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晚輩困於“根、覺”之間,可否指點迷津,如何明“覺”?乃至空“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08-06

末法晚輩困於“根、覺”之間,可否指點迷津,如何明“覺”?乃至空“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06-15 回答

覺為自性本具,若言自效能覺,實為頭上安頭,非是真覺。

覺無可覺,假名為覺,既無覺,何來空。

我們凡夫學佛而未能悟道,在於執著名相,以思議去思議不可思議的真如本性。

末法眾生根鈍,誦經參禪,依文解字,不能瞭如來真實義。還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得不退轉,常隨佛學,終能得道。

末法晚輩困於“根、覺”之間,可否指點迷津,如何明“覺”?乃至空“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06-15 回答

香巖早先在百丈處遍讀經書,而不得悟道。至溈山處,給溈山一句“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問得目瞪口呆。他深感平日的文字酬對均是畫餅充飢,於道無益。於是他經常去請求溈山為他指點大道。溈山告訴他:“我如果說給你聽,你肯定會罵我一輩子。再說,我說的是我的體驗,與你不相干。”香巖於是一口氣將平時所看的文字燒掉,泣辭溈山,心灰意冷,一心只想做個“飯粥僧”。一天他路經南陽,前去瞻仰慧忠國師的聖蹟,在院內芟除草木時,無意中撿起一塊瓦片,擲到篁竹上,但聞泠泠有聲。他頓感清涼,方有徹悟,於是留有上偈。以前打坐唸經總是不能開悟,可是在無意中用瓦片擊打竹節,那清泠的聲響使他忘卻了從前所有的雜念、所有的執著,於是他豁然開悟了。大道雖然在聲色界之外,可是因緣到來時,聲色界的聲響照樣能啟人開悟。正因為他忘卻了一切,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了徹上上機,成為達道者。

悟道之後,他廣行教化,使得門徒奔湊。連唐宣宗李忱(810—859)、著名詩評家司空圖(837—908)均是他的弟子。這裡僅錄一段佳話。一次李忱與他一道唱山頌水,觀瀑聯詩。首二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為智閒禪師所作,表現出世求道之艱與所達境界之高,表面詠瀑實為表現禪者的情趣。李忱接句為:“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自由倜儻的高瀑豈會留戀於小溪,它要到大海中去奔騰翻卷。李忱的聯句同樣以物喻人,表達他不留戀深山而決心治世濟國的決心。一僧一俗,一出世一入世、一法王一人王之酬唱,可謂佳趣良多。明代皇室亦有一名悟者名朱有燉(1370—1439),其《悟道吟》自有見地:“自從悟得真如理,今古空談善有因。撒手往來還是我,點頭問訊屬何人。安閒常樂勝中勝,自在頻觀身外身。大笑西來緣底事,等閒識破便休論。”

擊竹悟道偈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在院內芟除草木”

他是這麼參的,你呢?……

末法晚輩困於“根、覺”之間,可否指點迷津,如何明“覺”?乃至空“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06-15 回答

根是六根,覺是清淨,其實是個適應不適應外部環境的問題,如果你什麼都見過,再見什麼就都不動心了。請讀一下法華經法師功德品,哪裡有六根所染的所有情況。

末法晚輩困於“根、覺”之間,可否指點迷津,如何明“覺”?乃至空“覺”?,,, ゞ那些所謂的無語、 1級 2013-06-15 回答

swagger-ui純碎的基於html+javascript實現,在。net中應用,也就是在 asp。net 頁面中應用相應的 js,按照規範寫 html 就可以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