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之無傳,非獨其僻遠自放終身亦其子孫不以告人之過也。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7-27

公之無傳,非獨其僻遠自放終身亦其子孫不以告人之過也。翻譯匿名使用者2011.07.02 回答

(祖父)沒有傳記,不只是(因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灑脫不羈)、遠離功名,也是他的子孫沒有把他的聲名、事蹟告訴他人的過失。

公之無傳,非獨其僻遠自放終身亦其子孫不以告人之過也。翻譯茗香似酒濃2011.07.02 回答

語出蘇軾的《蘇廷評行狀》

原文如下:公諱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蓋趙郡欒城人也。曾祖諱釒斤,祖諱,父諱杲,三世不仕,皆有隱德。自皇考行義好施,始有聞於鄉里,至公而益著,然皆自以為不及其父祖矣。皇祖生於唐末,而卒於周顯德。是時王氏、孟氏相繼王蜀,皇祖終不肯仕。嘗以事遊成都,有道士見之,屏語曰:“少年有純德,非我莫知子。我能以藥變化百物。世方亂,可以此自全。”因以面為蠟。皇祖笑曰:“吾不願學也。”道士曰:“吾行天下,未嘗以此語人,自以為至矣。子又能,不學,其過我遠甚。”遂去,不復見。

公幼疏達不羈。讀書,略知其大義,即棄去。謙而好施,急人患難,甚於為己。衣食稍有餘,輒費用,或以予人立盡。以此窮困厄於飢寒者數矣,然終不悔。旋復有餘,則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復愛惜。凶年鬻其田以濟飢者。既豐,人將償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爾故也。”人不問知與不知,徑與歡笑造極,輸發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懲,人亦莫能測也。

李順反,攻圍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會皇考病沒,而賊圍愈急,居人相視涕泣,無復生意。而公獨治喪執禮,盡哀如平日。太夫人憂甚,公強施施解之曰:“朝廷終不棄,蜀賊行破矣。”

慶曆中,始有詔州郡立學,士歡言朝廷且以此取人,爭願效職學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為美觀耳。”戒子孫,無與人爭入學。郡吏素暴苛,緣是大擾,公作詩並譏之。以子渙登朝,授大理評事。

慶曆七年五月十一日終於家,享年七十有五。以八年二月某日葬於眉山縣修文鄉安道里先塋之側。累贈職方員外郎。娶史氏夫人,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萊縣太君。生三子。長曰淡,不仕,亦先公卒。次曰渙,以進士得官,所至有美稱。及去,人常思之,或以比漢循吏,終於都官郎中利州路提點刑獄。季則軾之先人諱洵,終於霸州文安縣主簿。渙嘗為閬州,公往視其規畫措置良善,為留數日。見其父老賢士大夫,閬人亦喜之。晚好為詩,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有所欲言,一發於詩。比沒,得數千首。女二人。長適杜垂裕,幼適石揚言。孫七人:位、份、不欺、不疑、不危、軾、轍。

聞之,自五代崩亂,蜀之學者衰少,又皆懷慕親戚鄉黨,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渙就學,所以勸導成就者,無所不至。及渙以進士得官西歸,父老縱觀以為榮,教其子孫者皆法蘇氏。自是眉之學者,日益至千餘人。然軾之先人少時獨不學,已壯,猶不知書。公未嘗問。或以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兒當憂其不學耶?”既而,果自憤發力學,卒顯於世。

公之精識遠量,施於家、聞於鄉閭者如此。使少獲從事於世者,其功名豈少哉!不幸汩沒,老死無聞於時。然古之賢人君子,亦有無功名而傳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無傳,非獨其僻遠自放終身,亦其子孫不以告人之過也。故條錄其始終行事大略,以告當世之君子。謹狀。

譯文如下: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時豁達開朗,不拘禮法,讀書只求大體瞭解文中的要旨,就放棄不讀。他為人謙遜,樂善好施,急人所困,甚於對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結餘,就增加日常開支,或者把財物施給他人,立即用完。因為這個多次在飢餓寒冷中過著窮困的生活,然而始終不後悔。不久又有了盈餘,就說:“我本來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錢財)。災荒之年,(他)賣掉自己的田地來救濟飢餓的人,豐收後,那些被救濟的人準備償還他,祖父說:“我本來自己就有賣掉它的想法,並不是因為你們的緣故啊。” 不管是瞭解的還是不瞭解的人(或:人不管是瞭解的還是不瞭解的),(祖父)都徑自(或:隨性地)與他們談笑,且敞開心扉,相談甚歡。小人有時侮辱欺負他,祖父終沒有懲治他們,人們也不能揣測他的心理。

李順叛亂,圍攻眉州。祖父當年二十二歲,每天拿著兵器登上城樓。恰逢他的父親病逝,叛賊圍攻更加緊急,城裡的居民彼此看著對方哭泣,沒有再活下去的念頭。可是祖父獨自辦理喪事執守禮節,竭盡哀思就像平常一樣。太夫人非常擔憂,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寬慰她說:“朝廷終究不會放棄我們,蜀州的叛賊將要被打敗了。”

慶曆年間,(朝廷)才下詔在州郡設立學館,讀書人歡快地談論(這件事),朝廷將根據這個選拔人才,他們爭著希望到學館裡盡職(或,學習)。祖父笑著說:“這是件好事,官員把這個當著美觀罷了。”祖父告誡子孫,不要和別人爭著進學館讀書。郡中的官吏一向殘暴苛刻,因為這個(百姓)受到嚴重的侵擾,祖父(就)寫詩來譏刺官吏。

慶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我)聽說,自從五代動亂以來,蜀州求學的人減少,又因都留戀家鄉,不願意出來做官。祖父才讓他的兒子蘇渙到學館讀書,他用來勸導蘇渙成材的方法,沒有不用到的。等到蘇渙憑進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鄉,眉州的百姓爭相觀看,把這作為榮耀的事,都效仿蘇氏的方法教導他們的子孫。從這以後,眉州求學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餘人。然而我的父親小時候獨獨不願學習,到了壯年以後,還不能熟知詩書。祖父從來沒有過問(他的學習)。有人拿這件事問他,祖父沒有回答,過了很長時間,他說:“我的兒子還要擔心他不學習嗎?”不久,(我的父親)果然自己發憤努力學習,最終在世上名聲顯揚。

祖父見解精確,有遠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鄉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夠在世上任職,他的功名難道還會少嗎?不幸被埋沒,直到老死,在當時還沒有聲望。然而古代的賢人君子,也有沒有獲取功名而有傳記的人,只是因為世上有了解他(為他作傳)的人啊。

祖父的聲名、事蹟(之所以)沒有流傳,不只是(因為)一生自我放逸(或:灑脫不羈)、遠離功名,也是他的子孫沒有把他的聲名、事蹟告訴他人的過失。

所以分條記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況,來告知當世君子。恭謹陳述。

公之無傳,非獨其僻遠自放終身亦其子孫不以告人之過也。翻譯香獨秀。2011.07.02 回答

祖父的聲名、事蹟【之所以】沒有流傳開來,不只是【因為】一生自我放逸,遠離功名,也是他的子孫,沒有把他的聲名,事蹟告訴別人的過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