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走馬燈的具體制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7-28

古代走馬燈的具體制法飄羽寒鷹 推薦於2017-10-03

走馬燈

正月15元宵節,民間風俗要掛花燈,走馬燈為其中一種。外形多為宮燈狀 ,內以剪紙粘一輪 ,將即繪好的圖案貼上其上 。燃燈以後 熱氣上燻 ,紙輪輻轉 ,燈屏上即出現人馬追逐 、物換景移的影像 。 宋時已有走馬燈 ,當時稱 “馬騎燈 ” 。元代謝宗可詠走馬燈詩云 :“ 飆輪擁騎駕炎精 , 飛繞間不夜城 ,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 。秦軍夜潰咸陽火 ,吳炬霄馳赤壁兵 ; 更憶雕鞍年少日 ,章臺踏碎月華明 。”多為六面,頂部有紙製扇葉,蠟燭燃燒時熱空氣上升,鼓動扇葉使燈轉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象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走馬燈又叫跑馬燈、串馬燈。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系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豔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裡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穀豐登的寓意。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精心製作的走馬燈會引起村裡人的轟動,幾十裡外的群眾都要趕來瞧一瞧這稀世精品———“頭髮絲吊燈”走馬燈。

製作好的馬燈竹為骨、紙為肉、發為脈、火為氣,用火炭燒起來作氣流動力改為電風扇帶動馬燈運轉。

對聯走馬燈

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註釋:此聯出自《王安石撿聯獲妻》的典故。傳說王安石二十三歲那年去趕考,晚上上街閒逛,見馬員外門口的走馬燈上有一聯語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顯然是在等人下聯。王安石看後,不禁拍手連稱“好對!”他的意思是說這上聯出句妙。站在旁邊的馬家家人誤以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對,立即稟告員外。

這上聯是馬家小姐為擇婿而出的,因此員外急忙出來找王安石,王卻誇了一句就走了,兩下里沒見著面。

在科場上,王安石第一個早早交卷,主考官見他交卷快,想試他的才藝,就指著廳前的飛虎旗出句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馬員外門前的“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來對,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驚奇不已。

回頭想起走馬燈給他的機緣,忍不住又來到馬家門前。馬家家人認得是日前說“好對”的人,便請他到府中應對。有了主考官的飛虎旗,自然就好對了,馬家當即就將女兒許配給他並擇吉成婚。

正在舉行婚禮時,報子來報“王大人高中,明日請赴瓊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王安石撿來兩聯,上應主考,下獲賢妻,一時傳為美談。

走馬燈原理

加熱空氣,造成氣流,並以氣流推動輪軸旋轉,按此原理造成的玩具就是走馬燈。走馬燈的發明,至晚在宋代。宋代吳自牧的著作《夢粱錄》述及南宋京城臨安夜市時,已指出其中有買賣走馬燈的。周密《武林舊事》在記述臨安「燈品」時也說:「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可見,走馬燈在南宋時巳極為盛行。

在一個或方或圓的紙燈籠中,插一鐵絲作立軸,軸上方裝一葉輪,其軸中央裝兩根交叉細鐵絲,在鐵絲每一端黏上人、馬之類的剪紙。當燈籠內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從而推動葉輪旋轉,於是剪紙隨輪軸轉動。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紙罩上。從外面看,便成為清末《燕京歲時記》一書中所述「車馳馬驟、團團不休」之景況。

走馬燈雖是個玩具,但其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原理,卻如出一轍。

走馬燈製作方法

【材料準備】:

自備製作用走馬燈的工具和材料。如;剪刀、膠水、鉛筆、直尺、圓規、各種彩紙(方形或圓形紙片)、細鐵絲一段(20cm)、縫衣針、印有奔馬的紙片、子母扣。

製作步驟:

1,把紅紙剪成如圖一方一圓,方的為36×14CM,圓的直徑12CM,方的作圓筒,圓的作頂蓋(風輪)。

2,把圓筒一端邊剪成許多小齒,粘上膠水,以便貼頂蓋。

3,作頂蓋上的風輪:把圓形紙中央剪出8個小窗門,每個窗門半開著,方向要一致。作完之後把它粘在圓筒上。

4,用細鐵絲作支架,做成雙環狀套在臺燈燈泡上,尖端頂在頂蓋的圓心處,為了耐用,圓心處嵌上子母扣作為軸承。

5,剪粘奔馬圖樣。也可以用彩筆畫馬的圖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