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諸葛亮的妙計,並作簡介(一定要簡單)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9-26

急需…………………………………………………………………………………………………………………………………………………………………………………………………………………………………………………………………………………………………………………………………………………………………………………………!!!!!!!!!!!!!!!!!!!!!!!!!!!!!!!!!!!11111

蒐集諸葛亮的妙計,並作簡介(一定要簡單)網友1a001ca 2007-03-23

木牛流馬

空城計

七擒七縱

八陣圖

草船借箭

三次錦囊妙計

激將法(諸葛亮計激周瑜)

圍魏救趙(孔明一紙救江東)

十面埋伏——孔明設伏擒張任

疑兵之計——孔明設疑勝曹操

各個擊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處位於今雲南省沾益縣。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忽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 負。公今可速去。”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 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 “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獲泣謝曰:“某子子孫孫皆感 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就令永為洞主。所奪之地, 盡皆退還。孟獲宗黨及諸蠻兵,無不感戴,皆欣然跳躍而去。後人有詩讚孔明曰:“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制蠻王。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

華容古道��

公元208年,曹操在奪取荊州後,馬不停蹄,率領二十多萬 水陸大軍順江東下。計劃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實現統一全國的宏願,可是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輕敵,結果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

什麼叫華容道呢?據《資治通鑑》註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裡所說的華容,當然是指華容縣城。華容道也就是赤壁戰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 。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裡的周老咀附近。如果從曹操屯兵的地方烏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草。

由於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從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根據縣誌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裡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贏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經坐船經過這一帶。他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輓夫多為所害”。距曹操兵敗960年之後,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道真正得到開發是從元代開始的。今日的華容道,已根本看不見昔日的荒涼,而是綠樹成蔭,道路兩側良田萬頃。稻穀飄香,荷花吐豔。傍晚,裊裊炊煙騰空而起,呈現出一派平原水鄉風光。

奉節白帝城——劉備託孤、水八陣��

三峽木石藝術館座落在歷史悠久、風光迤儷的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的白帝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為這裡增添了無窮魅力。著名美學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王朝聞為三峽木石藝術館題寫館名。 三峽木石藝術館陳列展出了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博物館名譽館長魏靖宇先生覓自然之美,飲造化之源,傾情創作和收藏的近百件三峽陰沉木雕和三峽奇石藝術作品,徜徉在其中,您或許可以感悟到自然與人生的真諦。

白帝高為三峽鎮!又是杜詩,把位於夔門北側,扼川鄂咽喉的白帝城之形勝一語道出。繼後有清代詩人名句:“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邊荊楚壓群山”,也另有一種磅礴氣度。 作為軍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寬,年代久遠。那是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在此築城設防,死後在白帝山頭留下一座紀念性廟宇,這就是我們現在去遊覽的白帝廟。 距公孫述兩百年後,另一位歷史名人——三國時的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無限悲壯地將國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兒在世)一併託付丞相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劉備託孤”。

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築,明良殿、武候祠、託孤堂、觀星亭等,多側面地宣揚著與“託孤”有關的歷史名人。東西碑林裡,會集了隋至清代的七十餘幀珍貴石刻。詩史堂裡陳列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當代書畫名家的墨寶。文物室以大溪文化為源流,按通史順序展現了這一帶出土文物的豐盛。山腰的西閣則是紀念杜甫的地方,杜甫在奉節客住不到兩年,卻留下佳構四百餘首,佔今存杜詩的七分之二。恁窗眺望,我們看到的正是他吟唱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偉景象,驀然間也湧上了昂揚的激情。

水八陣

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約六里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陣圖上,石壘縱橫八行,行壘間相距兩丈,共六十四壘。

諸葛亮空城計的合理性��

單純視為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賭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計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與事後的變化不多考慮,斷章取義僅憑焚香彈琴的從容悠情,以管窺天或坐井觀天,見識有如瞎人摸象,難以得見全貌。從《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前後文仔細端詳,把時間背景及細節過程娓娓道來,方可探知究竟,事實勝於雄辯,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覺應該如何。

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盡失時,正著手安排北伐軍撤兵事宜:所以一開始就安排關興及張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張翼先遣劍閣以備妥歸路,再命馬岱及姜維殿後準備埋伏,最後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而諸葛亮親率五千兵馬運糧,這些分撥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開始。

可惜總有人錯認為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對抗司馬懿,或是訛言成毫無準備之下被迫迎戰,事實上諸葛亮在事前的分撥安排,卻鮮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佈局示疑,這與事前沒有準備,賭運氣冒險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馬懿「養敵自保」,或是諸葛亮「冒汗走險」等方面猜測,不如仔細落實事件的「前因後果」,還比較具體根據而不淪於幻想迷惑。

從火燒新野及博望用水開始,屢被嚇得慘敗的魏軍官兵,在其心目中,諸葛亮是個善用誘兵的奇兵專家。而且魏軍亦向來善用誘兵,從早年的濮陽之役誘取呂布,以及官渡之戰誘斬文丑等,魏軍早知貪餌受誘的下場——壯烈犧牲地重創負傷。諸葛亮高舉北伐大旗,集結大軍來襲,不管是移動三郡居民或是節度蜀兵諸將的行動,都不會是小活動而不為人所知,縱使司馬懿不知蜀兵虛實,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規模的移動。但是司馬懿等魏軍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軍,卻無任何大規規重兵,這些蜀軍怎會消失不見呢?移防的蜀軍人在何方呢?會不會是埋伏準備襲擊呢?是不是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誘兵引導魏軍入城受死,以諸葛亮為蜀軍的最高領導,誰敢掉以輕心看扁?

司馬懿再冒失也要盤算諸葛亮的麾下大將,像關興、張苞、馬岱及魏延等蜀兵諸將,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還是隱匿在旁,虎視眈眈伺機而動?或是研判蜀兵諸將悉數逃亡,僅剩諸葛亮一人落單,眼中沒有蜀兵諸將存在,除非司馬懿得意豪賭,自認逮到沒有護衛兵團的集團主帥,這若不是運氣太好,就是諸葛亮設下陷阱,以誘兵請君入甕。 司馬懿原本不信哨兵報情,親自探敵求證後,於是採取謹慎的措施。先行後退,再緩徐圖:若有埋伏,則順勢引退;若無埋伏,則再興戰事。從司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盤問當地居民有關蜀軍虛實,便可得知司馬懿的確有捲土重來的軍事行動,並非像有人所說的「魏兵一路嚇回長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離,再另謀主意,而非驚嚇大逃。

後來就在武功山的小路,關興及張苞殺聲盈谷,更兼魏軍心疑,豈敢久停。曹真本想貪功追殺,不意卻半途中伏,被諸葛亮事前所分撥安排的姜維及馬岱攔截,不得不引兵鼠竄而還。司馬懿若不早退,差點就落得曹真的下場。隨著司馬懿撤兵暫退,諸葛亮趁機撤回漢中。事先有「分撥安排」,事後有「埋伏交戰」,遂使諸葛亮以風聲鶴唳的靜肅,巧設空城疑計而圈套司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衝三事,談論諸葛亮空城計。

裴松之已經就空城計的發生時間、地理位置、攻守形勢及禮節尊卑不分等加以駁斥,所以郭衝所言並非事實。光是司馬懿人仍為荊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輩當不到的職位),人在宛城,沒空北上街亭與諸葛亮對陣,時空已經不符。 郭衝說司馬懿帶兵二十萬,諸葛亮僅留蜀兵萬人,其它餘軍則交給魏延,司馬懿以二十比一的優勢,根本不用懼怕。而《三國演義》卻說魏軍僅有十五萬,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暫出,而關興及張苞各領三千,這裡已有一萬一千名,還有張翼、姜維及馬岱各軍未計,若再把街亭戰場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儀等殘軍計入,還有趙雲及鄧芝的箕谷疑軍合併計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國演義》的說法,當初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蜀兵北伐軍當初還能驚動魏明帝親征,軍隊的規模及實力仍不容小覷。

按《漢晉春秋》諸葛亮自稱:「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於魏兵,而非魏兵多於蜀兵。若是司馬懿大軍以眾凌寡,又何需在意區區萬名蜀兵呢?事實上諸葛亮也不是僅帶萬人就敢北伐,連南征南蠻都不只動用萬人,北伐又怎只用萬人。司馬懿的物件不僅是諸葛亮的直屬本隊,更應考慮全體北伐大軍。 人數再多並非不怕陷阱,戰國時長平之役,趙卒雖以四十餘萬人之眾,仍落入秦軍包圍而捱餓,最後還被迫投降坑殺。漢中一帶的山嶽地形,滿布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及天隙等險要,以石穴叢林等障礙,最怕身陷死地而無逃生餘地。山林還不利於魏軍騎兵的賓士,山谷中的關隘其中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險要,兵卒雖多,忽略地形的限制,豈不大意。

諸葛亮已有大軍,兼有地利,司馬懿如郭衝所稱,雖有二十萬,但仍未必佔盡上風。而且郭衝最大的失誤,就是忽略蜀兵諸將的存在,司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諸將的所在,面對只剩諸葛亮一人的軍隊,除非司馬懿目中無人,看不見魏延、高翔、趙雲及王平等蜀將。否則司馬懿則應推敲這些蜀兵諸將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諸葛亮在後來善用誘兵斬殺張合及王雙等人,更證明魏兵冒進的下場,自食輕敵的惡果,恐將遭身死敗亡之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於明清以後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於來自於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註(郭衝三事),而且後者還比前者不合理。這很諷刺,來自正史的附註不可信,反而虛構的演義面面俱到。

此外,諸葛亮的發明,如:孔明燈、木牛牛馬等。還有與他老婆的故事,如:諸葛巾、鵝毛扇等

蒐集諸葛亮的妙計,並作簡介(一定要簡單)帳號已登出 2007-03-27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 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 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后,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係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彙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儘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蒐集諸葛亮的妙計,並作簡介(一定要簡單)漫珠沙化 2007-03-23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后,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係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彙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儘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蒐集諸葛亮的妙計,並作簡介(一定要簡單)hedydjjr 2007-03-24

【諸葛亮的空城計】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開啟,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評析]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特別精彩的一個計謀,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空城計是一仲“虛而虛之”的心理戰術,在戰爭的緊急關頭和力量虛弱的情況下運用這種戰術,故意以空虛無兵之勢示敵,就可能使敵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從而達到排危解難的目的。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蒐集諸葛亮的妙計,並作簡介(一定要簡單)為何要名字 2007-04-05

初出茅廬,博望燒屯,折服張飛 ;赤壁之戰,大顯身手,使江東,戰群儒,說孫權,激周郎,調魯肅,建立孫劉聯盟,借箭,借風,助火攻,防謀害,安全脫身,顯示出周瑜、曹操難達的智慧 ;危難受命,忠心如初,獨支大局,力挽狂瀾,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七縱,攻心和撫,南中平定,結好孫吳,後顧無憂;治蜀以法,百姓樂業,足食足兵;六出祁山,斬將破陣,罵死王郎,智勝司馬,忠於職守,以身殉國

平均都只有3-4個字,夠簡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