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富民思想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1-08-13

孔子的富民思想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6-10 回答

孔子思想是 講究階級等級制度,他一輩子都在想回復舊時的周禮 孔子似乎對當時經濟沒什麼建設性意見。另外 孔子作為萬世師表 他做老師很有成就。

儒家思想作為學術的研究還可以,想用過去的思想來解決現在國家的問題,很可笑

孔子的富民思想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6-10 回答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魯國人,他處於社會大變動的春秋末期,面對動盪的局勢,孔子希望改變當時“禮樂征伐由諸侯出”的局面,於是提出了他的一些政治主張。總的來說,孔子在政治上是傾向保守的,這從《論語》中可以明顯的反映出來。《論語·??為政》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反映了孔子的改良主張。這是一種調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矛盾的方法。孔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1)他把禮看成維持統治秩序的重要保證。有了禮,就可以防止人民的反叛。由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都是從緩和階級矛盾出發的。當然,孔子也認識到要想階級矛盾得到緩和,必須採取有利於廣大勞動人民的經濟措施,這反映在孔子的經濟思想上便是“富民”思想。孔子非常重視“義”,並強調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這些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富民措施的道德保證。但他的富民思想也是其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從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認為對民眾的剝削不應該採取竭澤而漁的辦法。他主張為政要寬,“寬則得眾”。(2)他在衛國和弟子冉有論政,提出對民眾要“富之”(3)的主張。他的富民主張是同富國聯絡在一起的。他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4)因此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5),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為了富民,孔子主張正常地發展農、工商業、這是富民的基礎,然而有這一點,並不能達到富民,還應輕賦、去奢、從儉。關於輕賦,孔子主張徵收十一稅。“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對曰:‘盍徹乎。”(6)“徹”是徵收十一稅。同時,他提出了節儉的思想:“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7)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富民”思想。在財政開支上他的主張是:“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8)即要節儉、愛民,為政者節約開支,從理論上說便可減輕人民的經濟負擔,這便時愛人,要保證人民的勞動時間,不要在農忙時節徵發徭役,以免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在財政徵收上,他堅決反對聚斂。《論語·先進》上的兩段材鮮明地反映了這一點:“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冉求為季氏搜刮人民,孔子不承認他是門徒,要門人群起而攻之。魯國改造儲藏財。

孔子的富民思想 地獄少女 1級 2012-06-10 回答

儒家把傳統的富民觀點,豐富發展成為一種安邦治國的經濟理論。孔丘提出“足食”、“富而後教”的論點,把充裕人民的物質財富作為實施禮樂教化的基礎。他的富民措施主要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實行寬惠的經濟政策,允許人民牟利取財,同時要求統治者節用薄斂。他把人民的富足看作是政府獲得充足財源的基礎,主張民富先於國富,國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礎上,這就是著名的“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的財政思想。孔丘的富民思想在中國長期成為傳統的教條,具有深遠的影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