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方言的臨縣方言簡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2-22

臨縣方言的臨縣方言簡介薔蘭夢036 2016-06-03

臨縣位於山西中部盡西頭黃河邊上,地處呂梁山西麓,隔河與陝北相望。

臨縣方言詞的形成,源於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遠古方言形成的,據考證,臨縣這方土地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那時的口頭語流傳下來的有哪些,現在是無法考證的。人們常戲言:“伢戲不打咪戲,咪戲就打伢戲嘞?”(你家孩子不打我家孩子,我家的孩子就打你們家孩子嗎?)這可能就是原始的臨縣話。

二是外來詞。舊時人口流動雖然甚微,但各朝各代總要傳進一些時政語言和別的詞彙。如在漢代匈奴不斷南侵,有時長期佔領,一些語言不免帶了進來。磧口寨子山觀音廟碑記載:“寨子山為古大同鎮,傳言外藩築城於茲。”則疑為匈奴所建。再說方言,臨縣人問:“啊格呀?”(哪裡去?)答:“嗚裡!”(那一邊)又問:“做甚圪呀?”(幹什麼去?)答:“沒啦些甚事,乃裝胡沿格竄。”(也沒什麼事,隨便走一走)這些讓人費解的對話,有人戲說是匈奴話。還有明初戰亂結束後,為了防禦少數民族南侵,一方面修築長城;一方面實行“移民定邊”政策,將內地人口強行遷往邊疆地帶,並建立榆林、大同等邊關重鎮。臨縣從洪桐大槐樹下遷來者甚多,移民雖被臨縣人同化,但也不免帶來一些方言土語。

三是古語書面詞。舊時讀書人把古書中的語言傳到民間,民間又傳來傳去,說得都走了音。如:窮家卜演,應為“窮家薄業”;眉火瓷爛,應為“明光燦爛”還有雷翻艮震,雷乾火爆,使章弄法等,都應是從文言書面語演變為地方語言的。

四是行業詞。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用語。如河南稱釘鍋的為“裹漏鍋的”。晉商在磧口活動頻繁,因此行話流傳更廣,如駱駝騾馬稱“高腳”;交易說合人稱“割牙的”腳伕等臨時吃一點稱“打尖”等等。以上分析臨縣方言土語的形成正確與否,還請專家論證。然而臨縣方言土語的種類確實很多,這是無可非議的。特別是用“圪”字作詞頭的土語和用A眉B眼形容表情的土語更多。如:圪興攆肚、圪冒冒地;瞎眉砍眼,愁眉哭眼……還有臨縣話與普通話不同的是逆序詞,就是與普通話語序排列順序相反而詞義相同。如:答對(對答)天每(每天)、頭前(前頭)、良善(善良)、衩褲(褲衩)、才剛(剛才)、水露(露水)等等。臨縣方言還有分音詞,就是古代的反切拼音,即將兩個好似聲母和韻母的字,進行反切切拼音,就能拼出第三個字來。分音詞是一個片語拼出來的字,與這個詞的意思一樣。如“曲峪”,當地人叫“渠”。還有圪欖(gan杆)、博賴(擺)、骨攏(滾)等等。關於臨縣的方言土語,我們這裡不能全部記述,只能將部分所謂的“臨縣土語”記述。

臨縣方言的臨縣方言簡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