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8-19

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老牛酷哥一難 2008-08-19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階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範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幹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一陰一陽為之道”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候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恆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計程車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併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誌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專案。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專案,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20063056 2008-08-19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透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製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臺前有帷幕飄帶,臺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繫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透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專案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饑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專案。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鍊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餘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雷哇 2008-09-02

隨著戰爭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槍炮代替了器械和拳腳,武術失去了實戰環境,所以搏擊特長就逐漸消失了。

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59621917 2008-08-20

拿來看的都是些表演套路,真正的武術高手一般不會去參加比賽。

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lich2000 2008-08-21

武術從古代起源是用來防身用的。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崇尚的中國武術除了用來防身自衛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在健身、強健體魄。另外就武術本身而言,他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供人賞心悅目。

中國的武術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族文化光彩。是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我們要展現中國幾千年的武術精神,並且,要展現強大的國人精神。

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璩思蓮8d 2008-08-19

無形到有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