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大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09-2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上手矣。求翻譯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大hekuw推薦於 2017-11-21

譯文:

如果人民飽受暴政的逼迫,到了連死都不怕反抗的時候,統治者又怎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若人民都畏懼死,一有人做壞事就被抓起來殺掉,那還有誰敢胡作非為呢?

天地間,冥冥中有專司殺伐的力量,無須人代勞。如果人代替天實施殺伐,就好像一個不會工藝的人代替木匠做工一樣,很少有不傷到自己的。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出處:《老子》第七十四章——春秋·老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大

擴充套件資料

《民不畏死》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

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