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囫圇吞棗”和“不求甚解”造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8-08

怎樣用“囫圇吞棗”和“不求甚解”造句?芝士回答來自: 芝士回答 2021-08-09

造句:

“囫圇吞棗”:做學問不可以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要把問題看明白。

“不求甚解”:讀書切忌不求甚解,對於不懂的地方要多問老師多查資料。

囫圇吞棗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

基本釋義: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 處: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例 句:

老實說,我讀《水滸傳》不過~地看一遍。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鶻崙吞棗,走馬觀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剝,不求甚解。

反義詞:

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貫通融會,含英咀華,細嚼慢嚥 ,窮原竟委,尋根究底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

基本釋義:

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 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例 句:

對待學習應採取認真的態度,那種~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囫圇吐棗,一知半解,望文生義,含英咀華,生吞活剝,淺嘗輒止,食古不化。

反義詞:

鞭辟入裡,舉一反三,窮源竟委,切磋琢磨,含英咀華,追根溯源,尋根究底,追本溯源,窮原竟委,咬文嚼字,精益求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