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對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對外實行什麼政治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2-12-21

在唐朝對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對外實行什麼政治智者總要千慮 2017-05-30

唐朝是一個多民族的帝國,周邊少數民族及其政權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與中央政權的關係也有所差異。唐太宗推行了一種恩威並用、相對寬容的民族政策,對於國家興盛和社會和諧都有重要影響。

唐代把中原以外地區分為蕃部與絕域。《新唐書·卷221下》載:“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靺鞨,併為入番,以外為絕域。”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種華裔一家的政策使唐代民族融合達到一個新高度。許多外國文武官員在中國做官,周邊少數民族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北邊少數民族修建“參天可汗道”,以便進一步密切邊疆地區與中央政府的往來聯絡。唐代對外開放是以內部的民族和睦相處為重要政治基礎的。

在對外政策方面,唐代繼承和發展了前代的冊封體制,並創造了新的羈縻體制。冊封制度要求所有與唐朝建立外交關係的番邦和絕域都必須接受唐朝的冊封。唐朝透過冊封域外政權首領為“可汗”、“王”,確立自己的政治主導地位。由於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和文化最先進、政治和軍事最強盛的國家,域外政權也藉助唐朝冊封的權威來對內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外防範強鄰的侵犯,同時也藉以吸收和引進先進的文化。

羈縻府州是指唐朝在接受其政治領導的番邦和絕域設立的州和都督府。它們不同於內地的“正州”,其都督、刺史均為各部落和番國的首領,諸如可汗、葉護、國王等,朝廷發給印信。其轄區不變、自主內部事務的權力和稱號不變,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稱號也與其首領一樣世襲不替。這樣,各部落首領一方面接受唐朝的冊封為可汗或王,另一方面又被授予國家官職都督和刺史.從而使唐朝與周邊建立了更強有力的部族宗主隸屬關係。

在這種政策指導下,周邊部族和域外政權對唐朝的外交往來都被納入朝貢關係中。鴻臚寺是主管接待外蕃君長和使節朝貢的機構。凡是對唐朝有朝貢關係的部族或國家.都被髮給12枚雌魚符,上面刻有蕃國的名字。該國使節來朝,必須攜帶魚符,正月來朝,帶第一枚,二月帶第二枚,依次類推。唐朝內部另有雄魚符12,以相勘合。使者進京,有典客署安排館舍與資糧供給。蕃國進貢給朝廷的物品,入境時州縣要具箱封印送京,具名數報於鴻臚寺。寺司驗收後知會少府監及市司,由他們聘請“識物人”(專家)辨別物品,是否值得奏送朝廷,並確定其價格,以便作為出售或朝廷回贈的參考。使者回蕃,皇帝賜物於朝堂,也由典客佐其受領,並教其拜謝的禮節。

國家的統一和疆域的遼闊,為唐代的中外交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唐代後期,宰相賈耽在《皇華四達記》中記載了其時對外交通的七條路線。

總之,唐代的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是唐代繁榮的物質基礎,同樣.透過冊封制度、羈縻府州制度,為唐代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民族關係、相對平穩的外部環境.從而為開放與興盛提供了政治保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