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天橋都有哪些好的民間藝術?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
  • 2022-09-12

老北京的天橋都有哪些好的民間藝術?匿名使用者 2013-10-22

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天橋。“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顧順鼎在《天橋曲》寫下了如此膾炙人口的詩句。

天橋,準確的說應當有兩個含義:一是橋的本身,一是因橋而得名的地方。據資料記載,大約在元代建的天橋,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杆。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民國二十三年,展寬路時被夷為平地。至於它的名稱來源,有人說時因為天子常過此橋去祭天,所以命名為天橋。

天橋地區大致範圍是珠市口以南,永定河以北,東臨天壇,西瀕先農壇。

昔日的天橋熱鬧非凡,遊人如蚊。天橋是窮苦人的世界,天橋又是窮苦人的樂園,可以說:“滿眼哀鴻自歌舞,聽歌人亦是哀鴻。”

過去的天橋做買賣的攤販行商比比皆是。在天橋的各種商販中,賣估衣的可以說是最多的。估衣,就是舊衣服,大部分是來自當鋪。

歷史上的北京,一部分是以皇城為中心的皇家貴族的北京;一部分是由天橋為代表的平民的北京。是平民的北京創造了皇家貴族的北京。

到天橋逛的人,一個是象買點日用百貨;一個的目的是看以看各種民間藝術;再一個就是到天橋的吃食攤上品嚐一下物美價廉的風味食品。

在天橋的零星食物中,“豆汁兒”可算是個大買賣了。說起豆汁兒,可是咱北京的一個特產了。豆子上磨碾,隨碾隨兌水,碾完後,細的成了豆漿,粗的做麻豆腐。而稀的就是豆汁兒了。

汁兒之妙:一在酸,酸裡有種餿豆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灌;三在鹹菜的辣,辣的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

雖說豆汁兒是極具北京特色的小吃,但現在絕大多數北京人是喝不慣它的了。而爆肚卻是深受歡迎的小吃之一。

天橋的爆肚攤子大致喝豆汁兒攤差不多。不過灶上不是煮豆汁的大沙鍋,而是小鐵鍋。爆肚的原料是羊肚兒。有散蛋、麻肚、肚仁等區別。爆肚的作料有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等。把爆肚擱開水裡過一下馬上就撈出來,風味獨特。關鍵是火候,火大了再撈出來,就成猴皮筋兒了。

還有扒糕和涼粉,這兩種東西常在一起賣。扒糕是白薯面做的,涼粉是綠豆做的,把原料熬成液體,曬在碗裡,那涼水一鎮就成坨了。涼粉是成塊的,扒糕是圓坨的,吃時打成碎塊,外加醋、青醬、椒油、鹹胡蘿蔔一拌,嘿,這味道就別提了。

天橋賣酸梅湯的可是一家挨一家,大約有幾十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邱家的酸梅湯。講究的做法是鍋裡用開水泡酸梅,加黃冰糖渣,用大瓷罐盛上。放在冰桶裡,罐外頭鎮著冰塊,早晨擺在攤子上,再加桂花。但是天橋的大部分賣酸梅湯的不這樣做,因為又費錢又費力。甚至有人就擔挑涼水泡酸梅,加點紅塘就買了,也十分不衛生。有時候喝一碗,能在家躺上半個月,怎麼了?——鬧肚子了。

天橋的糖攤是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糖攤包括吹糖人的和盤花糖的。吹糖人的是小吃和手藝相結合的行業,用的糖是麥芽糖,用銅鍋把糖加熱。兩種吹法:一是有模子,按模子吹;一種是邊吹邊捏,吹個小狗呀、大公雞呀什麼的。吹壞了不要緊,弄碎了放在鍋裡化成糖再接著吹,糟蹋不了。別的行業不行,您多怎見過饅頭的鹼大了,杵碎了,重新蒸的?

盤花糖的主要工具是一個熬糖的鍋、一把勺子、一塊石板,石板上抹上油,用勺子舀上糖再石板上畫畫,然後沾在竹籤上,小孩兒們拿著玩兒。幹這行得有美術的功底畫出來得象呀,外行可不行。

天橋的“蒸了炸”也是一種風味食品,據說是由一位姓李的人獨創的品種,把西葫蘆餡餃子蒸熟後晾涼後,放在油鍋裡煎了,再蘸上醋蒜吃。味道與眾不同的原因是一:餡裡有胡椒粉,二是餡裡放的羊油。名字起的好,但如果反過來就壞了——“炸了蒸”。炸的是挺脆,再上鍋一蒸,嘿,好,全軟了,沒人吃了

老北京的天橋都有哪些好的民間藝術?匿名使用者 2013-10-22

京韻大鼓

Top