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中第二段,蘆柴棒,去燒火.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5-28

包身工中第二段,蘆柴棒,去燒火.用了什麼修辭手法zhiyub6028 2017-11-06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蘆柴棒”可以改為明喻:那個十四五歲的小女孩瘦得像蘆柴棒——把瘦小女孩比喻成蘆柴棒。所以,“蘆柴棒”名正言順是“借喻”而不是“借代”。

包身工中第二段,蘆柴棒,去燒火.用了什麼修辭手法3615453454是Qq 2017-11-06

《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國報告文學的名篇佳作。文章的諷刺藝術運用十分成功。現就其手法的運用列舉如下:

(一)易色。

易色:由於表達需要,臨時改變詞語的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和使用範圍。《包身工》一文,多處運用了這種修辭手法:

(1)有幾個“慈祥”的老闆到小菜場去收集一些萵苣的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餚。“慈祥”這個褒義詞,在這句中易為貶義了,這藉以說明有的老闆,到菜場上去搜集一些菜葉,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而實質上卻是為了從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潤。“佳餚”本是褒義詞,指美味可口的魚肉等葷菜。從菜場上收集來的菜葉哪裡算得上什麼佳餚;這裡故意謂之“佳餚”,變褒為貶,反襯出包身工粥菜之難得及質量之粗。

(2)東洋婆望了一會兒,也許是她不喜歡這種不文明的毆打,也許是她要介紹一種更合理的懲戒方法。 這句中的“合理”,褒詞貶用。對包身工折騰的殘酷程度是一樣的,而所謂的“合理”,就是說讓包身工頂皮帶盤心子比直接毆打包身工,對於“拿莫溫”更省力而已。在慘無人道的剝削制度下,“蘆柴棒”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碼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他們被舊制度壓榨、吞噬的悲劇命運促人深思,從而帶給人以深沉的悲憫、同情和激憤的強烈感受。

(二)鮮明的對比。

文中從住、吃、穿著打扮、收入等方面把“蘆柴棒”“小福子”等“包身工”與“老闆娘”“帶工老闆”“打雜”“拿莫溫”和“東洋婆”加以對比。

前者,住的是“充滿了汗臭、糞臭和溼氣”的“像鴿子籠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漿糊一般”的薄粥;其穿著“破爛”“蓬頭赤腳”;得到的工錢每天僅三角八分錢。而後者,住的是“幾十層樓的高房子”,吃的是“魚肉葷腥”;穿的是“拷綢”之類;其榨取的利潤十分驚人,帶工老闆的獲利“不僅可以放債、買田、起屋,還能兼營茶樓、浴室、理髮鋪一類的買賣”,“老闆娘”“東洋婆”其獲利之厚更可想而知。透過這些鮮明的對比,突現人物性格,增強諷刺效果,挖掘其靈魂深處的骯髒,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買辦勢力相互勾結殘酷壓榨勞動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三)引用警句。

作者在文中以壓抑不住的憤怒之情引用了美國進步作家索洛的警句:“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橫臥著一個愛爾蘭工人的屍首。”作者在引用了這個警句之後,緊接著又寫道:“日本紗廠的每一個錠子上面都附託著一箇中國奴隸的冤魂!”結尾處,作者用含蓄的筆觸宣告:“黑夜,靜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屍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下的冤魂!”警句引用以及從引用中生髮出的精闢的飽含感情的議論,如同凝聚了憤激的烈焰,一旦爆發出來,必將焚燬那吃人的制度。對讀者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深化了主題,收到了畫龍點睛之妙。】

(四)誇張。

“將一根稻草講成金條”一句用了誇張手法,突出地表現了帶工老闆們到鄉下不恥於用花言巧語哄騙包身工及其家長們的卑劣行徑,把他們披著羊皮的豺狼本質揭示得入木三分。“廠門口的‘抄身婆’也不願意用手去接觸她的身體:‘揩點油吧?骷髏一樣,摸著她的骨頭會做惡夢!’”“摸著她的骨頭會做惡夢”,這一誇張的說法出自抄身婆之口,更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十分強烈地反襯出了蘆柴棒所受剝削和壓榨是多麼慘重!

(五)借喻的手法。

文中用了“豬玀”、“懶蟲”、“機器”來借喻包身工。“豬玀”是上海一帶的方言,是對人侮辱性的說法。用“豬玀”借喻包身工,反映了包身工在老闆、奴才的眼中地位的極端低下,說明他們根本不把包身工當作人看。“懶蟲”借喻包身工,更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她們四點一刻就起床了,早晨五鐘點由打雜的或者老闆送進工廠,晚上六點鐘才接領回來,“懶蟲”其何懶也?用“機器”借喻包身工,生動地揭示了日本紗廠不把包身工當作活生生的人,而純粹看成用來賺錢的工具的罪惡本質。文中還用“蘆柴棒”借喻一個十五、六歲的包身工,極言其在超負載的繁重勞動摧殘下身體是多麼的羸弱。用“罐頭”來借喻日本紗廠,說明了日本紗廠為了防止“包身工”與外界的接觸及反抗,把包身工牢牢禁錮在日本紗廠這座人間地獄中,不給他們任何人身自由的情況。

《包身工》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戰鬥性歷久彌新。這與作者諷刺手法的嫻熟運用是分不開的,高超的諷刺藝術,飽含著對包身工制度的無比憤懣和對包身工們的深切同情,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