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奠禮的釋奠禮的發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8-22

釋奠禮的釋奠禮的發展█記憶█s55 2016-06-01

祭祀先聖先師的大型禮儀。釋奠禮最早見於《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天子出征返國,或天子視學,都須行釋奠禮。

中國曆來重視禮儀對民眾的教化與訓導作用。釋奠禮對國家意識形態與民眾的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釋奠禮的具體行禮過程,《禮記》中並無明確的詳細記載。

早至漢代,儒家學派在移風易俗方面的功用已被社會廣泛重視。漢高祖出行經過魯國,特意用太牢祭祀孔子。西漢武帝始立太學。東漢明帝又立辟雍,並於辟雍親行大射禮、養老禮。《後漢書》記載:“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雖然亦為一時之大觀,但釋奠禮卻闕而不備。

魏晉之際,皇太子學通一經之後,即於辟雍行釋奠禮,以太牢祀孔子,顏淵配享。劉宋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釋奠,採用晉的舊制,並撰寫釋奠儀注。禮畢,皇帝親臨,宴會群臣。釋奠禮一直延續到陳朝。梁陳之間,禮畢后皇帝會舉行宴會,太子與群臣吟詩作賦。《隋書經籍志》上有“齊釋奠會詩一十卷”。

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亦行釋奠之禮,但風俗與南方有所不同。據《十六國春秋輯補》,前秦建元七年,“堅行禮於辟雍,祀先師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之元子,皆束脩釋奠焉。”束脩是學生入學時所行之禮,與釋奠毫不相干,苻堅將二者混為一談。可見前秦文化雖盛,到底是戰亂中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漢地禮制還不十分熟悉。此後,北魏亦多次行釋奠禮,主要延請大儒為皇帝講經。這是北魏統治者學習漢族文化、提升政治素養的表現,並不重視禮儀本身。北周武帝下詔:“諸胄子入學,但束脩於師,不勞釋奠。釋奠者,學成之祭。自今即為恆式。”顯見是學習南朝的制度。然而,北周釋奠禮雜祀蒼頡,不倫不類。北齊通例,給皇帝講經後、或皇太子學通一經後,須釋奠於孔廟。此外,新立學校與春秋二仲,都須行釋奠禮。這種規定,融合了當時南北方的風俗與經書的記載,全面而精當。《隋書》記載,“隋制,國子寺每歲以四仲月上丁,釋奠於先聖先師。州郡學則以春秋仲月釋奠。”

唐代的釋奠禮在北齊與隋的基礎上有所損益,在具體的細節上則糅合了南朝的制度。《唐六典》國子監條:“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釋奠於先聖孔宣父,以先師顏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賢從祀焉。祭以太牢,樂用登歌,軒縣,六佾之舞。”這些規定,與漢地原有的禮制並不牴牾,甚至更詳盡精密。與前代相比,唐代釋奠禮的特點之一是:不僅講論儒家經典,而且兼及佛道兩家,三家辯論經義。唐以前的講經還是限於儒家經典。唐代釋奠禮的另一特點是:不僅奏陳雅樂,而且有京兆府供食、教坊雜樂倡優助興。這種用教坊雜樂的風俗,一直延續到宋朝。宋徽宗大觀年間下詔:“今學校所用,不過春秋釋奠。如賜宴辟雍,乃用鄭衛之音,雜以俳優之戲,非所以示多士。其自今用雅樂。”

釋奠禮的釋奠禮的發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