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平軍後期戰鬥力的問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10-12

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與湘軍作戰時在數量上遠遠超過湘軍,為什麼還屢戰屢敗

關於太平軍後期戰鬥力的問題qqda98552013-03-04

200兄弟:

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反覆強調君權神授,並不斷自我神化。1863年12月下旬,曾國藩的湘軍已把天京團團圍困,在天國形勢萬分危機之時,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洪秀全竟斥責說:“朕奉上帝聖旨、天兄耶穌聖旨下凡,作天下萬國獨一真主,何懼之有?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於水,何懼曾妖者乎?”但天父上帝是救不了太平天國的。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先期病故的洪秀全遺體被湘軍從天王府中掘出,舉火焚之。上帝的神話從此便與天王府七日不熄的大火,一起化作了灰燼。

得人則昌,失人則亡——洪秀全的孤家寡人政策

“存亡在於得人”,這是漢代劉向的一句名言。在得人與用人方面,洪秀全採取的是孤家寡人政策,遠遠比不上與他刀兵相見的湘軍首領曾國藩。在上帝教的小家庭裡,不僅有全能的天父天兄,就連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等人也都是上帝遣派到人間的“神”。所以他們並不需要凡身肉胎的才華和智慧,“凡有攻仗,皆有天助神奇”,“實是天父早已排定,故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實際上洪秀全等人也明白,要建設地上的天國,必須有大批的人才。所以他們也曾竭力蒐羅知識分子,或開科取士,或設榜招賢。然上帝教所推行的反孔政策及“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滅”的過激行為,致使大部分知識分子退避三舍。同時,對進入太平軍中的文化人,洪秀全等人也是隻利用而不重用。史載:“賊擄我官吏紳衿讀書有心計人,或挫折以死,或分為各館充當書手,號曰先後,所辦無非寫奏章、誥諭、封條、出告示、造家冊、兵冊等事,一切軍令蓋不與聞,蓋防有用之才之算己也。”故李秀成被俘後,在被問及官兵與太平軍某事好、某事不好時說:官兵多用讀書人,而太平軍中無讀書人。其實,太平軍中也並非沒有文武兼備的人才,如翼王石達開、忠王李秀成等都是令清軍望而生畏的人物,但他們並沒有得到洪秀全十分的重用。

同時,按照上帝教的規定,凡是拜上帝者皆為天父子女,不拜上帝者為妖徒鬼卒,均在斬殺之列。這樣以順逆、人妖來劃分敵我,又嚴重地擴大了打擊面。同樣,狹隘的宗教信條還使太平軍失去了很多的盟友和同盟軍。如上海小刀會起義之後,首領劉麗川等極欲歸附太平天國,上書洪秀全願受驅使,但天國始終未派兵接應,任其孤立無援,終至敗亡。其他如福建的小刀會、紅錢會,江西的邊錢會,廣西的昇平天國、大成國,包括淮河兩岸的捻軍等各地各民族起義,太平天國均未能很好地與之聯合。結果,各支農民起義軍分別被清軍鎮壓。

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太平天國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縱觀太平天國戰史,我們很難看到一種謀定後動、貫穿全域性的戰略計劃,卻常出現坐困突圍、隨機性較大的戰略失誤。如金田起義之後,洪秀全不及時帶兵北上,而是先於大黃江口駐紮57天;在武宣東鄉登極後,也屯兵二月之久;其後在永安“蕞爾山城”中,又急急封王建政,盤桓半載有餘,給了清廷從容調兵遣將的機會。軍事上的一連串勝利,又使天國領袖們忘乎所以,以為“百萬銅關,盡行打破,實賴天父天兄之權能”,而非人力之所為。故建都天京後,洪、楊等人置清軍在天京和揚州城外建立的江南、江北大營於不顧,分兵北伐和西征。

當時太平軍雖號稱百萬,但除去老弱婦孺,能戰之兵只有十萬左右。如集中兵力先摧毀威脅天京的清江南、江北大營(時兩大營兵力不足三萬人),然後以天京為中心,上取武漢九江、安慶,下取上海、蘇、杭,建立鞏固的江南根據地,最後再揮師北伐,與清廷爭奪天下,也許會取得劉邦、朱元璋的勝利。但天國領袖們計不出此,卻匆匆將全部太平軍兵分為三,結果無論留守天京,還是北伐、西征,其兵力均不佔優勢,實際上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不修德政,治國無章——洪秀全等人治國政策的檢討

太平天國以宗教起家,是政教合一的組織,所以上帝教的教條既是軍規,也是法律。在建都天京以前,這種兼法律與軍規的宗教教條,在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中,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建都之後,太平天國並沒有一套完整的治國之策,而是將治軍的上帝教教規直接推行於社會,結果非但行不通,而且大失民心。

在經濟方面,進入南京之前太平軍還採取保護農工商政策,“買飯求漿,多給市值”。但建都之後,楊秀清便釋出《待百姓條例》,實行廢除工商、田畝歸公的政策,“鋪店照常買賣,但本利皆歸天王,不許百姓使用”,“不要錢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收取子粒,全歸天王”。太平天國又設立百工衙,集中各種工匠為天國服務,“但有口糧,並無僱錢”。這種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違反經濟規律的政策是根本行不通的。

在文化方面,金田起義之後,在獨一真神惟上帝的思想驅使下,太平軍視“諸凡百神皆為妖魔,遇廟像輒焚燬”,以致“所過廟宇祠觀,無論土木形骸,金碧神像,悉遭殘剝”。建都天京後,洪秀全的反孔政策更急劇升溫,“所陷之處,凡學宮正殿兩廡木主亦俱譭棄殆盡,任意作踐,或堆軍火,或為馬廄,江寧學宮則改為宰夫衙,以璧水圜橋之地為錐牛屠狗之場”。對於儒家經典,則禁之惟恐不絕,毀之惟恐不盡。其後,因楊秀清提出不同意見,洪秀全雖下詔設刪書衙,宣佈孔孟經書待刪改刊行後始準習讀。但直到太平天國敗亡,刪改之書也未能問世,孔孟之書仍被禁止。太平天國如此摧折作為漢族文化象徵的儒家文化,焚禁一切古書的做法,與推崇儒學的清王朝形成鮮明對照,其結果不啻將整個士大夫階層乃至普通民眾,都推向自己的對立面。

在社會管理方面,太平軍所佔之地,凡城鎮居民不管信仰愛好與否,先將財產集於聖庫,按男女分編入館,然後嚴格履行拜上帝儀式,誦習天條,讚美皇上帝。這種取消家庭、違揹人倫的禁慾政策,引起大多數人民的強烈不滿,以至“嗟怨之聲”,長久不息。同時,太平天國還將上帝教強行推向社會,迫使人們改變風俗。如:不許奉佛敬神,崇拜祖宗,“禁民間供奉家堂”;禁止人們按傳統的舊曆過年,並取締民間過節時與天情相悖的所有舊俗;禁止民間飲酒、吸菸等等;這一系列以宗教治國的政策必然與傳統社會發生激烈的衝突,故當時處罰、殺戮之事所在多有。曾任天國洋務丞相的羅孝全說:“他們的政治系統和他們的神學是一樣的薄弱可憐。我不相信他們有任何的政治組織,並且不相信他們知道要組織一個政府。一切要務好象完全存於軍法,由最上級到最下級的當權者都是在殺人這條線上走。”如果去除誹謗之詞,這種看法亦不無道理。

150年前爆發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了,她曾使無數英烈們抱恨終天。她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和興亡得失,儘管可以任人評說,但其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慘痛教訓,卻永遠值得後人警醒。

背景: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戰時軍費和對外賠款,全部都加到了廣大農民和其他生產者身上。又由於各級官吏的層層盤剝和地主階級轉嫁攤派,農民的實際負擔數倍於明文規定的提稅。再加上銀價上漲及連年水旱災害,大批人民衣食無著,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因此,農民的反抗風起雲湧,遍及全國,其中尤以兩廣和湖南鬥爭最為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爆發了。

這場戰爭勢在必發,不得不發,皆因大清對外之無能,對內之殘酷。

這一切皆來自中西方的接觸與衝擊,如果當時大清未到中衰,大清統治者有康熙、成吉思汗之雄才大略,任他八國集團多麼強橫,也未必能夠侵入中國,反而可能引來殺身大禍,使歐亞大陸統一於大清鐵蹄之下(不好意思,多廢了兩句)。但也正是由於封建社會的集權制度使得明君出現的機率大大減小,絕對之權利只能導致絕對之腐化,如果一個國家取決於一個人的意志,那麼這個國家就相當危險了。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與鴉片戰爭影響之間的關係:

太平天國運動是多年來階級矛盾積累的結果。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慘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償付大量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戰後開闢通商口岸,便利了西方商品的輸入,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批農民破產,流民增加;戰後鴉片貿易猖獗,白銀大量外流,加上統治集團生活腐敗奢侈,進一步加劇了階級矛盾。因此,民族矛盾激化了階級矛盾,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