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文化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6-13

吉林的文化手機使用者63502 2016-05-06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煮出來白花花的大米飯散發著噴噴香的熱氣。秋收的時候還能吃上又甜又嫩的玉米。

吉林的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

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不過少吃菜多吃飯也算平衡了,有些炒菜、煎炸食品幾乎是油泡出來的。燉菜更是一大盆兒上來,所以在這點菜,一定要注意節約,避免浪費。

熗拌菜、家常冷盤、醬沾菜,則是典型的吉林農家菜餚,只用新鮮的黃瓜、蘿蔔、涼粉等配上不同的調料,做法簡單,味道卻很新鮮。

吉林民族風味的食品也很多,如滿族的八大碗。而朝鮮族冷麵、辣白菜等,喜歡酸辣口味的朋友可要過把癮了。不過最好去那種朝族飯館或專門的冷麵館,才能嚐到比較正宗的冷麵。

吉菜汲取魯、川、粵菜之精華,融合了滿、朝、蒙等民族菜點、宮廷菜點的傳統技藝,形成了以名菜、名點、名小吃和名宴為主體的基本框架。其顯著特點為:注重利用吉林特產原料和綠色食品原料,講究火候,擅長勺工,烹調技法以溜、爆、燒、扒、烤、醬、燉、拔絲見長。口味醇厚香濃,菜餚豐滿實惠。被定為“新八大菜系”之一。 東北大秧歌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的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踩高蹺

踩高蹺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春節、元宵節、廟會等傳統節日裡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吉林地區也很盛行。流行於我們吉林地區的高蹺內容較為豐富,傳統高蹺扮演的人物有頭蹺(武扮公子)、二蹺(武扮旦角)、漁、樵、耕、讀、青蛇、白蛇、許仙及一般的上裝(女角),下裝(男角)等。 吉劇

吉劇,發源于吉林長春,是由建國後在二人轉基礎上形成的新劇種。吉劇繼承了二人轉的唱、扮、舞、說(口說)、絕(手絹兒、扇子等絕活)的基礎上,在表演技巧上採擷其它劇種的長處,以手絹功夫和長水袖見長。代表性劇目有《藍河怨》、《桃李梅》 、《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江姐》、《雨夜送糧》、《買菜賣菜》、《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等。

在音樂唱腔上,吉劇以二人轉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紅柳子”、“三節板”、“哭糜子”、“窮生調”等為原始基調。伴奏樂器以二人轉的板胡、嗩吶為主,並在東北管的基礎上,創造了善於抒情的吉劇喉管。在行當上,有生、旦、淨、末、醜之分。

其他地方劇種有新城戲和黃龍戲。

吉林的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