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故事---“祈泰山五福”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9-25

泰山故事---“祈泰山五福”旅行風光17 2022-06-21

1、 平安之福

“登泰山 保平安”,祈禱平安,是大多數遊客攀登泰山懷著的美好願望。泰山老奶奶,更是老百姓心目中“有求必應”的平安守護神。多少人,懷揣著對平安吉祥的嚮往,對泰山老奶奶的虔誠,攀登泰山,祈福納祥。

2、 求子之福

泰山老奶奶能福佑眾生、廣佈恩露,人們信奉為滋生萬物、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泰山求子風俗從古至今持續已久。祈求而得的孩子受泰山老奶奶福澤,將會茁壯成長。日後一旦生兒育女,必定要到泰山還願。若求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

3、 生死之福

“魂歸蒿里”,蒿里山,位於泰山之前,是世界華人的魂魄所在。泰山主生死,而蒿里山在泰山旁,被公認為是聚斂魂魄的鬼都。穿過奈河,進入蒿里山陰曹地府,魂魄在這裡得到轉世,也就有了人們的今生來世。

4、 家宅之福

“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刻在泰山石上的“泰山石敢當”被尊為“鎮宅之寶”。石敢當具有鎮宅、厭殃、消災、弭難、保佑平安等功能,可保家宅平安。

5、 祈願之福

每年三月十五和三月二十八分別是泰山老奶奶和東嶽泰山神的壽誕,這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都會從四面八方而來匯聚泰山,焚香祭拜,共同為泰山老奶奶和泰山神祝壽祈福。

二、延伸閱讀——傳統五福

福開拓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人們孜孜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在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中,不僅提出了體現中華特色“福”,而且以“福”字為中心衍生出“福氣”、“福分”、“福地”、“福相”、“福門”、“福將”、“福泰”、“福星”、“鴻福”等一系列概念,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福文化”體系,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五福”理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福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福理想”的標誌。

在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人們經常說“五福臨門”。“五福”代表五個吉祥的祝福:長壽、富貴、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傳統習俗中,五福合起來就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

1、長壽之福

《尚書》把“壽”列為五福之首。後世註解者對《尚書》中“壽”字的解釋比較一致,都理解為“長壽”或“高壽”之意。

首先,長壽理想體現中華民族敬重人的生命價值。古人強調,人為萬物之靈長,應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尚書·泰誓上》提出:“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荀子說:“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隋唐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在《衛生歌》中說:“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穹足象地。父母遺體宜保之,萁裘五福壽為最。”正是出於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敬重,壽命長短才顯得至關重要。人生的一切幸福都建立在生命存續的基礎上,生命價值與壽命長短緊密相關,壽命長短自然成為衡量生命價值大小的重要尺度。

其次,長壽理想是社會各階層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標。在中國歷史上,祈求長壽在各個社會階層中都具有高度的社會共識:封建帝王希望“萬壽無疆”,平民百姓嚮往“壽比南山”,父母期待新生嬰兒“長命百歲”。活多少歲方為長壽?孔子嫡孫、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其編訂的《五經正義》中說:“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莊子·盜蹠》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再次,長壽理想的實現途徑是奉行養生之道。在追求長壽的過程中,產生和形成了融合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的中國傳統養生文化。道家和道教重視修煉養身,將長生不老作為身體修煉的終極目標;儒家強調道德養生,孔子提出“知者樂,仁者壽”,董仲舒對“仁者壽”的原因作了精闢解釋:“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最後,長壽理想與多子多福觀念密切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父系血緣為本位的社會,父系血統的延續至關重要。個體壽命久長既有利於婚育,更有利於人丁興旺、傳宗接代和永繼香火;子孫眾多不僅僅是個人的福氣,更是家庭和家族的福分,即所謂“多子多福”。

2、富貴之福

《尚書》把“富”列為第二福。現代註解者對《尚書》中“富”字的解釋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的界定為“富裕”,有的解釋為“富足”,有的理解為“富貴”。“富裕”說和“富足”都是從經濟角度強調物質財產或財富的充足富餘。“富貴”說則包含了經濟與政治兩個維度,其中“富”主要指物質財富和經濟地位,“貴”主要指官職祿位和政治地位。綜合而言,“富貴”說既包括“財”也包含“祿”,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深厚民間基礎的“財文化”和“祿文化”。獲取富貴,避免貧賤,是中國傳統社會各階層的共同追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富貴之福的實現途徑有二:一是發財致富。福與富起源於同一個字,古人對“福”的釋義多作“富”,“福”與“富”可以互解;中國傳統吉祥圖《百福圖》就是以古字型寫出各樣“福”與“富”字一百個,《百福圖》中“福”即“富”。東漢訓詁學家劉熙《釋名》說:“福,富也。”傳統社會里的“財”主要指物資和金錢,也可以稱為“利”。古人認為求財謀利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二是功名致貴。在中國傳統社會,“祿”被認為是福的重要標誌之一,“祿,福也”。功名利祿的核心是獲得權力和做官從政,只有獲得功名利祿,才能體現社會地位的“高貴”“顯貴”。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廣大平民階層獲得官職和權力的唯一途徑是參加科舉考試,即所謂“學而優則仕”。傳統社會的官位不是非功利和超功利的,掌握權力也能獲財,如“當官發財”“加官進祿”。富貴是“錢”與“權”的結合,既有錢又有權,就能享受富貴之福。

3、康寧之福

《尚書》把“康寧”列為第三福。何謂康寧?有的解釋為“平安而無疾病”,有的解釋為“身心舒泰無疾病”,有的理解為“康健平安”。歸納起來,“康寧”就是身心健康和平安無事,具體包括三層含義:

一是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主要指生理層面,其標誌是沒有疾病纏身,沒有疾病困擾。古人非常重視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格言聯璧》中說:“無疾病纏身,謂之福。”“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實用的“養身”經驗,如衛生養身、飲食養身、運

動養身、修煉養身、藥物養身、治療養身等,形成了非常豐富的傳統“養身文化”。

二是心理安寧。心理安寧主要指心靈寧靜和心態平和,也就是現代心理學所說的心理健康。古人認為,達成心理安寧的具體方法很多,其根本途徑在於“養心”。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

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格言聯璧》提出“六心”說:“鬧時煉心,靜時養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言時省心,動時制心。”

三是平安無事。“平安”就是沒有風險,沒有遭遇危險,“平安是福”的觀念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源遠流長。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無災無難便是幸福。“無兵凶荒歉之歲,謂之福。”“無事之家,不知其樂也,事至始知無事之福。”

4、 好德之福

《尚書》把“攸好德”列為第四福。攸,所也;好,喜好;攸好德,所愛好的美德。以德為尚也是一種幸福,而且是幸福的根本所在。遵循厚德載福和積德成福的理念,把愛好美德視為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福文化的鮮明特色。五福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著生性仁厚,寬厚寧靜的德,這是最好的“福相”。在古人看來,德是福的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以此敦厚純潔的“好德”不斷增長,培植其他四福,逐漸形成了完整的五福。千百年來人們這樣祈盼,為此付之行動,成就了中國獨有的文化式樣——“五福文化”。

“德”的含義非常豐富,幾乎包括人生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一切有關社會人生的健全身休、健全心理、健全道德、健全社會功能等健全通則都包括進

來了。《左傳》襄公七年:“恤民為德。”《韓昨子·二柄》:“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管子·心術上》:“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莊子·外篇·繕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禮記·樂記》:“德者性之端者也。”德是什麼?德是性情的端端正正的體現。《禮記·大學》:“德者本也”。德是萬事萬物、人生社會的根本。

“好德”是一切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晉人範文子說:“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又說:“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儒家提出以行善為中心的“德福一致”思想,倡導仁愛、忠義、禮儀、睿智、誠信等五種道德準則,踐行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五種美德品質,實現大德必壽、義而富貴、善者康寧、修德善終。

品德修養如何轉化為福?一般是經由行善積德再實現積德成福。《尚書·湯誥》說:“天道福善禍淫。”孫思邈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周易》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孔子認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孔子主張以義取利,反對見利忘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清人石成金認為,幸福不會“不期而至”,只有先播種才會有收穫,行善修德就是一種“種福”行為。“世人皆欲長壽富貴等類,但此諸福,未有不從種根而生者。蓋言行有利於人者,俱為之方便,即俱為種福。茲非方便於人,實種福於己。”石成金還為世人如何行善積德開出十個方子: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5、 善終之福

《尚書》把“考終命”列為第五福。考,老也;終命,高壽善終;考終命,即盡享天年,長壽而亡,壽終正寢,民間的通俗說法為“好死”。善終者能避免橫禍,無疾而終,心無煩惱與牽掛、安然而自在的離開人間。善終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共同作用的最終結果,是個體生命歷程中最後享受的“福分”。

考終命含義非常豐富。一是坦然面對死亡。死亡是每個人必然面對的人生歸宿,對待死亡的態度反映不同的生死觀念。古人認為,能夠坦然面對死亡,是衡量善終的首要標誌。儒家提倡的生死觀是樂天知命,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既然生不由己,死亦天命,那麼,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把握住“生”。道家主張自然主義生死觀,強調要順應自然。莊子認為,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免的,就像永遠有黑夜和白天一樣,這是自然規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二是無疾而終。在離世的時候,沒有遭受慢性疾病的折磨和痛苦,而是機體的自然衰老,,生命的自然終止。無疾而終取決於一系列的前提條件,既要珍惜

生命,明白養生、養心之道,又要懂健身之法,還要知調養之術。無疾而終的欲求具有非常濃厚的理想化色彩。

三是終生無憾。個人安然離世,所有的欲求得到滿足,所有的願望得到實現,

沒有留下遺憾,沒有留下後悔,上對得起蒼天,下對得起大地。

四是死得其所。儒家認為,“善終”不僅體現在自然生命的綿長,也體現在死的社會價值上。儒家推崇個人為了集體利益而慷慨赴死的價值取向,即“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大義凜然。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