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燈是來源於哪個地區?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1-09-08

舞龍燈是來源於哪個地區?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2-27 回答

舞龍燈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一——舞龍燈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後未時排雲,戌時下雨,城內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後心想,凡間有如此能人還要我管什麼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當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後,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天牢,七天後斬首示眾。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龍。沒待觀音開口,玉皇大帝就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此後,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於是,土家人就製作九節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但是,土家舞龍,在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在土家山寨舞龍與各地有別,其自成特色。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燈籠龍

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

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鬍鬚。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線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各街頭巷尾。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參……等。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瀰漫,圍觀者水洩不通。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大花筒炮36對,鞭炮數萬響,望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它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余光中飛舞,十分壯觀。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鬚掛朋披紅,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龍隊伍。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花、鞭炮,到門前煤龍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綵綢,品嚐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燈龍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儘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準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後,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衝去,意為送龍歸海。

(二)草把龍

因此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鬍鬚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杆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曆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曆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遷火焰。農曆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三)板凳龍

傳說很久以前的元宵節,眾人觀龍燈會,有三個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勁,手舞足蹈,躍躍欲試,情急生智,舉起他們坐著的長板凳,模仿龍燈舞耍起來,十分快活。以後逐步形成傳統體育,平時以娛樂健身,節日期間表演比賽,深受土家人的喜歡。

板凳龍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普遍長條高凳,由三人抬舉,兩人在前一人居後的簡易式板凳龍;另一種用細篾紮成,有龍頭、龍尾、龍角、龍眼、龍嘴,再糊上各種顏色的鱗片,把紮成的龍放在板凳上,四隻木腳以示龍爪,非常形象美觀。

板登龍有獨登龍和多登龍兩種。獨凳龍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頭兩隻腳,第三人雙手抓住後頭的兩隻腳。舞時要求頭尾相顧,配合協調。當頭高時尾要隨低,頭向左,尾則隨向右擺;頭往上引,耍尾者鬆手換位。舞龍尾者必須由步法靈、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擔任。舞龍頭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龍,由九條長凳組成,第一節為龍頭,第九為龍尾,其餘為龍身。龍頭在耍寶人的帶領下,時起時落,穿來拐去,活像出水蛟龍,整條龍要求配合默契,節節相隨。板凳龍的動作有:二龍搶寶、黃龍穿花、金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現今,板凳龍表演已搬上文藝舞臺。

(四)潑水龍

土家族的潑水龍,亦是一種盛大的民間體育活動,早在土司時期就普遍興起。潑水龍,是用柳樹條紮成,由龍頭、龍身、龍尾和滾寶組成。龍的全身一般為12洞,即每月一洞,閏年為13洞。龍頭有眼、鼻、嘴、舌、角、須,形象逼真,龍尾翹上,能左右搖擺。舉龍頭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長者,龍身、龍尾隨人著舉。滾寶,也是用柳條編成如圓球狀,在龍口前上、下、左、右飛舞,形成“龍搶寶”。

舞潑水龍,是在農曆六七月烈日當空時議定於龍日舉行。這天,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將裝滿水的水桶、水盆和潑水的水瓢、水槍等放在門前,待吹牛角、嗩吶和敲鑼打鼓的潑水龍隊伍來到門口,在鞭炮聲中男女老少,齊用水瓢、水槍、木盆的水不停地潑在水龍和赤身舞龍人的身上,誰家的水潑得多,就預兆誰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潑水龍時,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參加潑水,場面激烈歡快,熱鬧非常。

參考舞龍燈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一——舞龍燈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後未時排雲,戌時下雨,城內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後心想,凡間有如此能人還要我管什麼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當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後,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天牢,七天後斬首示眾。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龍。沒待觀音開口,玉皇大帝就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此後,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於是,土家人就製作九節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但是,土家舞龍,在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在土家山寨舞龍與各地有別,其自成特色。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燈籠龍

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

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鬍鬚。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線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各街頭巷尾。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參……等。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瀰漫,圍觀者水洩不通。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大花筒炮36對,鞭炮數萬響,望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它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余光中飛舞,十分壯觀。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鬚掛朋披紅,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龍隊伍。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花、鞭炮,到門前煤龍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綵綢,品嚐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燈龍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儘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準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後,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衝去,意為送龍歸海。

(二)草把龍

因此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鬍鬚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杆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曆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曆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遷火焰。農曆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三)板凳龍

傳說很久以前的元宵節,眾人觀龍燈會,有三個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勁,手舞足蹈,躍躍欲試,情急生智,舉起他們坐著的長板凳,模仿龍燈舞耍起來,十分快活。以後逐步形成傳統體育,平時以娛樂健身,節日期間表演比賽,深受土家人的喜歡。

板凳龍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普遍長條高凳,由三人抬舉,兩人在前一人居後的簡易式板凳龍;另一種用細篾紮成,有龍頭、龍尾、龍角、龍眼、龍嘴,再糊上各種顏色的鱗片,把紮成的龍放在板凳上,四隻木腳以示龍爪,非常形象美觀。

板登龍有獨登龍和多登龍兩種。獨凳龍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頭兩隻腳,第三人雙手抓住後頭的兩隻腳。舞時要求頭尾相顧,配合協調。當頭高時尾要隨低,頭向左,尾則隨向右擺;頭往上引,耍尾者鬆手換位。舞龍尾者必須由步法靈、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擔任。舞龍頭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龍,由九條長凳組成,第一節為龍頭,第九為龍尾,其餘為龍身。龍頭在耍寶人的帶領下,時起時落,穿來拐去,活像出水蛟龍,整條龍要求配合默契,節節相隨。板凳龍的動作有:二龍搶寶、黃龍穿花、金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現今,板凳龍表演已搬上文藝舞臺。

(四)潑水龍

土家族的潑水龍,亦是一種盛大的民間體育活動,早在土司時期就普遍興起。潑水龍,是用柳樹條紮成,由龍頭、龍身、龍尾和滾寶組成。龍的全身一般為12洞,即每月一洞,閏年為13洞。龍頭有眼、鼻、嘴、舌、角、須,形象逼真,龍尾翹上,能左右搖擺。舉龍頭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長者,龍身、龍尾隨人著舉。滾寶,也是用柳條編成如圓球狀,在龍口前上、下、左、右飛舞,形成“龍搶寶”。

舞潑水龍,是在農曆六七月烈日當空時議定於龍日舉行。這天,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將裝滿水的水桶、水盆和潑水的水瓢、水槍等放在門前,待吹牛角、嗩吶和敲鑼打鼓的潑水龍隊伍來到門口,在鞭炮聲中男女老少,齊用水瓢、水槍、木盆的水不停地潑在水龍和赤身舞龍人的身上,誰家的水潑得多,就預兆誰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潑水龍時,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參加潑水,場面激烈歡快,熱鬧非常。

舞龍燈是來源於哪個地區?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2-27 回答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一——舞龍燈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後未時排雲,戌時下雨,城內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後心想,凡間有如此能人還要我管什麼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當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後,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天牢,七天後斬首示眾。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龍。沒待觀音開口,玉皇大帝就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此後,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於是,土家人就製作九節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但是,土家舞龍,在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在土家山寨舞龍與各地有別,其自成特色。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燈籠龍

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

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鬍鬚。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線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各街頭巷尾。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參……等。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瀰漫,圍觀者水洩不通。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大花筒炮36對,鞭炮數萬響,望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它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余光中飛舞,十分壯觀。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鬚掛朋披紅,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龍隊伍。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花、鞭炮,到門前煤龍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綵綢,品嚐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燈龍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儘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準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後,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衝去,意為送龍歸海。

(二)草把龍

因此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鬍鬚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杆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曆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曆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遷火焰。農曆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三)板凳龍

傳說很久以前的元宵節,眾人觀龍燈會,有三個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勁,手舞足蹈,躍躍欲試,情急生智,舉起他們坐著的長板凳,模仿龍燈舞耍起來,十分快活。以後逐步形成傳統體育,平時以娛樂健身,節日期間表演比賽,深受土家人的喜歡。

板凳龍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普遍長條高凳,由三人抬舉,兩人在前一人居後的簡易式板凳龍;另一種用細篾紮成,有龍頭、龍尾、龍角、龍眼、龍嘴,再糊上各種顏色的鱗片,把紮成的龍放在板凳上,四隻木腳以示龍爪,非常形象美觀。

板登龍有獨登龍和多登龍兩種。獨凳龍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頭兩隻腳,第三人雙手抓住後頭的兩隻腳。舞時要求頭尾相顧,配合協調。當頭高時尾要隨低,頭向左,尾則隨向右擺;頭往上引,耍尾者鬆手換位。舞龍尾者必須由步法靈、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擔任。舞龍頭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龍,由九條長凳組成,第一節為龍頭,第九為龍尾,其餘為龍身。龍頭在耍寶人的帶領下,時起時落,穿來拐去,活像出水蛟龍,整條龍要求配合默契,節節相隨。板凳龍的動作有:二龍搶寶、黃龍穿花、金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現今,板凳龍表演已搬上文藝舞臺。

(四)潑水龍

土家族的潑水龍,亦是一種盛大的民間體育活動,早在土司時期就普遍興起。潑水龍,是用柳樹條紮成,由龍頭、龍身、龍尾和滾寶組成。龍的全身一般為12洞,即每月一洞,閏年為13洞。龍頭有眼、鼻、嘴、舌、角、須,形象逼真,龍尾翹上,能左右搖擺。舉龍頭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長者,龍身、龍尾隨人著舉。滾寶,也是用柳條編成如圓球狀,在龍口前上、下、左、右飛舞,形成“龍搶寶”。

舞潑水龍,是在農曆六七月烈日當空時議定於龍日舉行。這天,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將裝滿水的水桶、水盆和潑水的水瓢、水槍等放在門前,待吹牛角、嗩吶和敲鑼打鼓的潑水龍隊伍來到門口,在鞭炮聲中男女老少,齊用水瓢、水槍、木盆的水不停地潑在水龍和赤身舞龍人的身上,誰家的水潑得多,就預兆誰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潑水龍時,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參加潑水,場面激烈歡快,熱鬧非常。

參考舞龍燈 土家族民間體育活動之一——舞龍燈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後未時排雲,戌時下雨,城內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後心想,凡間有如此能人還要我管什麼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當坊土地向玉皇大帝啟奏後,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天牢,七天後斬首示眾。觀音菩薩知道此事向玉皇大帝求情保救老龍。沒待觀音開口,玉皇大帝就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此後,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於是,土家人就製作九節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但是,土家舞龍,在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在土家山寨舞龍與各地有別,其自成特色。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燈籠龍

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

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鬍鬚。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線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各街頭巷尾。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參……等。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瀰漫,圍觀者水洩不通。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大花筒炮36對,鞭炮數萬響,望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它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余光中飛舞,十分壯觀。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鬚掛朋披紅,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龍隊伍。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花、鞭炮,到門前煤龍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綵綢,品嚐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燈龍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儘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準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後,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衝去,意為送龍歸海。

(二)草把龍

因此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鬍鬚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杆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曆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曆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遷火焰。農曆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三)板凳龍

傳說很久以前的元宵節,眾人觀龍燈會,有三個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勁,手舞足蹈,躍躍欲試,情急生智,舉起他們坐著的長板凳,模仿龍燈舞耍起來,十分快活。以後逐步形成傳統體育,平時以娛樂健身,節日期間表演比賽,深受土家人的喜歡。

板凳龍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普遍長條高凳,由三人抬舉,兩人在前一人居後的簡易式板凳龍;另一種用細篾紮成,有龍頭、龍尾、龍角、龍眼、龍嘴,再糊上各種顏色的鱗片,把紮成的龍放在板凳上,四隻木腳以示龍爪,非常形象美觀。

板登龍有獨登龍和多登龍兩種。獨凳龍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頭兩隻腳,第三人雙手抓住後頭的兩隻腳。舞時要求頭尾相顧,配合協調。當頭高時尾要隨低,頭向左,尾則隨向右擺;頭往上引,耍尾者鬆手換位。舞龍尾者必須由步法靈、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擔任。舞龍頭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龍,由九條長凳組成,第一節為龍頭,第九為龍尾,其餘為龍身。龍頭在耍寶人的帶領下,時起時落,穿來拐去,活像出水蛟龍,整條龍要求配合默契,節節相隨。板凳龍的動作有:二龍搶寶、黃龍穿花、金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現今,板凳龍表演已搬上文藝舞臺。

(四)潑水龍

土家族的潑水龍,亦是一種盛大的民間體育活動,早在土司時期就普遍興起。潑水龍,是用柳樹條紮成,由龍頭、龍身、龍尾和滾寶組成。龍的全身一般為12洞,即每月一洞,閏年為13洞。龍頭有眼、鼻、嘴、舌、角、須,形象逼真,龍尾翹上,能左右搖擺。舉龍頭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長者,龍身、龍尾隨人著舉。滾寶,也是用柳條編成如圓球狀,在龍口前上、下、左、右飛舞,形成“龍搶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