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8-04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恬然還清靜丶赤子 2021-01-04

提到土木堡之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明英宗、王振、也先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而楊洪這個名字,在很多關於土木堡的文章中並未提起或是著墨不多,但事實上楊洪此人,在土木堡之變中發揮著相當關鍵的作用,今天小院就為大家分析一下。

楊洪此人,出生于軍人世家,從他祖父楊政就開始從軍,跟隨常遇春起兵,因功受封為陝西漢中衛左所世襲百戶。百戶是正六品官職,從品格上來看已經不算太低,不過楊政是衛所的百戶,實際職權不怎麼高,與京城的百戶或是廠衛等錦衣衛百戶相差甚遠。

楊洪的父親楊璟襲百戶,正逢靖難之役,楊景隸屬南軍,自然要隨軍出征,在建文四年,即1402年,南北軍在安徽靈壁對陣,效忠建文帝的南軍大敗。楊璟也在戰鬥中陣亡。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到了朱棣登基,永樂初年,楊洪承襲父職,並被調任到開平衛戍防,開平衛遠在現在的內蒙古多倫附近,此去吉凶未卜,當時楊洪年僅二十二歲,與日後在土木之變中被俘的英宗同一年齡,正是血氣方剛,他滿不在乎地對家人說:“大丈夫立功名寧在跬步之內!”

不得不說,楊洪確實有才幹,並非說大話,就任開平後,楊洪實實在在憑軍功一路升職,成祖朱棣五次親征蒙古,楊洪皆隨軍效力,衝鋒陷陣,一馬當先,曾得到朱棣親手斟酒犒賞的莫大榮耀,“

酹此壯漢

”。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到了正統年間,楊洪已經成為著名的良將,朝野公推邊將之中智勇第一,由此可見楊洪的才幹。楊洪也逐步從開平衛指揮使,擢升到後軍都督府左都督的官階,威震邊關(

洪獨以敢戰至上將,諸部亦憚之,稱為“楊王”

),其子侄也各在賬下效命,頗有當年楊家將的風采。不過其時蒙古諸部正在內亂爭奪汗位,大汗之位經常發生變化,後來的強敵瓦剌還未成規模,楊洪當時面對的,是蒙古兀良哈部,他並未與瓦剌直接作戰過,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

正統十二年,楊洪掛鎮朔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明朝九邊重鎮之重——宣府。並且威震邊關,當時楊洪已經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在邊關已鎮守四十多年。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四路進犯,明軍屢敗,英宗決定親征,倉促準備後,約二十多萬大軍即從京城出發,直奔大同,未見也先主力後,糧草不濟,又立即班師回京,到達土木堡時,由於戰力、路線、水源等諸多問題,被瓦剌軍合圍,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本人也被生俘。

英宗到達大同開始北還後沒多久,也先就迅速回兵進攻了大同,大同是軍事重鎮,同宣府地位不相上下,大同都督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官朱冕等將領都已在七月十五日領兵出戰時兵敗將亡,大同城內只剩下副總兵郭登成為指揮官。在瓦剌的強攻下,大同城內殘餘的明軍死傷大半,能保住城池不失已是郭登指揮有方,遑論再派援軍為英宗解圍了。

也先清除了可能增援英宗的大同守軍的威脅後,就開始尾追回師的明軍。宣大防線以宣府大同為鎮城,一路修備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堡,除此之外就無險可守,以平原為主,英宗率領的以步兵為主的明軍和也先騎兵為主的瓦剌軍隊在平原上對決的話,結局可想而知,所以明軍在沒有周密準備下,不可能在平原上主動與瓦剌對決,這也是軍事常識。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然而在土木堡之變中,楊洪的表現引起了後世的爭議。“土木之變”前後,楊洪正是宣府最高指揮官。英宗御駕北征至沙嶺(今宣化沙嶺子)時,召楊洪入見,命他隨駕西行,繼而又命他守陽和山二口,英宗還至宣府時,命他為殿前將領,繼而又命他還守本鎮。

八月十五日,英宗在土木堡被圍困時,宣府並未被瓦剌攻擊,而宣府乃重鎮,配置兵力為九邊之首,當時至少有三萬步兵,一萬騎兵以及各種火器“

《兵騎考:鎮城有額操馬12387匹》《兵器考》:有大將軍炮14,神筒2161,神槍4223

”等等,如果再收集一下潰兵和附近友軍,可以派出一支強大的部隊進行支援。但事實是宣府總兵官楊洪“

驚惶無措,閉門不出。若土木之圍,洪能以後衝之,必無是敗

”。

宣府到土木堡的距離,只有區區不到五十里路,並且明軍被圍困後,並沒有馬上崩潰,而是與瓦剌相持了二到三天之久,最後由於沒有水源才導致奔潰。三天的時間,足夠楊洪打探到訊息,做出決斷並急行軍趕到土木堡,而他並沒有這樣做。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有人認為,即使楊洪率兵去救,也是杯水車薪,只會被瓦剌圍點打援送人頭而已。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在宣府至土木的路程上,確實適合騎兵機動作戰,率兵救援的確有很大風險,還面臨著救駕不成,宣府反而被乘火打劫失守的可能。

但楊洪乃是邊關宿將,應該將所有可能性考慮到並作出最合理的應對,對久受君恩的他來說,皇帝面臨包圍乃至消滅的命運,作為臣子,一兵一卒不發顯然有點說不過去,是掉腦袋的罪名,事後也必將被清算。事實上土木堡之變後楊洪就與石亨一起被下獄了,只是後來代宗登基,在於謙的保舉下,又將他倆從牢裡放出主持軍事。

這一點,在事後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摘取于謙與李賢的觀點可作代表,于謙認為:

倖存宣府一城,有洪以守之,雖不救土木之危,以解君父之難,然足以為京師及居庸之應援,接大同等處之聲勢。

李賢認為:

若土木之圍,洪能以後衝之,必無是敗...視君父之難略不為急,所存可知矣。

于謙未隨軍出征,隨後擁景帝有功,李賢是土木之變的當事者和倖存者,兩人的立場各有不同,也屬正常。不過楊洪沒有出兵,連瓦剌軍自己都有點意外(

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

),這就說明一點問題了。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瓦剌兵分多路,很多人只看到尾追明軍的也先主力,忽略了阿刺知院和脫脫不歡的兩路兵馬,正是阿刺知院這路瓦剌軍隊,在土木之變前,早已

“圍馬營已三日,將河水斷絕,營中無水”

,守備馬營的正是楊洪之子楊俊,守備獨石的是都指揮趙玫。楊俊兵潰南逃,趙玫也棄城南奔,隨之而來的是沿線的龍門衛、龍門所、懷來、永寧紛紛失守,宣府以東的居庸關外已無防禦。

而英宗收到了陽和敗仗的訊息,馬營與獨石的失敗訊息,並沒有及時送到英宗手中,這不能不說與楊洪有關,為兒子拖延一下,掩蓋一下,萬一明軍擊敗了也先或平安回京,這種小潰敗就無關大局了。

恰恰是知情未報或晚報,導致了明軍未能及時知曉懷來被佔,水源被奪的訊息,也就沒能做出及時應變,明軍行軍到土木堡,距懷來城只有不到二十里,但未知虛實,加上天色將黑,未敢輕動,不得已才選擇在土木堡紮營。正是由於楊俊等人棄城而逃,阿刺知院部瓦剌軍佔據了水源,導致了明軍極度缺水,這也是于謙等人在事後彈劾楊俊的原因。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土木之變後於謙說過:

(楊俊)遇達賊臨城,不能效力死守,輒將獨石、馬營歸賊...以致士卒潰散,城池失守,開賊突竄之路,因而辱國喪師,至今令人痛恨

。葉盛建言:

今日之事,邊關為急。往者獨石、馬營不棄,則六師何以陷土木?

嚴從簡也說:

土木之變根於此路(指宣府東路的獨石、馬營等處),由於楊俊失機,故楊氏有誅也。

他們都認為,由獨石、馬營南下的瓦剌軍,才是造成明軍覆滅的主因。

也先俘獲英宗後,曾兩次挾英宗到宣府城下,要求開啟城門,楊洪老謀深算,始終沒有答應也先的要求。應該說,當時楊洪的選擇是正確的,宣府大門一開,瓦剌就有了立足之地,可以以此為基地威脅北京,後患無窮。楊洪重社稷不重君王的選擇沒有錯,不過這也成為英宗復辟後懷恨的原因之一。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土木之變後,楊洪由於沒有及時赴援,受到彈劾,被下獄,但在隨後的北京保衛戰時,楊洪又同石亨一起被重新起用。(

查繼佐:洪與石亨皆從獄出,成監國大功,然則於肅愍(于謙)之能使怯也。

)在北京保衛戰末期,楊洪應勤王詔率宣府二萬精兵以救,不過等他到達時瓦剌已經退兵,隨後楊洪追殺敗退的瓦剌軍,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代宗正式即位後,由於守衛宣府和勤王有功,楊洪又進封為昌平侯,加授“奉天栩運推誠宣力武臣”勳號,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贈世券,食祿1100石。

到了景泰二年,即1451年,楊洪又被于謙舉薦,掛鎮朔大將軍印,再度出鎮宣府。他的兩個侄子楊能、楊信分別被擢升為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充任他的左右參將。楊洪庶長子楊俊,則任前軍都督府右都督,留京師總領三千營。

不過楊洪當時畢竟已經是七十歲的高齡老人,他六月出京,八月就因為染病返京,並一病不起,於當年九月病逝。代宗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為穎國公,賜諡武襄,可謂生前死後,都極具榮光。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好景不長,六年不到後的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鎮透過奪門之變復位,重新登基,改元天順。英宗復辟後,隨即對擁立代宗的大臣進行清算,復位當天就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正月二十二,于謙被處死。

楊洪在土木之變中瞞報訊息,明軍被圍時未派援兵,其子楊俊棄守馬營,導致宣府外全線失守,懷來城和桑乾河被瓦剌佔據,自然也在被清算之列。假設楊洪仍在世,恐怕跟于謙一樣,逃不了被殺的命運,不過當時楊洪已去世數年,未被殃及,楊俊就沒這麼好運氣,英宗把舊賬算在了他頭上,被加上“土木之變”坐視英宗被俘不救,及黨附於謙等罪名,被奪爵棄市。楊俊之子楊珍也受牽連被流放廣西,直到憲宗即位後才被召還。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楊洪還有兩個侄子,楊能與楊信,分別擔任過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加上楊俊任前軍都督府右都督,這是楊氏一門榮譽最高點,時人稱為一門一候三都督,皆手握重兵,官至極品。楊能也曾擔任宣府總兵官,天順元年封伯,與來犯的以孛來為首的韃靼部交戰失利後被貶,當年鬱鬱而終,楊能沒有子嗣,他的伯爵稱號也就無人繼承。

楊信在天順元年也被封伯,天順四年掛徵西前將軍印,出任總兵官鎮守大同。楊信是楊門將領中比較成功的一個,《明史》也曾讚道:“

楊信在邊三十餘年,鎮以安靜、人為樂用。

鎮守邊關三十餘年,屢敗蒙古,頗有楊洪當年風采,成化十三年冬,卒於任上。

楊氏一門主要將領都被封爵,楊洪是死後追授公爵,楊俊、楊能、楊信都受封侯爵,只有楊信的“彰武候”爵位傳了下來,楊信死後,傳其子楊瑾,再傳其孫楊炳,最後襲爵的子孫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戰役中戰死,也算死得其所。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縱觀楊洪一生,鎮守邊疆四十餘年,威震邊關,被譽為第一良將,如果沒有隨後的土木堡之變,他的一生無疑是輝煌的。在土木之變中,楊洪略存私心瞞報軍情導致明軍訊息落後,又在土木堡被圍時沒有赴援,這是比較有疑問的地方,也是英宗復辟後楊俊被殺的主要原因,但英宗還是給他留了面子,沒有在他身後追究,至於未開宣府城門,在當時情況下這是正確的選擇,除了朱祁鎮心裡可能不舒服,歷代都沒有疑義。

土木之變中宣府總兵官楊洪在幹什麼?

歷史上對楊洪評價也很高,楊洪墓前《神道碑》中讚道:“楊洪為人,孝友忠信,果敢剛毅。。。洪健在時,在邊巡哨,匿敵但窺旌旗知為楊洪,便奔竄相告:楊王來也!不可出!甚至急急而匿遁。“

楊洪一生,碑石有銘,史書有傳。塞外各地民間老幼有口皆碑,以致相傳五百餘年而不衰,對於一名軍人來說,著實是榮耀無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