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面板的好壞如何挑選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1-10-09

古箏面板的好壞如何挑選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10-03 回答

古箏面板常識彙總zz

河南蘭考是中國樂器面板基地,當年焦裕祿書記在蘭考為治理沙災,選擇了植樹來對抗大自然的侵蝕。50年來,這些桐木被專家發現,非常適用於製造古箏的面板。

很多初學古箏的使用者在挑選古箏的時候,很是迷茫,本身並不具備挑選的能力,通常情況下,選擇面僅限於挑選工藝品的程度,或者直接委託老師購買,難免有個別箏友被蒙。

面板的好壞決定了琴的音色優美與否。所以挑選古箏時,先從面板的好壞看起。

古箏的面板是按照什麼標準分類的?

古箏的面板是決定古箏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古箏的發聲原理而言,面板的傳導效果與箏體的振動狀態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從而也決定了古箏聲學品質得優劣。業內古箏面板得等級標準,從紋理、疏鬆程度和質地上分,一般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等級:木紋徑切,取材集中於半徑於樹心之間,略有樹心部分。紋理直且間距不大。近中部樹心面積(弦切狀態佔較小比例)。質地松,表面橫紋明顯,無斜紋和亂紋(俗稱“倒切絲縷”)。

第二等級:木紋徑切,近樹心部分。紋理基本順直,但間距寬窄交錯,中部樹心面積佔一定比例。質地松,但橫紋不明顯,有少量活性條狀節疤。

第三等級:木紋徑切,帶有樹心部分,且紋理不順直,間距寬窄差異明顯,樹心部分佔較大比例。材質剛性有餘而松透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等級較低的面板,鏡處理後可以升至自然分類的上一等級,但一些自然條件良好的面板如果處理不當,也未必能夠發出良好的聲音。所以不應該完全靠辨別古箏面板來判定一臺古箏音色的優劣,更為重要的手段是進行現場得試音。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古箏面板是根據紋路與疏鬆程度一般分為普及古箏面板、專業面板和高階古箏面板。

普及古箏的面板一般紋路不規則,寬窄不一,有多道“山水紋”;

專業古箏面板紋路規則,只有1-2道“山水紋”,且在演奏區左側;

高階古箏面板紋理規則,無山水紋;

特級古箏面板紋理規則,經脈明顯,木質強度天然均勻一致,處於桐木的陽面中段(所謂陽面是指將原桐木徑材拋入水中,朝上的一面為陽,反之為陰。有的人誤以為是朝陽的一面,實屬訛傳。)。

還有一種面板選材方法是:

面板選材“陽面中段”(百裡挑一的桐木整株浮在水上,朝上的面的中間部位)面板紋路每根都連貫前後嶽山,高低音區間距1。5-2。5釐米,中音區5。5-8。5釐米。

優質面板:面板紋路每根都連貫前後嶽山,高低音區間距1。5-2。5釐米,中音區5。5-8。5釐米,中音區有1-2道回紋,俗稱“山水紋”;

中等面板:面板紋路每根都貫穿前後嶽山,但是間距過寬或過窄;亦或者間距很得當,但是“山水紋”超過3道以上;

下等面板:面板紋路亂七八糟,毫無規律可言。

一塊麵板的品質高底還是需要木工師傅製造好木坯以後,在不斷除錯的過程中方可最終確定,上述的僅僅是透過“看”來做一個初步判斷,當然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

古箏面板的紋理是寬好還是窄好?

面板的紋理寬窄和泡桐樹的品種及樹齡有關。一般情況下樹齡越長,年輪間距也越大,年輪均衡或不規則往往受種植地土壤環境和氣候環境影響。一般來講,年輪較寬,材料質地就越松,反之,年輪越窄,質地就越緊。古箏面板的質地要求是松中帶剛,故紋理(年輪)間距一般在1。5CM-3CM之間較好。

古箏面板上的疤結

面板上有疤結到底是好是壞?是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

由於古箏面板的規格較長,又要求整株(個別古箏廠家面板用拼接的辦法,孰好孰壞,挑選餘地相比琵琶、揚琴的面板更小,所以出現“結”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面板上有結是非常正常的,有疤結並不就代表著面板不好。越是高檔的面板,也越容易有結。事實上,在古箏製造中,高檔古箏面板上出現“結”是非常正常的,有五、六個之多也不足為怪。

疤結有死疤結和活疤結之分:

(1)活結是桐木在生長過程中,沙子被風颳起,打在了樹幹上留下的痕跡;時間長了以後就會鈣化,與周邊的生長組織緊密連線在一起,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河南蘭考的桐木特徵之一,其他地區的桐木就很少有這樣的傷痕,當然木材也沒有河南蘭考桐木木質疏鬆,利於音質的傳導。

(2)死結是指與桐木生長過程出現小的叉枝修理後生成的痕跡;樹苗小的時候修理對以後的影響不大,大了以後再修理通常都會有“死結”出現,此結與周邊的生長組織完全脫離,用力擠壓即可脫落,屬於劣質木材,不可用於古箏面板,底板也不可以。

也就是說,活疤結只是一種類似疤結的紋路,大小不超過5mm見方,與周邊木質組織是完全緊密連線在一起,與音色並無影響,而死疤結才會對音色音質產生影響,注意那些很明顯的結,面積較大,而且與周邊的生長組織完全脫離,那是死結,這樣的木材是垃圾面板,只有燒火的用處,不可以用來做面板,底板也一樣不可以。

如果桐木上的死節疤的邊際和周圍組織脫離,或部分脫離,那麼一般情況只考慮做底版,如果這塊面板質地非常優良,且修補技術無痕跡可見,那麼用於面板也無可非議。

有人說,古箏面板上有節疤就一定不是好琴。其實不然,越是質量高的泡桐音板、越是松透的材質,越容易產生“節疤”,條狀的外形酷似“節疤”的物質,實際上是一種囊狀的俗稱“石灰性”的變異組織,,和常規的節疤有本質的區別,這種疤痕不影響音板的傳導和振動效能。所以,有結疤的琴不是好琴是錯誤的謬論。

紅木古箏、楠木古箏的面板為什麼不用紅木、楠木?

紅木古箏是一種約定束成的叫法。古箏往往因其前後側面和兩端上表面裝飾板的貼面用料不同,而分為各個等級,如紫檀古箏、紅木古箏及白木古箏等等。

不管是紅木古箏還是楠木古箏的面板都採用泡桐木製成,因為紅木和楠木都比不上泡桐木密度小,最適合發聲及音質的要求,泡桐的材料特點,最符合古箏的發聲及音質要求。泡桐密度小,為0。26g/cm3。而紅木的密度一般為0。85g/cm3,琴絃的激發能量難以把堅硬的紅木振動起來。

如果使用堅硬的紅木來製作面板,那波動琴絃的振動更無法激起面板的共鳴。所以,即使是紫檀古箏也必須使用泡桐木做面板。

古箏面板習慣使用泡桐木古箏,箏體是一個大共鳴箱,使用泡桐木板作為箏面,已經有上千年的傳統,而且,就目前對木材的使用習慣和認知,泡桐木是最佳面板材料。

古箏面板為什麼要烘烤成深褐色?而不是黑色?

20世紀80年代以前,面板一般不進行烘烤。當時產量不多,面板庫存相對較多,且長期處於通風狀態,一般“晾”存時間在3年左右,故面板在風化中,自然松透,傳聲速度快,反應靈敏。

近年來古箏的產量以萬計地激增,致使生產“捉襟見肘”,迫切要求技術、工藝的變革與之相適應。正規廠家的古箏採用了面板浸泡工藝:將面板浸入水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將木質中的樹膠浸出,再人工乾燥,使面板的松透同樣達到自然風乾的功效。

當古箏共鳴體成形後,再用特製的大型煤球爐,以文火對面板進行烘烤。操作工特別辛苦,因面板表面質地鬆緊不一,質地硬處要多烘,全靠手眼配合。約在30分鐘內將面板烘透、烘勻,並呈深褐色。此顏色標準是相對的,這種深層的炭化,不僅使音板進一步松透,更使音板剛度(彈性)加強;不僅使外觀有古樸之風,更使文火的熱量滲入到面板的反面,從而讓共鳴體的應力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面板的表面處理是否越光越好?

否,樂器不是一般的工藝品,有些部件的處理有著特殊的功用,比如面板處理就恰恰需要一定的粗糙度,而非越光越好。在大力度演奏時,緊貼面板得箏腳會隨著琴絃的振幅方向移動,如果沒有面板表面一定粗糙度的木紋阻礙,極易產生琴碼“移”、“跳”等嚴重影響演奏和音色的現象。正規廠家在面板後期處理中,含有用鋼絲板刷對其表面進行“刷磨”的工序,即將表面松硬不同得紋理、“筋絡”,“刷”成粗疏的長條凹凸狀。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古箏面板,表面均不進行“刷筋”處理,而且還塗油漆以防吸溼。隨著古箏技法和作品力度等需求得不斷髮展,80年代後開始挖掘、運用唐代的面板處理工藝(與現在日本箏的處理方法相同,但其粗糙度還未達到日本箏的“凹凸”狀態),為了防吸溼,在其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蟲膠片液,使其兼顧兩方面的功效。過厚的塗層會影響古箏的音色,也易使琴碼易位。

面板被異物碰傷凹陷怎麼辦?

用少許清水滴入凹坑中,一般吸收了水分後,凹陷的部位就會反彈上來,如恢復不到原來的位置,可用動物性膠水拌泡桐粉抹平,磨光後用蟲膠片液修色。

如果不太看重外表的小缺陷,一般無需修補,對音色無礙。切忌用化學膠水拌木粉貼平凹坑!

面板有小的開裂怎麼辦?

面板開裂一般有三種原因:

一是氣候乾燥,環境溼度小於40%時(往往是人為的),面板收縮,應力弱點處就會開裂。

二是原面板本身就有內損(往往是天然的),表面上看不出來,一旦環境溼度變化較大時,就會顯出原形。

三是加工不到位,上面板時,預應力太大。

出現上述問題,就會導致面板開裂,一般用502快乾膠水向細縫中慢慢滲入即可。

面板上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左手按弦處下面板產生磨損怎麼辦?

在演奏上、下小滑音或小三度按音時,左手的指甲,特別是左手佩帶的義甲,頂尖處極易觸及面板。初練者可以在左手按弦下方的面板上墊一塊軟塑片。如果已經出現了斑斑點點的磨損狀,也不用砂紙打磨掉,否則面板就會減薄,音色也會隨之變化。

面板上的汙跡如何清除?

古箏在演奏時,面板朝上,空間中所飄落的灰塵極易吸附在面板上,特別是箏碼之間的灰塵難以清除。請不要用溼布擦面板,大面積的面板吸溼會使用、箏的聲音發悶。使用一軟擦棒,就能方便地清除灰塵;同時也不要用臘類物品拋光面板表面,否則極易產生“移”碼、“跳”碼現象。

古箏面板的保養

古箏在不用時需蒙蓋,使面板保持潔淨,以免落塵或引起古箏弦鏽澀。尤其在灰塵較多的地區,如發現有面板灰塵較多,要注意清潔。

古箏移動箏碼時,要上提箏弦,以減少弦對古箏碼的磨擦,力求減少對碼首鑲骨和古箏面板的磨損。

定期對古箏進行護理,可用軟毛刷或軟布等清理擦拭琴體,但不可用水淋洗。

古箏面板的製作過程

目前面板均採用弦切技術,買回面板以後,首先是浸泡去渣,整捆面板置於水中,上面用重物壓上,一般需要一個月左右方可取出,目的是去除桐木中的雜質,驅走有可能存在的蛀蟲。

接著從水中取出桐木,上爐子高溫蒸煮,一般需要72小時,目的是去除桐木中的油脂,並殺死可能存在於桐木中的蟲卵。

完成蒸煮以後,就拆開整捆的面板,置於陰涼通風處風乾,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經過這樣的處理以後,可以保證桐木適應不同的氣候,不因空氣潮溼而變形,也不會因為空氣乾燥而開裂。

古箏的結構自古就有“天圓地方”之說,形象地描述了古箏的形狀:面板是有弧度的,代表天,底板是平的,代表地。 風乾工藝完成以後,就開始烤面板。我廠所有面板均採用烤面工藝,耗費時間長,烤完一張面板一般需要45分鐘,特點是保證面板的緊張度一致,在撥絃的過程中,音質傳導更流暢。

傳統的面板採用的是噴面工藝,特點是:時間短,只需5分鐘就可以處理好面板,缺點是外熟內生,音質傳導效果欠佳,視覺上一般是黑糊糊的一片。

內框與面板組裝完成以後,需要做基本修正,然後就處理外框,使內框與外框的結構緊密的粘在一起,不變形。

古箏的面板必須要經過刷筋處理,這樣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決跑碼的問題,面板以糙為美,一般的普及古箏面板未經處理,都是光溜溜的。

小議古箏面板的拼接工藝淵源及特點

古箏製作中,面板的選料目前的主流是採用河南蘭考的桐木,樹齡在9-12年,通常採用的是弦切,徑切工藝幾乎已經在古箏面板製作中消失,當然,費料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樹齡限制了桐木的直徑,導致弦切的可行性幾乎為零,而樹心部位在面板中的位置是中音區為佳還是高音區為佳,目前尚無定論。

廣東作為中國的亞文化圈,音樂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客家、潮州、漢樂、嶺南都有非常多的極具地方特色的樂器與演奏風格,流派自成一家,其中古箏五大流派(客家、潮州、河南、山東、浙江),廣東佔據2席充分說明了廣東音樂在中國音樂中的地位之高。

潮州箏與我們目前的古箏在製作上是有明顯區別的,首先,潮州古箏的面板材料為杉木,採用的是拼接技術,通常是採用5拼工藝解決杉木材料窄與古箏面板弧度大的障礙。潮州箏的嶽山採用銅嶽山,琴絃為裸鋼絲絃,該工藝製作的古箏音色充分顯示了潮樂細膩柔美的特點。

潮州箏的拼接工藝另一個優點就是,面板紋理直,非常具有觀賞性,而目前的古箏製作中,陽面中段通紋的面板是非常稀缺的,個別廠家在製作中借鑑了潮州箏的製作工藝,將其採用在桐木面板的處理中,將桐木裁切開來,將桐木樹心去除,留下兩端紋理較直的部分,一般為5拼工藝,也有個別廠家採用3拼,這樣做的好處是:古箏面板的紋理非常漂亮。

但是為什麼大多數廠家都不採用5拼工藝來製作古箏面板呢?

原因很簡單,桐木與杉木不一樣,在潮州箏製作中的杉木,一般為出土的老杉木,經過自然風化,加上杉木自身的密度與紋理是非常接近的,採用拼接工藝對與古箏音色的過渡幾乎是沒有影響的。而桐木則不然,樹齡本身就短,9-12年,他們的密度是有很大區別的,除非是同一棵桐木材料,取樹幹部分,密度才可能接近,而這在古箏製作中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廠家才採購桐木的時候,桐木料早已經混雜在一起了。

最關鍵的是:採用拼接的桐木,本身就不是高檔面板——陽面中段通紋,所以,這樣的面板在演奏上必然導致的一個問題就是:高中音區的音色過渡不和諧,所以這樣的工藝就沒有在古箏製作中普及開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