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人尊稱時,為什麼要稱閣下?閣下這一詞源於什麼時候?有什麼典故...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2-07-19

在對人尊稱時,為什麼要稱閣下?閣下這一詞源於什麼時候?有什麼典故...文以立仁 2017-05-05

古代人口語中,沒有“您”這個詞,在對人尊稱時,稱“閣下”即相當於“您”。

那麼,在對人尊稱時,為什麼要稱閣下?

先解釋“下”。

古人很多尊稱都含有“下”,如陛下、殿下、閣下、麾下、足下等。其字面意義,無非是“皇宮臺階之下”、“大殿之下”、“閣殿之下”、“帥旗之下”、“腳下”而已。既然是尊稱,為什麼說“下”?

以“陛下”為例。古代皇帝議事時坐在大殿上面,與大臣之間隔著“陛(臺階)”,陛的下面站著的是近臣(後來多由太監充任)。大臣有話要說或有本要奏,不能直接呼叫皇上,更不能直接將奏本遞給皇上,而是透過站在臺階下面的近臣(太監)轉達。大臣有話要說時只能喊“陛下”,即臺階下面的人。由於大臣所說的話皇帝都能聽得見,並不用近臣複述,而可以直接對話。久而久之,大臣喊的“陛下”就成了皇帝的尊稱。東漢蔡邕在《獨斷》一書中說》:“陛下者,陛,階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義也。”

依次類推,殿下、閣下、足下等稱呼都源於此。但只能是當面的尊稱(第二人稱),在其他情況下(作第三人稱時),皇帝還是“上”,如:皇上、聖上。

再說“閣”。

閣是僅次於宮、殿的建築物,也是一種議事機構的所在地。“閣”主人身份屬於皇族之外的地位顯赫人物。“閣下”原本是對“閣”主人的尊稱,逐漸演化為對普通人的尊稱。

有一點需說明:古代觀念是皇權天授,普通人與皇家的稱呼不能相混淆。皇帝稱陛下,皇太子、親王等稱殿下,其他人則可相互尊稱閣下。

閣下這一詞源於什麼時候?

春秋時代就有“內閣”制度,閣下與陛下的稱呼應當產生於同一時代。

“閣下”作為普通人的相互尊稱要晚很多。唐代趙璘在他的《因話錄》卷五中說:“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大意是:古代三公設閣,郡守比照古代的侯、伯,也設有閣。在古書上都有“閣下”稱呼的記載。如今老百姓相互稱呼,也都喊“閣下”。據此證明,普通人尊稱“閣下”,不晚於唐代。

在對人尊稱時,為什麼要稱閣下?閣下這一詞源於什麼時候?有什麼典故...匿名使用者 2013-11-15

閣下

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見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臺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龍椅,就是那個寶座有一個臺,臺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陛;

見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看你的宮殿之下;

見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樓閣之下;

見到尊貴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臉,我只敢看你的腳下,就是低頭的意思。權在足下,就看足下的這個足往哪邊走,這叫做舉足輕重,你這一抬腳就有分量。

陛下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的臺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透過在你臺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捲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徵,陛見,對策第一。”

殿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物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謝莊《慶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又有丘遲《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按,梁武帝弟蕭宏,封臨川郡王。一說魏晉南北朝天子亦稱“殿下”。《稱謂錄。天子》;“魏晉六朝稱殿下。”唐代以後,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稱“殿下”。《事物紀原》卷二:“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國時已稱皇太后為殿下,見《三國。魏書。三少帝紀》。

閣下

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膝下

子女幼時依於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鄭玄注:“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後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並在與父母通訊時,用為敬辭。宇文護《報母書》:“違離膝下,三十五年。”這是說自己離別母親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周禮。春宮。巾車》:“建大麾。”“麾”,亦作“指揮”、“招手”講。麾下,謂在將帥旗之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漢書。李廣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麾下”亦是對將帥的敬稱,《三國志。吳書。張弦傳》諫孫策“願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

在下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

足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麼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闢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遊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僕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