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2-30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赫宇不凡 2020-12-25

自從國家誕生,軍隊就作為國家機器存在。軍隊是一國賴以生存的武裝力量,對軍人特別是退役軍人的安置事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為歷朝歷代重視。現代軍隊體制下,軍人服役期滿,即可退出現役,給予優撫安置,但不保留現役軍人身份,不享受工資待遇。宋朝實行“募兵制”,“一日為兵,終生為兵”,當軍人遇到老弱病殘時,該如何予以安置?面對“冗兵”造成的“冗費”,又該如何平衡?

宋朝統治者結合實際,探索出一套獨具特色的退役軍人安置政策,一定程度緩解了保障軍人待遇和節約經費之間的矛盾,但由於宋朝“募兵制”和“養兵政策”固有的弊端,以及統治者的墨守成規,使得這一矛盾始終無法達到真正的平衡,“冗兵”“冗費”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退役軍人安置問題的背景: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轉變

退役軍人的安置問題,在唐朝以前並不存在,它是伴隨募兵制出現的。

1、府兵制的崩潰

唐朝以前實行府兵制,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兵民合一,軍人平時種地為民,農閒時訓練,戰時應徵戍守打仗,任務完成後解甲歸田,恢復為農民。既然不是職業軍人,不專職從軍打仗,就不存在退役問題;既然有自己的土地,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也不用擔心老弱病殘後的生活來源。

但從唐朝中期開始,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均田制被破壞,加之戰事頻繁,兵役繁重,百姓不願服兵役,士兵經常逃亡,導致府兵制崩潰,改由政府花錢招募人為兵,是為募兵制。

2、募兵制的發展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募兵制下,應募入伍是有工資的,是為職業軍人。募兵制實行兵民分離,老百姓只管種地交賦稅,軍人只管拿工資訓練打仗,政府招募軍人的經費就源自老百姓上交的賦稅。

相比府兵制,募兵制有兩大優點:

一方面,廣大農民可以從沉重的兵役解脫出來,專注耕種,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士兵無需勞作,只需專注訓練、戍守和作戰,還有工資拿,有利於提高軍隊士氣和戰鬥力。

由此可見,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既由經濟基礎的變化所決定,又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被後世沿襲使用。“唐自天寶以來,內外皆募兵也。”唐朝中後期之所以形成藩鎮割據,其軍事基礎便是募兵制,即由各地節度使自行招募軍隊。

五代十國時期,募兵制完全確立了統治地位。當時全國四分五裂,政權更迭頻繁,跟著誰打仗有飯吃、有錢拿、有前途可奔,士兵們就效忠於誰,很多實力將領之所以能割據一方,或者透過兵變奪取帝位,就是依靠募兵制下建立的軍隊,其後一直到清朝、民國,募兵制的統治地位始終沒有動搖過。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退役軍人安置問題的起因:募兵制下的養兵政策

1、養兵政策的發明

人有生老病死,軍人也不例外。募兵制下計程車兵是職業軍人,當他們老、弱、病、殘時,應該如何處置?軍人靠打仗為生,缺乏謀生技能,一旦離開軍隊,往往積聚,化為流民,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對這個問題,唐朝和五代十國都沒有拿出人性化、制度化的解決措施,一旦軍人老、弱、病、殘,往往被一腳踢開,這種待遇使得職業軍人時刻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自然也就沒有忠誠度,五代十國時兵變頻繁,跟政府沒有妥善解決退役軍人問題有很大關係。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趙匡胤生活在五代十國,在後漢末年應募入伍,併成長為軍隊高階將領,後來發動陳橋兵變奪權,本人就是募兵制的“受益者”,對五代十國的軍隊風氣有著深刻認識,也深知軍隊穩定的重要性。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除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還建立了一項“養兵政策”,每逢飢歲荒年,很多百姓變成無業流民,政府花錢招募大量流民為兵,一來將流民招入軍隊,發放工資,可以避免他們無法謀生,揭竿而起;二來宋初軍隊數量不足,可以有效補充兵員,算得上一舉兩得,被後人認為是“可以利百代”。

2、養兵政策的弊端

趙匡胤的後代繼承他的“養兵”政策,大量招募失業或無業遊民為兵,比如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朝廷為解決河北饑荒導致的流民問題,下詔“京東路招募河北流民,招致教閱廂軍二十指揮,以忠果為額”,一次就多達1萬人,而北宋時災荒頻繁,招募計程車兵數量可想而知。

趙匡胤的養兵政策在宋初是可行的,因為宋初統一戰爭需要不斷補充兵員,但到了承平年代,這一政策的弊端就逐漸顯現出來。隨著養兵政策的推行,導致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軍隊人數不斷膨脹,軍費支出不斷增長,“冗兵”、“冗費”現象日益突出。北宋的禁軍人數,宋太祖時約為20萬人,宋太宗時增長到36萬人,宋真宗時達到44萬人,宋仁宗時急劇增長到83萬人,如果加上廂軍等部隊,這個數字高達125萬人,養兵費用在宋朝全年經費開支中的比例最高時能佔到80%以上,令人咋舌。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宋朝安置退役軍人的措施:保障待遇,安撫軍心,促進穩定

面對沉重的“冗兵”、“冗費”負擔,很多有識之士呼籲“裁汰老弱”,將戰鬥力差的老、弱、病、殘從禁軍中淘汰出去,讓其退出現役。那麼,這些被“退出現役”的軍人該如何安置?宋朝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以“剩員”制度為核心的安置政策,總的指導思想是“保障待遇、安撫軍心、促進穩定”。

一、保留軍籍,充作“剩員”,薪水減半,發揮餘熱。

什麼叫“剩員”?顧名思義,就是“剩下的人員”,意思跟“冗員”(冗餘的人員)差不多。

正常來說,既然是“剩下的冗餘人員”,就應該直接淘汰,才能有效解決“冗員”、“冗費”問題,但宋朝實行“養兵”政策,本身就有給無業流民一口飯吃,維持社會穩定的考慮,因此不可能將大量老弱病殘的軍人直接開除出軍隊,放任不管,徒增隱患,“剩員”就是安置退役軍人最重要的途徑。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剩員制度是趙匡胤發明的。早在建國伊始的建隆二年五月,趙匡胤就下令:

“殿前、侍衛司及諸州長吏閱所部兵,驍勇者升其籍,老弱怯懦者去之。初置剩員,以處退兵。”

趙匡胤一方面選拔強壯驍勇計程車兵升入上軍,列為精銳;另一方面,將老弱怯懦、不符合禁軍標準計程車兵,入“剩員”作為安置措施。可見,他設定“剩員”的初衷,就是安置“被退役”的不合格士兵。這項制度被後來的皇帝繼承,比如大中祥符五年七月,真宗曾下詔“緣邊禁兵老病當停者,詔隸本州剩員”,意思是沿邊戍守的禁軍中有老弱病殘,應該退役的,轉隸到所在州的“剩員”中。

按照宋朝制度,宋朝禁軍、廂軍中的普通士兵,年齡達到60歲;十將、將虞候、承局和押官這類低階將校,年齡達到65歲,或者不到退休年齡,身體有疾病,無法勝任戍守、征伐的,都要充作“剩員”。充作“剩員”計程車兵雖然退出了戰鬥序列,但還是領薪水的,薪水是原來的一半。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既然拿工資,就不能閒著,否則就是浪費財政開支。宋朝的“剩員”主要承擔以下任務:

1、從事官府、軍隊的各種雜役。

宋朝官僚機構臃腫,各級政府機關的辦公、倉儲、祭祀和軍隊的兵營、糧草料場等場所,都需要大量人手從事值班、巡邏、打掃衛生等雜務,很多時候都由“剩員”承擔。這些工作毫無技術含量,看起來有些“大材小用”,但總比安排禁軍、廂軍的正式士兵服役好的多。

宋朝史料中有大量使用“剩員”從事雜役的記載,比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下詔“裁造院於步兵司抽剩員二十人巡宿看管官物,遞相覺察,每季一替。”僅僅是負責裁縫官服的機構就能抽調二十名“剩員”從事巡邏、看管等雜役,那些掌握重要權力和物資的機關就更不用說了。

2、負責宮觀、寺廟、園苑的維護。

從宋真宗時期開始,宋朝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大量宮觀、寺廟、園苑,這些場所都是國有資產,建造需要大量人財物力,建好之後還需要大量雜役人員負責維護,很多“剩員”就被安排從事此項工作。

根據《東京夢華錄》等史料記載,僅開封一地的宮觀園苑就有“廂軍、禁軍剩員十指揮”,將近5000名退役軍人服役,負責大量宮觀園苑的雜役事務,其他地方州縣的情況也大體類似。

3、充當達官貴人的隨從侍衛。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宋朝的皇族宗室和權貴高官派頭很大,每次出行都要前呼後擁,帶領一大幫侍衛隨從,顯得自己與眾不同。這些隨從本該由他們自己負責招募,但宋朝優遇皇室士大夫,凡是一定級別以上的官員,朝廷會從在京廂軍甚至禁軍中抽調士兵為他們充當侍衛,算是一種特殊待遇。

後來,由於“剩員”數量眾多,朝廷就改差派退役軍人充當此任,配備隨從的官員級別也隨之降低。宋仁宗時,諫院很搞笑地向皇帝抱怨說本院諫官出行,隨從太少,只有兩個人,聲勢不夠壯大,不足以彰顯諫官的特殊地位甚至“有辱國體”,老好人宋仁宗便給每名諫官增配了兩名“剩員”充作隨從。

4、輪番更戍或重登戰場作戰。

士兵一旦進入“剩員”,就完全退出戰鬥序列,不再從事軍務,但特殊情況下,有的“剩員”會被補回禁軍或廂軍部隊,或者派往邊疆地區輪番更戍,或者派上戰場打仗,就好比現在的退役軍人,一旦爆發戰爭國家徵召,就可以重拾鋼槍,成為服役軍人。靖康之恥前夕,由於缺少勤王之師,位於開封的殿前司的剩員”就被臨時武裝起來,派上戰場。當然,這種情況是很少的。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二、遣返歸農,回鄉種田,享受補貼,減免賦稅。

除了充作“剩員”者,宋朝還鼓勵有意願、有勞動能力計程車兵提前退出現役,回鄉種田。

宋神宗熙寧四年七月,下詔規定“揀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勝甲者,升以為大分,五十已上願為民者聽。”也就是說,“剩員”中45歲以下、能勝任軍事任務的軍人,可以留在軍隊,領全額工資;50歲以上計程車兵,自己願意返鄉為民的,可以遣返歸農,回鄉種田。

對徹底退出現役、返鄉種田計程車兵,朝廷以糧食的形式發放一次性補貼;對立有軍功、身體殘疾或者回鄉後死亡的退役軍人,朝廷還允許他們及其家人墾荒耕種,免除其賦稅差役。

3、削除軍籍,強制退役,妥善安置,保障生活。

對不能充作“剩員”,又不願回鄉種田的老弱病殘軍人,政府會削除其軍籍,強制退役。當然,政府會採取措施保障這些退役軍人的基本待遇,幫助他們適應新生活,如宋神宗實行改革變法,淘汰冗兵,對強制退役的軍人,“先為繕新其居室,給遷徙費”,給他們新建或修繕住所,再給一筆搬家費。

有的退役軍人嚴重殘疾,又無家可歸,一旦離開軍隊便無法謀生,淪為乞丐,境況極慘。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會要求原所在部隊負責收養,保障其基本生活,不能一腳踢開,任其自生自滅。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宋朝安置退役軍人的得失:保障了軍人待遇,加劇了冗兵冗費

一、宋朝安置退役軍人的積極效果

1、保障了退役軍人待遇,穩定了軍隊人心。

宋朝退役軍人安置的各項措施中,最經常使用的是“剩員”。在“剩員”制度下,退役軍人保留軍籍,領取原薪水的一半,仍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作為生活來源,有助於保障退役軍人的待遇,也有助於解除正在服役軍人對自己老弱病殘的後顧之憂,有利於穩定軍心,鼓舞士氣。

2、加強了退役軍人控制,促進了社會穩定。

如果大量軍人徹底退出現役,又沒有得到妥善安置,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活無法得到保障,很容易引發對朝廷的不滿,甚至聚集山林,淪為盜賊強人,成為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宋朝實行“剩員”制度,將大量老弱病殘的退役軍人保留在軍隊管轄範圍內,有利於加強對他們的控制,促進社會穩定。

3、減輕了百姓負擔,解放了農業勞動力。

宋朝起初實行差役法,安排有田產的百姓輪流當差,從事官府雜役;後來又實行募役法,專門招募人員從事雜役。差役法弊端十分明顯,不僅增加了百姓負擔,還佔用了大量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宋朝使用“剩員”代替百姓從事雜役,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百姓負擔,解放勞動力,有助於發展生產。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二、宋朝安置退役軍人的消極影響

儘管宋朝退役軍人的安置措施有諸多積極效果,但這些效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取得的,不能過高估計,真正執行起來往往大打折扣,造成了一些消極影響。

1、加重了財政負擔,加劇“冗費”。

安置退役軍人的“剩員”制度是宋朝獨創,實際上是一種“準退役”狀態,大量老弱病殘的軍人退役後,仍保留軍籍,而不是削除軍籍,返鄉為民,他們領受原軍俸的一半,有的甚至可以領取全額,雖然比正式服役期間減少一半,但相比他們所能做出的貢獻,仍然是財政上的一大負擔。可以說,宋朝實行的“剩員”制度實質是一種“利益交換”,用金錢買穩定,必然加劇財政負擔。

2、加大了改革阻力,加劇“冗兵”。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宋朝的“剩員”制度下,對“剩員”人數沒有定額,只要不勝任在禁軍或廂軍服役,就可以進入“剩員”,因此造成大量老弱病殘的退役軍人滯留軍營。根據史料統計顯示,宋神宗以前,宋朝“剩員”人數佔禁軍、廂軍總人數的比例,至少在10%以上,最多時總人數超過10萬人,這無疑是“冗兵”的一大表現。

對退役軍人的優待保障政策,加大了改革阻力。宋仁宗皇祐年間,樞密使龐籍曾上書建議裁減冗兵,淘汰剩員,卻遭到文臣士大夫和軍隊將領的一致反對,認為“兵皆習弓刀,不樂歸農,一旦失衣糧,必散之閭閻,相聚為盜賊。上亦疑焉。”一道合理化建議卻遭到眾多反對,改革阻力可想而知。

直到宋神宗時期,宋朝才制定了“剩員”限額,併成立專門機構對“剩員”進行管理,該淘汰淘汰,該服勞役服勞役,稍微平衡了保障退役軍人待遇和節約財政經費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始終未能得到比較完善的解決,也難怪到南宋時,宋寧宗會發出感慨:“州縣之力,困於養退兵矣”。

保障待遇和節約經費的矛盾與平衡,宋朝如何安置退役軍人?

結語

宋朝實行“募兵制”和“養兵政策”,帶來了退役軍人安置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宋朝實行以“剩員”制度為核心的退役軍人安置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軍心、促進穩定的積極效果。與此同時,這些安置政策也加劇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宋朝統治者一直努力在保障退役軍人待遇和節約財政經費之間尋求平衡,但安於現狀、追求穩定的苟且心理,讓他們難以徹底改革,導致冗兵冗費成為無法克服的頑症痼疾,一直伴隨到宋朝滅亡。宋朝安置退役軍人政策的得失,值得我們借鑑和汲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