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6-18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尚宮女史 2020-04-02

“齊大非偶”這個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個辭婚的理由,即認為自己與對方在身世、地位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不願意高攀對方。舉個例子應該能更形象地說明這個成語,一個企業的老總看上了一個窮小子,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窮小子,但是這個窮小子卻拒絕了,理由就是自己高攀不上,這個窮小子的理由就可以用“齊大非偶”來表示。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但,倘若對這個成語的出處有所瞭解,對當時的政治格局有所瞭解,就會明白,這個“齊大非偶”根本就不是高攀不起的意思,這裡四姑娘就將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大體上說一下。

“齊大非偶”這個事件的相關人員有:鄭莊公、鄭公子忽、齊僖公、文姜、齊襄公、魯桓公等等。齊僖公看上了鄭莊公的兒子鄭公子忽,於是想將自己的二女兒文姜嫁給鄭公子忽,但是鄭公子忽拒絕了,理由就是:

“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這就是著名的“齊大非偶”出處。

不過關於這件事的具體時間則不好說,只能大體上推測一下。按照《左傳》的記載,鄭公子忽是在公元前716年與陳桓公的女兒定親並於第二年成婚,而文姜是公元前709年嫁給的魯桓公,這兩個時間跨度比較大,那麼很可能就存在兩種可能,其一就是發生在公元前716年之前,即鄭公子忽未婚之時,其二就是發生在公元前公元前715年之後,即鄭公子忽已婚之時。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四姑娘傾向於發生在鄭公子忽未婚之時,因為陳國一直是公爵國,實際上地位上比齊國還要高,當然實力上來說要弱於齊國,即便如此,在春秋初期,這樣的等級制度還是比較嚴格的,齊僖公在明知道鄭公子忽有夫人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讓自己的女兒嫁過去的,畢竟他堂堂齊國的公主總不能去做鄭國太子的妾吧?也不可能讓鄭公子忽將文姜扶正,而讓已娶的陳桓公之女做妾。

所以,這個時間只能是在鄭公子忽還未婚的時候提出來的,男未婚女未嫁,一個是強鄭的太子,一個是大齊的公主,身份上來說是門當戶對,姬姓和姜姓又一直通婚,這簡直是皆大歡喜,並且是強強聯合,但是鄭公子忽拒絕了,他認為“齊大非偶”。

齊國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大的諸侯國,但稱不上強齊,齊國從西周初期開始就成為東方的大國,但是擴張也好,內部的發展也好,並沒有特別出色,只能算是一個大國,實際上一直到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在位的時候,齊國才開始強盛,並在後來齊桓公繼位之後成為當時的霸主。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這都是後來的事,而在公元前八世紀,齊國並不強盛,在公元前706年被犬戎攻打的時候,還向鄭國求救。而鄭國則是真正的春秋初期的強國,鄭國在鄭桓公、鄭武公和鄭莊公的經營下,已然成為春秋初期的諸侯國老大。

鄭武公和鄭莊公本身都在周王室擔任卿士,為鄭國的迅速發展謀求了很多私利,鎮服了很多小的諸侯國,連周天子也畏懼鄭國,公元前720年還發生了著名的“周鄭交質”事件,鄭國的強盛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莊公的兒子和齊僖公的女兒成婚,還真不存在高攀的情況,這簡直就是強強聯合,祭足也勸說鄭公子忽接受這樁婚姻,因為這樣的話會有利於鄭公子忽的繼位,畢竟他的弟弟公子突很優秀,《史記·鄭世家》記載:

祭足對鄭公子忽說“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但是鄭公子想要靠自己,想向父親學習,靠自己的能力創造霸業,所以拒絕了這樁婚姻,但他光有鄭莊公的野心,能力和謀略半點沒學來,後來在鄭國連自己的國君位子都保不住。他在政治上沒有什麼長遠的目光也沒有啥謀略,說白了就是比較天真。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在這一點,鄭公子忽是完全沒有繼承鄭莊公的智謀。鄭公子忽拒絕了文姜,轉身娶了陳桓公的女兒,而文姜在齊國又單身了好幾年,並於自己的親哥哥齊襄公產生了私情,然後於公元前709年嫁給了魯桓公。

時間到了公元前706年,犬戎進攻齊國,齊國向鄭國求救,“鄭大子忽帥師救齊。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於齊。”鄭公子忽取得了大勝,齊僖公又動了聯姻的心思,想讓齊國的宗室女嫁給鄭公子忽做妾。

實際上,與其說齊僖公看中的是鄭公子忽這個人,不如說他看重的是鄭莊公和鄭國,但是鄭公子忽再次拒絕了。這一次的理由是“無事於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真是一個耿直的boy,齊僖公兩次被拒,也是真的很鬱悶。

“齊大非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

後來的事情就有意思了,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去世,鄭公子忽繼位,是為鄭昭公,鄭國陷入內亂,開始沒落,很快就成了晉楚爭霸夾縫中的一棵牆頭草。而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齊襄公繼位,很快開始對外擴張,讓齊國強大起來,為接下來齊桓公的爭霸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694年,齊襄公為了妹妹文姜讓公子彭生殺死了妹夫魯桓公,而幾個月之後,齊襄公又殺死了鄭子亹。鄭子亹是鄭昭公的三弟,二弟則是鄭厲公,即原來的公子突。兄弟三人在七年的時間裡都做了做鄭國的國君。將鄭莊公的心血破壞的丁點不剩。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鄭國就這樣出局。

鄭國本來在鄭氏三公的統治下隱隱有了稱霸的機會,但可惜鄭莊公生了一個不爭氣的兒子,鄭公子忽實在難堪大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