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之蘿莉的Loli的定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
  • 2023-01-19

萌之蘿莉的Loli的定義哈比EH17 2016-05-30

Loli全稱Lolita

中文分別譯作蘿莉和蘿莉塔

簡單地說就是能引起人們(通常是男生)對年紀小或者看起來年紀小的女孩的特殊偏好(不一定是平時所說的“愛”)的女生,簡單的說就是看起來顯得萌的女孩,但是不一定是幼女或者少女,基本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存在。但是由於各個人萌的物件不同也會有很大的定義差異,目前的年齡段的指代基本是高中以下,也有一部分人的好球帶比較高,但是也因為一些ACGN產物中的特殊別類的人物(比如神靈之類活了1W年還是幼兒體的那種)也能叫做蘿莉,所以年齡漸漸的就不成為單一的定義,也衍生出只要萌就好的一類人和對於年齡身材等各個方面的資料都有嚴格要求的一類人,所以也不能對於每個人都有泛用性。但是目前的標準雖然不一定,但是基本的就一定要萌,而且身體處於曖昧的狀態。

Loli原出處《Lolita》中給出的定義是“性感少女”,“8至14歲”

但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萌”而非“性感”

另外由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觀價值觀,所以年齡限制大多因人而異

但普遍認為超過14歲(也有認為是16歲)則LOLI會變質,進化(墮落)為乙女,再之後是御姐

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是“未發育完全”——即已經開始發育(8歲),到發育基本完全(14歲或16歲)

注意:LOLI的計量單位只能是“只”,如“一隻LOLI” Lolita不單是一種服飾潮流,更是年青人表達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彌補自信不足的自我保護武裝。一如發展心理學家艾力遜指出,年青人正處於“自我認識與迷亂”的階段,他們往往擁有童真與夢想,有擺脫現實規限的渴求,需要

尋找自我,因此以不羈和野性挑戰傳統,期望得到別人關注、瞭解、認同和真正接納。 源於美籍俄裔小說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於1955年所作的長篇小說《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戀上12歲女孩Lolita的故事。此書當時一度被禁,但現在已成文學中的經典名著,並被美國蘭登書屋選為20世紀英文小說第四名,還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劇中女孩設定為15歲。此後,凡是帶有劇中女主角特質者,就被稱為“lolita”或“loli”。

第一個被公認的loli角色是1982年推出的《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裡的主角momo公主,《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屬於《魔法少女》系列動畫之一,但《魔法少女》所針對的物件是女生,而且亦不算柔弱,加上當時宣傳條件有限,知曉者不多;《IQ博士》中的小芸從來不是loli;就算是《天地無用》中的莎沙美雖然有類loli特徵,但在故事中她的定位只是亞重霞的妹妹,不但戲份不多,而且製作群也沒去強調其loli特性。

loli在動畫界正式出現loli熱潮開始席捲整個ACGN界,大量loli角色,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其中最有名又最受歡迎的是《機動戰艦大和撫子》的星野琉璃、《魔法少女砂沙美》的砂沙美、《庫洛魔法使Card Captor Sakura》中的木之本櫻和H-Game②《To Heart》中的馬魯芝。

上述五位角色可以說是主導了自1995年來,ACGN界的商業生機與其主流市場。在其之後,幾乎每部作品都得有個loli,甚至是整部作品充斥著loli。這樣子的結果,形成女性角色以往的百花齊放、各展姿態、爭奇鬥豔的盛況不再。充斥著可愛,隨波逐流而沒有特色、亦無變化,往往容易單調而乏味。最明顯的就是,以前就算有小女孩的角色,也不等於loli;而現在則是隻要是小女孩,那就大概是loli了。

①ACGN是指漫畫、動畫、電玩等御宅文化。

② 文字類AVG(Gal-game)

③《洛麗塔》(Lolita,1955)原為俄裔美籍小說家——-納博科夫(Vladimir【Vladimirovich】Nabokov,1899-1977),在法國所完成的一部長篇作品。中文通常 譯為羅麗泰,或是洛麗塔,抑或蘿莉塔。作者生於聖彼得堡(即列寧格勒)。此後住在歐洲,主要在柏林,併成為享有盛名的蘇聯流亡作家之一,被世界文學評論界定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散文體大師。1940年舉家移居美國,在韋利斯里學院任教,同時享有哈佛大學的鱗翅目研究基金(Nabokov同時也採集蝴蝶標本)。還翻譯普希金長詩《 葉普蓋尼·奧涅金》,使用直譯法,註解多於翻譯加原著的份量。 在康乃爾大學教授俄羅斯文學,長達11年。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寫小說,以教書經驗寫成的小說《微暗的火》,一邊研究著一位風格隱晦的作家,一邊在學院文人堆裡勾心鬥角。帶著家人一生住在旅館。而在不同的著名大學,到處教授文學。雖然後來改用英文寫小說,卻不願意進教室,他會寫講稿,讓他的太太,到教室去唸給學生聽的事。他幾乎不和任何記者直接對話,總是人家寫了問題,他作書面回答。不是害羞,而是一種深刻的恥辱感-因為他不能準確發音,不能說。

《Lolita》的創作動機蘊含極久,據Nabokov本人發表的記事,早在柏林時期,就已經開始孕育這個童女戀的故事,當時他正在巴黎養病(脊間神經痛)。其動機據他本人表示,始於報紙上一篇關於實驗人員引誘猴子畫出圖畫的報導。終於在1937年於巴黎出版俄文版的《魅人者》(TheEnchanter),這三十頁的短篇故事便是Lolita的前身,也是Nabokov最後一本的俄文著作,翌年他就移居到美國去了,時年四十。《魅人者》後來由其子譯成英文版,在美國發行。(1986年)Lolita的出版過程十分曲折,Nabokov開始重新構思這個設定,並打算以英文進行創作。(1949年)寫作進行了很久,50歲的Nabokov想要賦予這個故事,更多真實性和地方色彩。

《Lolita》於1954年春天脫稿,原本想要以匿名發表,後來為了對自己的寫作事業忠實,Nabokov決定署名。他找了四家出版公司,都對該書大為吃驚,由於道德因素四家出版商全部拒絕出版。最後由法國巴黎奧林匹亞出版公司出版。(1955年)造成不小的風潮,讀者反應譭譽參半,但此書的確造成搶購。當時保守的美國著名作家格林,在泰晤士郵報上刊登書評,將此書喻為1955年三大佳作之一。很快的成為國際暢銷書,陸續在英國、加拿大出版,1958年終於在美國發行。英國政府曾經召開會議討論,是否禁止該書出售,最後並未達成禁書決議,使Lolita不至遭到《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樣的厄運。

故事內容是敘述有一箇中年男人,對小女孩特別情有獨鍾,最後遇到一個十二歲少女——-羅麗泰發展出一段戀情。結果Lolita遂成了戀童癖(幼女)的代名詞。電影的設定,則是把女主角的年紀變大了三歲,以免過於聳動。曾有兩度改編成電影,第一次是1962年由已故導演史丹利。庫柏立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黑白片,由老牌演員詹姆斯梅遜(James Mason)演男主角,蘇麗文(Sue Lyon)飾演Lolita。中文片名翻譯成富有詩意的「一樹梨花壓海棠」。當時因為民風較保守,處理床戲多是點到為止。第二次拍成電影是在1997年,由Adrian Lyne執導,傑洛米艾朗斯(Jeremy Irons)演男主角,Dominique Swain飾演Lolita。

【注一】:Lola是Charlotte和Dolores的暱稱,是女主角和其母親名字的共通之處;Dolores的暱稱有Lola和Loleta與Lolita,以及Dollie和Dolly。而Dolores來源自拉丁,語出西班牙文,涵義是悲傷、苦痛。

【注二】:nymphets是指性感、早熟的少女,或是山林水澤年輕女神,在此取性感少女的意義,以九到十四歲為其年齡限制。在英格蘭,1933年通過了青少年法案以後,少女被定義為八歲以上十四歲以下的女童(之後,十四歲以上十七歲以下,法律的定義是青年)。

萌之蘿莉的Loli的定義

萌之蘿莉的Loli的定義匿名使用者 2020-03-29

萌之蘿莉的Loli的定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