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
  • 2021-08-18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網友efdc0ca 推薦於2019-10-29

古人在沒有鋼筋和混凝土的情況下,用糯米、石灰漿、泥土、木頭等材料透過榫卯等工藝技術造房子。

中國的古建築在建築史上是輝煌的一筆。古人取材於身邊的物品,將土 、木完美融合,使建築有了自己的靈魂。

1。遠至舊石器時代,人們還未掌握建築的技藝,最有效的建造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就是尋找一處山洞。

2。至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地取材,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房屋。

3。南方地區為去溼氣、避蚊蟲採用的是幹闌式建築,而北方多是穴居式建築。

4。古人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建房子這件事他們為了可以把房子建的更加得牢固,然後想盡了辦法,所以後來在即使沒有鋼筋和混凝土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找到了其它的辦法來使建築物更加的堅固。

首先第一種方法就是用石灰砂漿,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已經知道石灰砂漿是可以用來鞏固建築物的,石灰砂漿其實這就是石灰和砂土,還有水的拌合物,而且這種東西的製作技術和成本都是非常的低的。

雖然它可以用來鞏固建築物,但是他還有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他的強度並不是很好,很難建造那些非常高大的建築物,而且這種東西是不可以在潮溼的環境中使用的,水就是他們最大的天敵。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糯米砂漿建造,糯米砂漿就是糯米和石灰漿的一種混合物,而它的製作方法就是把煮糊的糯米倒入在石灰水中,然後兩者在結合之後就會產生非常強大的粘合性。

而且它比第一種方法要好上很多,用它砌成的城牆會非常的牢固,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就是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有了這種方法,即使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古代,房子依舊可以建造的非常的牢固,不用擔心它會倒塌。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夯土建造的方法,它也是古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建築材料,而它又是怎麼做成的呢?其實他就是有紅泥,還有粗砂,石灰塊在混合之後然後再見過重力的打壓之後形成的一種堅固的材料。

在考古學家的證明下,我們會發在你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夯土這個材料了,雖然在當時並沒有磚,但是他們就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一種很堅固的材料來修建建築,然後她們就用石頭和其他土材料混合之後發明了另外一種新型的材料,然後夯土就出來了。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擴充套件資料:

榫卯:中國古代木匠建房,傢俱不用釘子的絕技發明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傢俱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線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

中國傢俱把各個部件連線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俱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範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俱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透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古代建築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卿夕凡 推薦於2019-11-05

第一步、建造臺基

古中國建築特徵之一為重視階基,這種情況自周代至西漢尤其明顯。高臺之風與遊獵騎射有很大關係。春秋時期,盛行遊獵,諸侯多建園囿,其中最常見的建築就是臺。臺多為方形,以土築壘,上面有的建有亭榭之類,可以登臨遠眺。至戰國時期,諸侯均“高臺榭,美宮室”,崇尚殿基高巨之風。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阿房宮,是沒有完工的高臺建築。考古中所見的阿房宮前殿,現存有規模宏大的夯土臺基。臺基東西長1270、南北寬426、現存最大高度(從臺基北部邊緣秦代地面算起)為12米。為了加強夯土臺基的穩固性,在臺基邊緣自北向南均勻存在收分結構。另外,臺基並非全部是人工夯築而成,而是利用了龍首原的自然地勢,在四周及上面加工夯築而成。

臺基南側仍保留當年修築臺基時踩踏的路面,即運土坡道,說明古代修建高臺,可依靠地勢,加以覆蓋泥土夯築而成。儘管阿房宮最終並未建成,但它遺留的臺基遺址,也可窺見古代高臺建築的建造方法。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後代隨著遊獵之風漸衰,高臺建築也日漸衰弛,至近世臺基階陛逐漸扁平。但宋遼以後“臺隨簷出”及“須彌座”等仍為建築外形的顯著特徵,尤其是官方建築,更為明顯。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在王宮裡有一處南漢宮殿遺址和南宋建築遺址,大家也可看到明顯的建築臺基。如南漢二號宮殿的前殿,仍可看到清晰的夯築臺基、包邊石及殘存的垂帶。建造臺基時,人們用黏土、砂石粉和碎磚瓦塊逐層夯築成磉墩(即支撐柱礎石的獨立基礎砌體)。磉墩夯築時一般多達二三十層,透過重力夯打,讓它足夠堅實,可以承託柱礎石。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第二步、柱框與砌牆

中國古代建築自成一派,以木結構為主體的柱樑構架的特點貫穿中國宮殿結構的始終。在木結構主體中,樑柱最重要,屋頂重量由樑柱來承擔,樑柱的重力又下移到磉墩和臺基上,環環相扣。比起柱子,中國古建築的牆只是輔助性的,並不承受重力,僅起分隔室內外、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因此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牆倒房不塌”。

因此中國古建築的牆和門窗,可根據建築用途隨意分配。若是涼亭,則四面無牆;若是碉樓,則牆多窗小。而一般來說,建築正面多以木質楹柱和窗戶相間而成,少用牆壁;左右兩面如為山牆,則又少有開窗闢門者。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第三步、屋頂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一種構件尤其重要,稱為“斗拱”。斗拱是在木構架的橫樑和立柱間的過渡處,用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後伸出,用以承受上部結構的重力,再轉移到下部的立柱之上。它與屋頂結構有密切關係,其組織和比例大小,歷代不同,因此也是鑑定和研究建築物年代和特徵的重要構件。搭建好的樑架上,搭建槫和椽,用以作為瓦片的承託。在鋪好瓦片後,房屋基本就建成了。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笑談窗外事 2017-07-03

建築特點:

1、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

(1)。商周之前:生產力低下,工具難以開採木材以外的其他材料,加之中國此時水源極富,木材易於運輸,所以被各個人口集中的地區廣泛使用

(2)。周朝~隋朝:戰亂頻繁,農民固定耕田較少,大部分均為流民,木材分佈廣、易建造,並且具有較好的抗震性,加之流民需要伐林造田,木材成為建築主體

(3)。隋朝之後,社會較為穩定,但階層貧富差距加大,木材、磚泥造價較低,加之木工工藝已經相對成熟,木材屬於迎合市場需要。

2、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鬥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樑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樑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

3、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託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捲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簷、重簷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網友6cb4f3c 2017-07-12

一、漢族木結構為主風格

1,中國古代建築,多以漢族的木結構建築為主體;2,南方少數民族,多以採用竹木結合的建築;3,各地根據其地域特點,形成各自非常顯明的獨特格調。

二、古代建築藝術

1,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以漢木族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佈地域廣、風格顯明獨特的藝術體系;2,中國建築的審美價值特徵和風格,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19世紀中葉以後, 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3,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深遠影響,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在世界建築體系中 ,中國古代建築是源遠流長的獨立發展的體系。該體系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4,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佈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三、古人不用一顆釘如何建成房子

1,在中國古代,整座建築不需要用一根釘子,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互鉚碶而成。中國的榫卯架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代就已經出現。那時我們的老祖宗蓋房子已經開始使用一種現在叫做“井榦式”的結構方式了。井榦式結構用圓木或方木層層直角交疊,在轉角處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交叉處就使用了最簡單的榫(sun)卯結構。這種結構的房屋相當地費木材,拿整棵木頭當牆啊,所以一般在林區和山區才會使用這種方式。榫卯結構在中國的建築、家居、模型藝術等方面都已經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連線結構。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2,建築上的榫卯結構,先要說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斗拱。

斗拱是柱子和屋頂樑架之間的一層過渡構件,是中國建築最有特點的構件之一。它一層層整齊錯落的排列,如同一朵朵祥雲,托起整個屋頂的重量。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3,中國建築上的榫卯分好幾大類,有固定垂直構件的,有固定水平構件的,有用於傾斜疊交的,有用於板材拼縫的,小的種類更是繁多。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幾種用於板縫拼接的榫卯結構:銀錠榫:銀錠榫是一種兩頭大,中腰細的榫,因形似銀錠而得名。主要用於拼合兩板。

四、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1,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樑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樑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經由樑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③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鬥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樑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樑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④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託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捲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簷、重簷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佈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鐘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平面佈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佈局,採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佈局。室內間隔採用槅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準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闢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樑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棊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2,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築學理論。建築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是近代的事情。指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和具體的政治制度。②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學、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③充滿了中國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物長久存在,而以滿足現實的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準化通用化,使用一種結構型別的建築物可以適應多種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標準化的建築個體要透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個性,建築群體的佈置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反映著時間和空間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⑤以象徵主義手法表現特定的主題。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一些裝飾構件與小品,甚至單體建築,都成為一種包含了固定意義的象徵符號。

五、中國古代建築型別

1,按功能分為以下7個大類:①居住建築。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建築,主要有穴居和幹欄兩種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如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中的建築均為半地穴式,即從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豎穴,平面作圓形、橢圓形或方形,面積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來,原始社會的穴居,正逐步朝著宮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宮室式住宅的代表型別是合院。陝西岐山縣鳳雛村早周建築遺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區中軸線東西兩側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這裡。幹欄式建築的最早遺蹟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5300年前。樓面離地約和人等高,其下圈養牲畜,樓面上週圍有欄杆,圍著平臺和房屋。現存幹欄建築比古代大為減小,集中分佈在雲南、海南的少數民族地區。②城市公共建築。主要包括城牆、城樓與城門,還有鐘樓和鼓樓。城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材料以夯土為主。三國至南北朝出現在夯土城外包砌磚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磚石包砌。城門是重點防禦部位。門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達80米。唐代邊城中出現甕城,明代在甕城上建立箭樓,北京內城正陽門城樓及箭樓、城東南角樓是明代優秀作品。鍾、鼓樓是古代城市中專司報時的公共建築。宋代有專建高樓安置鍾、鼓的記載。明代在北京城中軸線北端建鼓樓和鐘樓,其下部是磚砌的墩臺,上為木構或磚石的層樓。③宮殿建築。宮殿專指帝王舉行儀式、辦理政務與居住之所。宮殿建築集中當時國內的財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宮殿遺址,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它建於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宮是中國宮殿建築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為矩形,東西寬753米,南北深961米,牆開四門,建門樓,四隅建角樓。它將各種建築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調動一切建築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取得了難以超越的成就。④禮制與祠祀建築。人們舉行祭祀、紀念活動的建築,凡是由“禮制”要求產生、並被納入官方祀典的,稱為禮制建築;凡是民間的、主要以人為祭祀物件的,稱為祠祀建築。禮制和祠祀建築大略分為4類: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壇、廟;從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廟、祠;舉辦行禮樂、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儀式的明堂、辟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為人民所紀念的名人專廟、專祠。北京天壇是古代壇廟建築中最重要的遺存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築。是專供安葬並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築。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遺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專供生人舉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說,漢代以後,帝王墓葬稱陵,臣庶稱墓。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個規劃完整、氣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築。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進行佛事佛學活動並居住的處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型別。中國民間建佛寺,始自東漢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佈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並建。佛塔按結構材料可分為石塔、磚塔、木塔、鐵塔、陶塔等,按結構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簷塔、單層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開鑿的佛寺,淵源於印度,約在公元3世紀左右傳佈到中國,其形制大致有塔廟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類。中國石窟的重要遺存,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⑦園林和園林建築。中國傳統園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形體環境,其構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築。它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著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築、園藝等多門類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按隸屬關係,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風景名勝四大類。其中現存最著代表性的園林有蘇州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揚州個園,無錫寄暢園,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2,中國傳統建築的功能型別,除上述7類外,還有軍事建築、商業建築,以及橋樑等公共交通設施,坊表等建築小品。其中長城經歷了2000餘年歷史 ,延袤萬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河北趙縣安濟橋(趙州橋)建於7世紀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單拱石橋,比西方出現同類結構要早700年左右。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飄飛楊楊 2021-01-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