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超然臺記讀後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3-01-30

文言文超然臺記讀後感剛陽文化 2022-09-28

1。 哪位大神會用淺顯的文言文寫讀後感的,400字左右,一篇是蘇洵的

這是因為歐陽修在其他方面雖然是蘇洵的同道,但在對王安石的看法上並不是同道,歐陽修是很看重王安石的。“荊公後微聞之”,張方平自知皇皊貢舉以來就“未嘗與(安石)語”,因此,王安石不可能從張方平處得知《辨姦論》。這就說明,除張方平外,還有蘇洵的其他“同道”也讀過《辨姦論》。但總的說來,這個階段是屬於“秘而不宣”的階段,知道的人不會很多。這不難理解,因《辨姦論》剛寫成,連蘇軾兄弟都有“嘻,其甚矣”之嘆,當然不好公佈。二是在“元豐間”,張方平把它全文載入《文安先生墓表》,因為在張方平看來,王安石的變法實踐完全證實了蘇洵的預言:“安石用事,其言乃信。

”但元豐年間,王安石雖已罷相,支援新法的神宗仍在,而蘇軾兄弟都因反對新法被貶官,處境很艱難。因此,他們雖然對張方平表彰蘇洵有先見之明感激涕零,但“亦不入石”。神宗、王安石去世後,連司馬光都警告說,要防止“反覆之徒”,對王安石“詆譭百端”,強調對王安石的安葬“特宜優加厚禮”。這時的蘇軾兄弟當然不會張揚《辨姦論》。哲宗親政後,新黨再次得勢,蘇軾兄弟遠謫嶺南,徽宗朝也不斷在打擊元皊黨人,明令禁燬三蘇文集,因此,北宋後期,《辨姦論》也不可能流傳。三是“比年稍傳於世”,這裡的“比年”是指南宋初年,當時的輿論多把北宋滅亡歸罪於王安石變法,蘇軾父子都得到表彰,這時《辨姦論》才開始較廣泛流傳。聯絡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來分析《辨姦論》的流傳情況,完全合情合理,一點也不感到“詭秘莫測”。

2。 語文文言文翻譯《超然臺記》

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裡;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裡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裡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裡風俗的淳樸,這裡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於是,在這裡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築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

3。 《超然臺記》的譯文

文章選自《古文觀止》,譯文如下:

凡是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就一定有快樂,不必一定是奇險偉麗之景。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使人飽。類推開去,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人們之所以求福避禍,是因為福能帶來快樂,禍會引起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外物卻是有限的。孰美孰醜,在心中爭論不已,取此舍彼,又在眼前選擇不停,這樣可樂之處常常很少,可悲之處常常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求禍避福,難道是人之常情嗎!這是外物矇蔽人呀!他們只遊心於事物的內部,而不游出於事物的外面;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其內部而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臨視著我,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猶豫反覆了,如同在隙縫中看人爭鬥,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因此,美醜交錯而生,憂樂夾雜並出,這不是很大的悲哀麼!

我從錢塘調任到膠西地方來做知州,捨去坐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漂亮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居室裡;離開了湖山的景觀,而行走在種植桑麻的野地裡。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內空空如也,每天只吃枸杞菊花,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過了一年,我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裡的風俗淳厚,而這裡的官吏百姓也習慣於我的笨拙質樸,因此,在這裡修整花園菜囿,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縣的樹木,來修補破敗之處,作為苟且求安的法子。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而造的臺已經很舊了,稍稍修葺使它煥然一新,常常與眾人一起登臺觀賞。放開心意,盡展情志。從臺上向南望去,是馬耳山、常山,它們忽出忽沒,時隱時現,若近若遠,也許有隱士住在那裡吧?而東面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裡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高高地如同城郭一般,姜太公、齊桓公的遺風,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這臺高大而又平穩,進深而又明亮,夏涼冬暖。雨雪紛飛的早晨,微風明月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裡的,客人們沒有不跟從著我的。採摘園子裡的蔬菜,釣取池塘裡的游魚,釀米酒,煮糙米,大家吃喝著,說道:“遊玩真痛快啊!”

當時,我的弟弟子由恰在濟南,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並且把這臺命名為“超然”,以表示我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在於我的心能超出於事物之外啊!

4。 超然臺記 閱讀答案

超然臺記 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

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

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

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稜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餘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子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節選自蘇軾《超然臺記》)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物有以蓋之矣 蓋:遮蔽,矇蔽 。

B。餘自錢塘移守膠西 守:把守,守住 C。釋舟輯之安,而服車馬之勞 服:承受,承當 D。歲比不登,盜賊滿野 比:接連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A。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發之白者,日以反黑B、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C、美惡之辨戰乎中 樂哉遊乎D。自其內而觀之 夏涼而冬溫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體現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組是 (3分) ①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 ②齋廚索然,日食杞菊。

③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之計。

⑤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⑥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認為凡物都有可欣賞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隨遇而安。 B。作者到膠西一年之後,身體豐腴了,白髮逐漸變黑了,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樂。

C。作者登臺遠望,聯想到古人功業,可見作者雖然身在西膠但建功立業的理想尚在。 D。正因為作者能夠“超然於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臺。

9。斷句和翻譯。(10分)(1)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4分) 南望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2)翻譯下面句子。(6分) ①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3分) 譯文: ②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3分) 譯文: 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5。B(守:應為“任職”) 。6。A(”之”都解為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B。“以”分別解為“連詞,因為”和“連詞,表目的,用來”。

C。“乎”分別解為“介詞,在”和“助詞,表感嘆語氣”。D。“而”分別解為“連詞,表修飾”和“連詞,表並列”)7。D(①總說。

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隨遇而安。②是說明條件的艱苦,是客觀的,而不是有意為之,因此不合要求。

③是“超然物外”的結果。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導下的具體行為。)

8。B(身體狀況變好,並不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樂。)9。(1)斷句 南望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原文是:南望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4分,每3處1分。“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與“猶有存者”中間可斷可不斷)(2)【翻譯】(6分)①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3分)譯文: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3分,“安往”1分,大意2分)②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分)譯文:我既喜歡這裡淳樸的風俗,這裡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 (3分。

“樂”“安”各1分,大意1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

5。 超然臺記譯文

譯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

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

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醜惡的區別在胸中激盪,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追求災禍,躲避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願嗎?這是外物矇蔽人呀!他們這些人侷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覆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區別,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 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裡;遠離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裡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

可我在這裡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裡風俗的淳樸,這裡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

於是,在這裡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築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

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從臺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裡吧?臺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裡隱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象一道城牆,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

這臺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臺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裡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裡跟隨著我的。

我們採摘園子裡的蔬菜,釣取池塘裡的游魚,釀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邊吃一面讚歎:“多麼快活的遊樂啊!”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並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超然臺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知足常樂、超然達觀的人生態度,也隱含了少許內心苦悶、失意之情。

這篇文章用“樂”字貫穿全文,先寫超然於物外,就無往而不樂,不能超然於物外,則必悲哀,正面寫樂,反面寫悲,悲是樂的反面,即是寫樂的反面,終不離樂字。再寫初到膠西之憂,再寫初安之樂,治園修臺,登覽遊樂。

以憂去襯托樂,愈顯出更加可喜可樂。以樂開頭,以樂結尾,全文處處不離樂字,是“一字立骨”的佳作。

6。 尋 《超然臺記》(蘇軾)譯文一份

凡是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就一定有快樂,不必一定是奇險偉麗之景。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使人飽。類推開去,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人們之所以求福避禍,是因為福能帶來快樂,禍會引起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外物卻是有限的。孰美孰醜,在心中爭論不已,取此舍彼,又在眼前選擇不停,這樣可樂之處常常很少,可悲之處常常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求禍避福,難道是人之常情嗎!這是外物矇蔽人呀!他們只遊心於事物的內部,而不游出於事物的外面;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其內部而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臨視著我,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猶豫反覆了,如同在隙縫中看人爭鬥,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因此,美醜交錯而生,憂樂夾雜並出,這不是很大的悲哀麼!

我從錢塘調任到膠西地方來做知州,捨去坐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漂亮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居室裡;離開了湖山的景觀,而行走在種植桑麻的野地裡。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內空空如也,每天只吃枸杞菊花,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過了一年,我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裡的風俗淳厚,而這裡的官吏百姓也習慣於我的笨拙質樸,因此,在這裡修整花園菜囿,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縣的樹木,來修補破敗之處,作為苟且求安的法子。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而造的臺已經很舊了,稍稍修葺使它煥然一新,常常與眾人一起登臺觀賞。放開心意,盡展情志。

第二種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依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醜惡的爭辨在胸中激盪,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追求災禍,不要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願嗎?這是外物矇蔽人呀!他們這些人侷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覆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裡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爭辨,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

我從杭州調移到密州任知州,放棄了乘船的舒適快樂,而承受坐車騎馬的勞累;放棄牆壁雕繪的華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裡;遠離杭州湖光色的美景,來到桑麻叢生的荒野。剛到之時,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有,案件也多不勝數;而廚房裡空蕩無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飢,人們一定都懷疑我會不快樂。可我在這裡住了一年後,面腴體豐,頭髮白的地方,也一天天變黑了。我既喜歡這裡風俗的淳樸,這裡的官吏百姓也習慣了我的愚拙無能。於是,在這裡修整花園菜圃,打掃乾淨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縣的樹木,用來修補破敗的房屋,以便勉強度日。

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牆築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從臺上向南望去,馬耳、常山時隱時現,有時似乎很近,有時又似乎很遠,或許有隱士住在那裡吧?臺的東面就是盧山,秦人盧敖就是在那裡隱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象一道城牆,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尚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赫赫戰功,又哀嘆他不得善終。這臺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臺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裡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裡跟跟隨著我的。我們採摘園子裡的蔬菜,釣取池塘裡的游魚,釀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讚歎:

“多麼快活的遊樂啊!”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並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7。 超然臺記的原文

凡物皆有可觀(1)。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鋪(2)糟(3)歠醨(4)皆可以醉(5);果蔬草木,皆可以飽(6)。推此類也,吾安往而(7)不樂?

夫所為求褔而(8)辭禍者(9),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10),美惡之辨戰乎中,而(11)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12)物有以(13)蓋(14)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15)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16)生,而(17)憂樂出焉(18),可不大哀乎!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採椽之居;背(19)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20),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21)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22)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23),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