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詩意歲月(一)——蘭亭盛會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0-06

曾經的詩意歲月(一)——蘭亭盛會鮮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2022-07-18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明月幾時有?…………

詩人的這些充滿詩意的發問會把我們的思緒帶到無始來以來,順著詩人的思路,我們不禁也會想一個可能愚蠢的問題,時間是從何時開始的?這可能是一個偽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假設時間是有一個開始的,時間會有開始的那一刻嗎?以我們現有的智力思考模式,如果有開始的那一刻,那也就會有結束的那一刻。那麼問題又來了,時間開始之前是什麼樣的?時間結束之後又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人類智力無法企及的問題,我們只能想想罷了。

但無論如何,時間開始了,月亮出現了,人也出現了。有了人,就有了生活。生活在時間中一天一天的延續著,人也一個接著一個的出現,然後又一個一個的消失。那些逝去的時間,那些消失的人,那些曾經的生活,大多都泯沒在歷史的蒼蒼茫茫之中,永遠的過去了。但也有一些日子,有一些人,以文字的形式留了下來,千年之後,透過這些文字,人們還可以清楚地想見他們的生活,真切地感覺到他們的一哭一笑,一感一嘆,真實地領略到他們那些曾經的詩意歲月……

(一)蘭亭盛會

在歷史的蒼蒼茫茫中,蘭亭盛會是一個無比清晰的日子,讓我們遐思無限。

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三日,距離今天已經是大概1600多年了。那時已是暮春時節,這一天,天空一碧如洗,微風溫柔地拂面而過,留下春的清新之氣,沁入心脾,深吸一口,通身順暢。在今天紹興城外大概13公里的蘭渚山下,一個叫做蘭亭的地方,聚集著一群人。具體一點,共有42人,發起者是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當時是會稽內史,會稽即今天的紹興,內史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市長。參加者皆是當時的賢士名流,最有名的當是王羲之和謝安兩人了。劉禹錫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王謝”即是指這兩家。雖然這句詩的中“王”不是指王羲之,但離王羲之也不遠,是指王羲之的叔叔王導,也是王羲之書法的啟蒙老師。王羲之的七個兒子有六個都參加了這次集會,分別長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渙之,四子王肅之,五子王徽之,七子王獻之,只有六子王操之沒來,最小的兒子王獻之這一年只有10歲,王羲之用這樣八個字概括了這次聚會的人: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這麼盛大隆重的集會是幹啥的呢?修禊事也。通俗地說,就是春遊踏青。其實,農曆的三月初三,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上巳節,也叫女兒節。在這一天,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據傳,這個古老的節日源自周公。當年周公率能工巧匠營造洛邑,建成之後,在一個春暖之日,他登上城北的邙山,見城中街巷井然,洛水蜿蜒而過,欣然而喜。遂帶領百官來到洛水之畔,以清明之水祛除病患,祈願健康。《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曾皙的理想“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的即是上巳風俗。這個節日傳到了日本,一直保持到現在,而在中國,卻幾乎被人淡忘了。

王羲之選擇在這一個古老的節日,邀約親友賢朋,在蘭亭雅集。之所以選擇在蘭亭,是因為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在山林之間,還有著淙淙溪流,潺潺有聲。來者皆高士賢達,所以雅集的形式也不能俗了,就在這山水之間,大家列位而坐,來一個“曲水流觴”,在一觴一詠之間,暢敘幽情。遙想魏晉之時的這次盛會,真是令人心情激盪。據記載,當時參加“曲水流觴”的42人中,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孫統、王彬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徽之、徐豐之、袁嶠之等十一人各作四言詩、五言詩各一首;王豐之、王元之、王蘊之、王渙之、郗曇、華茂、庾友、虞說、魏滂、謝繹、庾蘊、孫嗣、曹茂之、曹華、桓偉等十五人,或四言詩,或五言各作一首。另有王獻之、謝瑰、卞迪、卓旄、羊模、孔熾、劉密、虞谷、勞夷、後綿、華耆、謝藤、任凝、呂系、呂本、曹禮等十六人,因未賦詩而各被罰酒三杯。共得詩37首,王羲之把這些詩結整合冊,又應眾人之請,乘著酒興,為這一詩集作了一個序文,即是今天名滿天下的《蘭亭集序》。這篇324字的小文之所以能名滿天下,除了因為王羲之在酒酣之際寫出的不可再現的書法神品外,還在於它是一篇“文情高曠”“筆情絕俗”有著無窮逸趣的神來之文。

王羲之以簡練高致的語言交待了這個盛會的時間、地點、人物後,用極傳神的八個字特意寫了盛會時的天氣狀況: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春之佳日,才可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遊目騁懷,一抒幽情。

接下來,王羲之以高度概括傳神的語言寫出了自己對生命對人生的喜悅和悲憫。王羲之對今日的盛會是陶醉的,是滿足的。他覺得在坐的這些賢朋親友,和今天的天氣一樣,美好而祥和,他很珍惜這樣的相聚,他也知道這樣的相聚可遇而不可求。今天,大家散了以後,也許再也難以像現在這樣暢敘幽情了。光陰是如此的迅速,生命是如此的短暫,人心是如此的善變。在這些面前,人又是如此的無力,無法留住光陰,無法永恆生命,更無法讓人心專一。這一切,豈不讓人痛斷肝腸。

人生一世,迅如俯仰之間。有些人心意相通,於一室之內暢言生命的悲歡離合;有些人放浪孤單,在自己的喜怒中恣意人生。這萬千不同的生命形態,猶如千姿百態的花朵,恣意綻放,卻不知春已將近。回首一生,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經的喜悅和悲傷,在無常之中,化為清風,了無痕跡。不明不白地來到人間,又不情不願的迴歸虛無,死生之大,顯出了人的渺小,每每思之,痛何如哉。

最後,王羲之說明了今日之會的初衷。在數不清的那些歲月中有著數不清的興感之嘆,王羲之站中生命的至高點上,看到了這些興感的共同本質:對於生死的歡欣和悲憫,千載之下,若合一契。雖然理智上看開了,看透了,但當這些興感臨身之時,誰又能忍住那眼中的淚水呢?生欣死苦,樂長壽而悲夭殤,古今一例。後來者看我們今天的相聚,和我們今天對過去的追懷,當有同樣的悲喜,生命就是這樣的匆忙而千篇一律嗎?生命中有太多的不甘,我們想留下點什麼,證明我們來過,笑過,哭過。所以,我招集了這次聚會,並把這些寄託著生命之思的詩文編為一冊,雖然“世殊事異”,但對生命的感懷卻是一樣的。長長的歲月之河中的那些後來者,將會在這些文字中看到我們今天的詩意生活。

這篇《蘭亭集序》,我曾千百次的吟詠誦讀,真是感覺字字珠璣,句句深達於心。無怪乎王羲之在文之末尾那麼自信的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自信當源自於對生命的至深思考和領悟。

我每次誦讀這些文字,就會遙遙看到1600年前的那一個詩意的春日:在那樣一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間的“清流激湍”之畔“列坐其次”的那一群人,當酒杯順著清澈的溪水來到自己面前,悠然端起,一飲而盡,然後賦詩一首,“暢敘幽情”,表達自己對這個春天這個春日的欣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