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主義文化主要講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2-10-26

後殖民主義文化主要講什麼?帳號已登出 2020-10-05

文學研究在當代的重要轉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轉向,是後殖民主義出現的重大理論背景。1964年,在英國的伯明翰大學成立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隨之出現的“伯明翰學派”,標誌著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現。這一過程的倡導者首當提及英國學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與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為《識字的用途》、《文化與社會:1780-1950》、《漫長的革命》等。

愛德華·賽義德

伯明翰學派

伯明翰學派認為,文化是“一種整體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對這種整體生活方式的完整過程的描述。這一學派所堅持的平民主義傾向使得他們把研究物件從高雅文化及傳統的文學經典中解放出來,注重對通俗文化、大眾傳媒的研究,大眾文化現象從此登上了學術的“大雅之堂”。這就拋棄了舊的學院體制對“文化”的狹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場,更加深入到人們的新的文化經驗之中。它引入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更注重一種新的“內容”的解析策略,對文字進行一種“價值閱讀”。霍加特指出:“‘價值閱讀’這個術語並不表示閱讀者此刻正試圖作出有關自在的作品的‘價值判斷’,而是說此刻他試圖儘可能敏銳和準確地描述他在作品中所發現的價值。”這種‘價值閱讀’提供了理解文化的新的途徑。這兩個方向使“文化研究”始終與社會、政治、意識形態以及歷史緊密結合,在注重理論進展的同時保持世俗的關懷。而伯明翰大學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報紙、廣告、電視節目以及工人階級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並培養了許多此領域的學者。

當代文化研究

1970年代之後,西方的“文化研究”從早期對工人階級及其亞文化的關注擴充套件開來,把注意力集中到性別、種族、階級等文化領域中複雜的文化身份、文化認同等問題上,關注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以及媒體在個人、國家、民族、種族、階級、性別意識中的文化生產和建構作用,運用社會學、文學理論、美學、影像理論和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與方法論來研究工業社會中的文化現象。

含義

概述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又叫後殖民批判主義(postcolonial criticism)。事實上,與其說後殖民主義是一系列理論和教義的策源地,不如說它是一個巨大的話語場,或“理論批評策略的集合體”。在其中,所有的話語實踐都基於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即“基於歐洲殖民主義的歷史事實以及這一現象所造成的種種後果”。

特質

關於後殖民主義的特質可以歸納為:

1。 後殖民主義話語主要是關於文化差異的理論研究。這裡的差異主要是指原宗主國與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間不同於殖民主義的複雜關係。

2。 後殖民主義特別倚重福柯關於“話語”和“權力”關係的學說。按照這樣一種學說,世界上的任何“知識”,歸根結底都是一種“話語/權力”的較量。

3。 後殖民主義否認一切主導敘述(Master-narratives),認為一切主導敘述都是歐洲中心主義的,因此批判歐洲中心主義是後殖民主義的基本任務。與此相關聯,對以“現代性”為基礎的發展觀唸的質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點之一。

4。 後殖民主義對全部的“基礎的”歷史寫作予以否定,認為一種基礎的視角總是透過一種“同一性”而壓制了“異質性”。這樣,後殖民主義拒絕了資本主義這一“基礎的範疇”,也否定了作為一個範疇的“第三世界”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的世界結構。

5。 後殖民主義把批評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轉向“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著眼角度在於主體形成過程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扭結的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樣,對它來說,混雜性的重要程度遠高於差異性。

6。 總體而言,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把現代性、民族國家、知識生產和歐美的文化霸權都同時納入自己的批評視野,從而開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階段。

後殖民主義文化主要講什麼?衝動派的老奶奶 2020-10-06

後殖民主義

後殖民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西方學術界的一種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它主要是一種著眼於宗主國和前殖民地之間關係的話語。後殖民主義的特點就在於,它不是一種鐵板一塊的僵化的理論;自誕生之初它就常常變化,以適應不同的歷史時刻、地理區域、文化身份、政治境況、從屬關係以及閱讀實踐。

中文名

後殖民主義

外文名

postcolonialism

時間

20世紀70年代

著眼於

宗主國和前殖民地之間關係

含義

概述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又叫後殖民批判主義(postcolonial criticism)。事實上,與其說後殖民主義是一系列理論和教義的策源地,不如說它是一個巨大的話語場,或“理論批評策略的集合體”。在其中,所有的話語實踐都基於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即“基於歐洲殖民主義的歷史事實以及這一現象所造成的種種後果”。

特質

關於後殖民主義的特質可以歸納為:

1。 後殖民主義話語主要是關於文化差異的理論研究。這裡的差異主要是指原宗主國與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間不同於殖民主義的複雜關係。

2。 後殖民主義特別倚重福柯關於“話語”和“權力”關係的學說。按照這樣一種學說,世界上的任何“知識”,歸根結底都是一種“話語/權力”的較量。

3。 後殖民主義否認一切主導敘述(Master-narratives),認為一切主導敘述都是歐洲中心主義的,因此批判歐洲中心主義是後殖民主義的基本任務。與此相關聯,對以“現代性”為基礎的發展觀唸的質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點之一。

4。 後殖民主義對全部的“基礎的”歷史寫作予以否定,認為一種基礎的視角總是透過一種“同一性”而壓制了“異質性”。這樣,後殖民主義拒絕了資本主義這一“基礎的範疇”,也否定了作為一個範疇的“第三世界”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的世界結構。

5。 後殖民主義把批評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轉向“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著眼角度在於主體形成過程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扭結的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樣,對它來說,混雜性的重要程度遠高於差異性。

6。 總體而言,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把現代性、民族國家、知識生產和歐美的文化霸權都同時納入自己的批評視野,從而開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階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