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的影評,從影視的賞析角度,誰看過求影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2-06-12

《入殮師》的影評,從影視的賞析角度,誰看過求影評迷茫者2020.05.04 回答

實話實說,如果不是《入殮師》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打死我也不會去看日本電影的。對於日本電影還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約上看的《命》,那也是一個讓我感動的稀里嘩啦的日本電影。其實和我一樣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確實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網上根本找不到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幾天,才在電驢和BT上出現DVDrip格式的下載,隨之我家附近的小店裡也能買到該片D5的碟片了。

人們對死亡一直是諱莫極深的,尤其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一直是很消極的,當然像入殮師這樣一個為死人服務的職業也一直是被人們所唾棄的。我想起一個初中同學,曾經他就是在火葬場工作的,當時很多同學家長都以他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觸影片之前,我先接觸到了這片子的原聲CD,剛開始我不得不借著片子的原聲在腦子裡構思情節,這種感覺是很奇妙的。當影片畫面和配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發現久石讓的配樂是那麼的好!這也就是吸引我看這片子的另一個誘因,不得不承認久石讓作為現在少見的New-Age配樂大師,配得電影音樂毫不遜色於歐美大牌配樂大師,甚至可以說久石讓的配樂讓《入殮師》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因此我將以久石讓的配樂作為主線,以音樂作為切入點,淺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讓在電影《入殮師》中的配樂藝術。

簡單質樸的情節,旋律如歌的音樂構成了電影《入殮師》的整體基調,因此久石讓對於電影中配樂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師,因此久石讓就以大提琴作為主奏樂器,並透過簡單的絃樂五重奏的方式演繹了電影《入殮師》中的主題段落。

久石讓的配樂和歐美的一些配樂大師是不同的,歐美的配樂大師一般比較偏愛音畫同步似的“對位”關係,他們追求的是音樂“似有似無”,將音樂置於“背景”上的位置,著力讓音樂來渲染環境,音樂甚至和音效等同。而久石讓的配樂是不同的,他配的音樂多數是與畫面平行關係的,看不出明顯的音畫同步的感覺,但事實上此時的音樂卻在著力刻畫著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電影看上去節奏緩慢,但是卻很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音樂成為了片子裡的另一個主角!將音樂參與敘事,這是久石讓配樂的高明之處,從《菊次郎的夏天》再到為奧斯卡獲獎的動畫長片《千與千尋》所作的配樂,無不滲透著這樣的思想。而這一點讓我想起了很多歐美的“另類”配樂大師,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們的配樂就很少音畫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樂參與敘事,用音樂刻畫人物的心理,感染觀眾的聽覺,用聽覺喚醒觀眾內心的共鳴。

《入殮師》中有一個讓大家記憶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參與入殮儀式以後,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親,想到了拋棄家庭和情婦私奔的父親……此時,隨著小林的獨白,鏡頭以第一視角垂直掃過了母親的遺像和一些傢什,並最終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隨後我們聽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著本木雅弘親自演奏的入殮師的主題,此時鏡頭的處理非常巧妙,以一個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現在聯想到了小林小時候,與此同時配樂在大提琴乾澀的音響上,加入了鋼琴和其他絃樂,凸顯了溫暖的愛的氣息。這段配樂在影片原聲CD裡叫《On the record》,在其後的情節中,我們從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這支曲子是父親最愛聽的。其實我個人認為導演將這支曲子作為影片的主題是很明智的,雖然我們聽到小林獨白中對父親拋棄家庭與情婦私奔這件事耿耿於懷,但是音樂卻在溫暖的旋律基調上演化著,這是否也就為片子最後小林原諒父親埋下伏筆了呢?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現則是在影片的最後,在原聲CD裡的名字改為了《Memory》(關於此段配樂,後面詳說)。

影片的配樂有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主題,在原聲配樂裡出現兩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參與的前幾次入殮儀式都有這首配樂的加入。配樂兩次出現,第一次出現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殮師為一個年輕母親做入殮儀式的情節中,當失去愛人的大男人突然撲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聲痛哭的那一瞬間這首配樂達到高潮。配樂以大提琴和其他絃樂組成的五重奏組開始配樂的主題,悽婉而哀傷,深入細緻的描繪著死者家屬觀看小林做入殮儀式時的複雜心境,讓觀眾感同身受,配樂裡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從小二度上的主題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緩的配樂描繪著那個大男人最終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師傅的入殮師所感染,並失聲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種五味雜陳。音樂此時早已概括化了!這段配樂第二次出現則是小林為澡堂老闆娘做入殮儀式中出現,主奏樂器從大提琴變為了單簧管。鋼琴上的一個富於試探性的動機引入了小林給澡堂老闆娘做入殮儀式時的心理感受,隨後絃樂和單簧管進入,豎琴華麗的撥奏似乎描繪了澡堂老闆娘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這次出現少了幾分悲涼,卻多了幾分憧憬和希望,音樂終結在小林的妻子終於原諒丈夫時的那淺淺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個閃爍著熠熠光輝的配樂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田壟拉琴”那場戲中。這個配樂段落其實是從聖誕夜小林在NK公司吃雞腿拉琴開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諾和聖桑的《聖母頌》隨著畫面的調轉,我們看到了大量剪輯的小林為死者做入殮儀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樂也從《聖母頌》自然而流暢的變為了入殮師的主題,這段配樂在原聲CD裡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這裡其實導演也透過音樂傳達出了隨著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漸減在內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諦。這段配樂是完整而一氣呵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段配樂非常好,配樂開始於一部偉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說入殮師的主題從某種意義上暗合了《聖母頌》的某些音樂元素,久石讓簡單而順暢的處理這段配樂,不是生硬的將兩個主題拼接在一起,當聖母頌的音樂和入殮師的主題平滑的過渡到一起的時候,音樂由C大調流暢的過渡為了G大調的入殮師的主題,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此時絃樂適時的加入。由絃樂齊奏開始的入殮師的主題透著一股生命的氣息,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美麗的白天鵝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綠。雖然片子描繪的是入殮的情節,可是卻沒有了一點悲傷的氣氛,此時影片的敘事完全由音樂做主。當這段配樂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時,我們看到了小林賣力的工作,不得不一邊開車一邊吃壽司,這段配樂最終結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現在家門口發現妻子已經回來的時候……

影片中最讓人潸然淚下的情節無疑是出現在影片最後,小林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場景中。隨著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題《Memory》悄然響起……這段場景沒有一句臺詞,一切全都靠音樂來描述,此時導演將小林對父親的回憶與此時小林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情節,交織在一起,我們看到了那張失焦的父親的臉逐漸清晰起來明朗起來。這段配樂和入殮師的主題是完全一樣,可是卻充滿了脈脈溫情,父子親情在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中蔓延著。當我看到這段情節時早已淚眼婆娑,不僅感動於父親始終未泯的對家庭的歉疚,更感動於影片中音樂主題的呼應。這段相似的配樂主題在片子裡的幾次出現其實都在暗示著小林最終一定要為父親做入殮儀式的,很多人說結尾沒有新意,其實這才是最大的心意!這正是奧斯卡評委最最最看重的一點:人性的迴歸!這一點無論是亞洲電影還是歐美電影都會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奧斯卡的幾部獲獎影片都是以人性的迴歸作為主題的,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人性的迴歸恰恰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

回到配樂,這段配樂簡單質樸,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鋼琴對話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親的對話,雖然沒有臺詞,卻透過送石子這個情節含蓄地表達了出來。是否可以這樣說,大提琴這裡其實象徵著父親,而鋼琴則象徵著小林?這段音樂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說超越了主人公當時的心境,這裡我們似乎看到了小林多麼想與父親見最後一面,多麼想和父親說說話啊,可是現實,可是隔膜最終讓他只能看到父親僵硬的身體,只能透過撫摸去表達了。此時音樂似乎是虛擬了父子對話,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間本應有的正常關係。此時音樂將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徹,細緻而精雕細刻,糾結而毫不做作。這樣的配樂我只在《1900》裡聽到過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現在可以說我也愛上了這首配樂,它是那樣的沁人心脾,以至於我不得不聽了一遍又一遍……

其實久石讓為《入殮師》所作的配樂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裡洗澡的情節裡戲謔的配樂,比如小林參與入殮模特的情節中詼諧幽默的音樂,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報到時的情節中,有些試探又有些興奮的主題,所有的音樂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著氣氛,烘托著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時候,導演為我們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殮儀式過程,此時的音樂跳躍而快樂,絲毫沒有一點死亡帶給人的黑暗和悲涼,似乎暗示小林最終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功,同時在家庭上喜得貴子等等,而這一切都在這段旋律輕快的《Ending》裡……

《入殮師》的情節和構架也許是簡單的,傳遞的主題也許是淺顯的,配樂也許是樸素的;可是影片的鏡頭設計卻是獨到的,剪輯和構思卻是精巧的,久石讓的配樂卻是細膩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討的人生哲理卻是深沉而樂觀向上。可以說,我喜歡這部片子不僅僅是因為久石讓的配樂,更多的是探討了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生與死的哲理!

《入殮師》的影評,從影視的賞析角度,誰看過求影評匿名2013.11.26 回答

《生命是一條河》

現在我正坐在304自習室,面前擺著標準日本語,耳塞裡迴盪著這部電影的原聲。大提琴厚重古典而優雅的旋律讓我眼睛失去了焦距,瞬間我彷彿看到小林正端坐在亡者身體前,細細為她其搽著口紅,梳理著頭髮,恰似在原野中撫摸著琴絃般優雅而淡定。

不得不佩服久石讓大師的音樂,難怪看這部電影時,心頭總是會漾起熟悉而親切的感覺,就像當初看龍貓與千與千尋。旋律中瀰漫著的淡淡的憂傷總是輕易觸動了心絃,讓人不覺已經潸然淚下。這種音樂與“入殮師”這部以東方文化中神秘禁忌卻又最易讓人感慨唏噓的死亡為話題的影片題材的結合,無疑成就了一部催淚彈。我認識的好幾個看過這部電影的女生都說看這部電影時,哭了好幾次,眼睛都腫了,我笑著說,真幸福。只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才能更透徹地瞭解生命,才能在劇中棺木合攏,亡者家人失聲痛哭的那一刻感同身受。

有人批評這部影片對“生死”的剖析不夠有深度,其實倘若生死的道理若是一部電影就能講明白的事情,又怎會引發古今中外無數哲人無窮盡的思考?在我看來,根本不必如此深究,而某種層面上講,生命的真諦就在劇中老火化工人的話裡:死,只是一扇門。 生也是。我們穿越生之門,呱呱墜地,然後很多年後,我們就走了,輕輕掩上門,就像當初來的時候般簡單。

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裡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當然,如果你是本傑明巴頓,那就另當別論了。我想劇中這一情節的寓意便在於此。我們也大可不必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絕。雖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這個世界顯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來也讓人猝不及防,但是當生命由存在突然化為虛無,人們也就慢慢釋然了。入殮工作於死者毫無意義,或許只是給生者最後一次將厚重難言的情感釋放出來的機會。而入殮師也正是因為了解這一切,才總是能以其對死者的尊重在最後一刻贏得人們的尊敬與對入殮這個行業的改觀。

最後,小林父親手中滑落的那顆小石頭讓劇情變得飽滿而圓潤起來,導演的安排顯得匠心獨運,我本來猜測父親最終的行李箱裡都是二十幾年來每年為小林準備的小石頭,但其實這一顆便足以展示出父親對兒子執著卻痛苦的思念與愛了。而且,這份愛也將延續下去。

看起來,生命這場旅途還是很簡單的。

我們出生,我們愛這個世界,愛我們的父母孩子,朋友和陌生人。比如,你會送自己的孩子石子作為禮物,會笑著和澡堂的老闆娘打招呼,會在思念父母的時候拉大提琴,當然可能有時候固執地以為你恨他們,其實那只是暫時的,愛才是永恆。也會有人愛著我們,因為他們會在我們睡著後為了我們失聲痛哭,也可能會有人在我們的臉龐上印上很多唇印,哦對,還會給我穿上年輕時我心愛的長筒襪,還可能會有一個可愛而帥氣的入殮師為我們溫柔地穿上美麗的衣服,送我們最後一程。

然後,我們微笑著,沒有了任何眷戀與遺憾,掩上門,輕輕離開。

另附:只願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這個是豆辦最受歡迎的評論,評論中迴盪著的憂傷,看電影我沒哭,看這個哭了。

《入殮師》的影評,從影視的賞析角度,誰看過求影評匿名使用者2013.11.23 回答

《入殮師》對鏡頭的選擇、光影與色彩的處理使得文字給人一種細膩柔和的視覺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字緩慢而緊湊的敘事結構;久石讓為這部電影的配樂不僅起著傳統的渲染與控制情緒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樂也是文字敘事發展的線索之一;作為一部古典敘事模式的電影,文字的故事和情節都很簡潔,就像中國寫意畫常見的藝術手法——簡約有力的構圖並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處,使得觀眾在看的時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離出來思考其中的主旨;與此同時,簡潔的敘事也能讓觀眾有更多注意力從電影精心設計的細節中更深入讀文字中的符號與象徵意義;作為一部典型的日本電影,這本電影關於日本的意識形態的暗示也有體現,並且也可以發現一些新的審美元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