆棚子舞臺,距河岸約八米,是搭建在一點五米的水中堆起的土堆之上。

其中最大的是凝香榭舞臺,臺口三丈二,縱深兩丈,座席能容納八百名觀眾。各舞臺的門都與東西便道相距兩丈有餘,觀眾出入口處是用三塊兩丈多長的跳板搭起的簡易便橋。各處舞臺蓆棚坐落的水中舞臺外圈,都是蓮花環繞,花開時節,賞心悅目,令人心曠神怡。

盛夏時節,萬泉河裡遊弋著龍頭鳳尾的大船和各式花船。達官顯貴們,有的狎妓在船上,有的招來鼓書女藝人在船上演唱。有一年,有個綽號叫“張沒鼻子”的,攜帶家眷、老媽子,找來女大鼓藝人,包一條船,邊聽大鼓書,觀賞蓮花湖勝景,還一邊吃吃喝喝,招的遊客爭相觀看。

當時,遊船可繞河大半圈而行(因南北水流西端未貫通,因而不能環行)。那時蓮花湖西南有一拱橋,橋下可通船。此橋的北端與臨水的官銀號辦的百花樓戲樓相連,南端與園內另一條東西便道相接。此便道東南為花園的球類遊藝場,西南是明湖春飯店(分號)。這家飯店精烹南菜,多為逛湖景的闊綽富人備筵酌飲。

劉問霞說大鼓書,其妹劉麗霞伴奏

萬泉園南側有小河沿體育場,除體專學校佔地外,有籃球場兩處,足球場一處,以及磚造看臺一處。當年,郭松齡“反奉”失敗,同夫人韓淑秀被槍殺後,陳屍小河沿體育場三天,即停放在此處看臺上。

每逢節假日,市內各中學球隊在此賽球。平常日子,一到晚間則有兵工廠、造幣廠、電燈廠等廠工人在此賽腳踏車,一時觀者如堵。

小河沿每至盛夏,遊人雲集。農曆七月十五在體育場內舉辦盂蘭會。盂蘭會原為佛教儀式,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解倒懸”。《盂蘭盆經》說:“目連以其母死後極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眾夏季安居終了之日(七月十五日) 備百味飯食,供養十方僧眾,即可解脫。”盂蘭盆節始於印度,我國自南朝梁(歷史上也稱蕭梁) 時開始仿行。後世除設齋供僧外,還加拜懺、放焰口等,相沿成習。當年舉辦盂蘭盆會,凡是瀋陽城內寺觀的僧道、尼姑、道姑都來誦經,超度亡魂。張學良曾親臨會場,悼念在“直奉戰爭”中陣亡的將士。陣亡將士的名冊掛在蓆棚裡,當天晚間,數夥僧道坐船在河上誦經,並大放河燈。

河燈是用紙紮的,裡面點蠟燭,燈火通明。其中有“三星燈”“四季燈”“五穀燈”“七星燈”“月牙燈”“桃燈”“瓜形燈”“龍燈”“鳳燈”“花燈”……一些大商號和各地駐瀋陽的會館等,還在萬泉河裡放綵船。綵船上燃著盞盞彩燈,燈火輝煌,這裡成了燈的世界,星的海洋,燈光映在河水裡,景緻美極了。河燈從萬泉河一直放到德盛門(大南門)。

此外,還放陸燈。陸燈是把鋸末子撒在小河沿路邊,遂後點燃,從小河沿一直燃到大南門,非常熱鬧、好看。中元節一過完,一年一度的小河沿遊藝活動盛季也就告一段落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